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是事物内部矛盾双方运动所引起的自己发展、自我完善的辩证过程。实现这一辩证过程的形式,就是构成事物的矛盾统一体,经过两次否定,使事物在高级阶段上重复第一阶段的某些特征,产生仿佛回到出发点的运动。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辩证运动。  相似文献   

2.
对比的本质特征 对比,即“两种事物相对比较”。它既是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一种现象,又是我们反映生活和认识生活的一种手段。尽管在生活和艺术中人们频繁地使用这一概念,但对它的本质特征却阐述不多。我以为,从对比固有的内部规律着眼,可以理出它的几条基本线索: 第一,对比的对象必须是两种不同的事物。这一特点使“对比”与其他同样也是将两种事物排列在一起的手段(如重复、排比等)划清了界限。例如,“重复”的对象是两种相同  相似文献   

3.
论哲学意义的一二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笛卡儿“我思,故我在”,这是不争的事实。(2)但是“我不思,我亦存在”。“思想”不是逻辑思维的起点,只有“存在”才是。(3)我是存在。特定的我是思想的载体。思维具有否定性、发散性和系统性。(4)种、类是哲学研究非常重要的概念。“种”是个别性的普遍性。“类”是特殊性的普遍性。“种”的定义方法一般是“类(属及其以上)加上种的差”。(5)由“我”(即空间点)存在,而肯定了空间存在。空间只是点的否定性,是自我的外在。空间的否定性是时间。“我”和世界都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宇宙是无限空间和时间的统一。空间具有长、宽、高,时间具有过去、现在、将来的三维性和无限性。(6)我们已经认识到的无限,是一种有限之中的无限。我们正在认识和准备认识的无限,乃是一种无限之中的有限。真正哲学意义上的无限是对意识的否定。(7)事物是时空,形式、结构和功能,质与量的统一。认识事物,总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的,然后进入到知性的主观认识阶段,最后是理性的辩证思考。(8)现实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人类的世界是存在着的世界,也是概念的世界与理想的世界。(9)存在是“一”。“一”为“一个事物”。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广泛的包容性和强烈的变易性。(10)对立是“二”。“二”是指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对立思维,是指主客分离的思维方式,是一种认识论。(11)系统是“三”。“三”源于“一”。“三”是对立统一或“天人合一”之“三”;是先有中间再有两端,即“中庸”与“过”、“不及”之形式之“三”;是“一”统率“三”或三极并重之“三”。  相似文献   

4.
本体论的价值之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本体论,学术界长期以来存在着较大的误解,以至于本体论一段时间以来为人们所疑惧。尽管如此,学术界亦开始表现出重新确立本体论的趋向。本论文试图指出,本体论并非仅仅探讨一般的物理实在或物理属性,同时它还包含价值之维——它还试图探讨事物的价值属性。宗教信仰是对本体论作出阐释的重要方式,本论文通过分析几种宗教信仰的本体论阐释,剖析了宗教信仰的本体论阐释在价值阐释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5.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联系”范畴所表征的是事物与事物之间、现象与现象之间存在着的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物质、能量或信息的交换关系。这是一种本体论规定,这种规定就在于揭示“联系”的本质特征——客观性,即“联系”本质上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我们通常讲的“客观联系”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相似文献   

6.
对《指物论》篇的解读,可划分为传统和西学两种诠释理路。而吊诡的是,本来截然相对的这两种诠释理路却共有一个相同的思想预设,即皆以事物诂物。这个预设实际上是有问题的。在先秦语境和《公孙龙子》文本中,物字实有两个意义:一是可感知的具体事物,二是可感知的具体事物之名称。指字的意义是指谓,但亦有广狭之别。故《指物论》篇所论的指物关系,具体分为两大类:一是具体可感的事物与其指谓之间的关系,二是此类事物的名称和其指谓之间的区分、统合关系。公孙龙的这一思想,已超越了白马论、坚白论诸论所达到的思辨高度,体现出综合和辩证的新特点。公孙龙从语言、事物和主体这三个向度来论析指物关系问题,这对现代语言哲学的相关探讨有重大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7.
究竟存在不存在不同于普通判断(普通思维判断——下同)的辩证判断?如果有,它所以不同于普通判断的根本特点是什么?应该对它们如何进行分类?对于这些问题,逻辑学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谈谈我们的看法。 一 什么是辩证判断 普通判断和辩证判断都是对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但是,普通判断只是一般地对事物的性质、关系等等进行断定,不能对事物的内部矛盾或两个事物之间的辩证矛盾进行具体的断定。有时普通判断也触及到事物的矛盾问题。譬如:“他不是好人,而是  相似文献   

8.
混沌学及其对思维方式和管理模式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系统科学——混沌学让我们知道:客观事物是永远运动变化的,客观环境也是永远不相同的,面对复杂事物(系统)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我们的思维方式和管理模式也必须是复杂多变、科学合理的。即在思维方式上,以复杂之思维面对复杂之事物;在管理模式上,辩证地面对一切事物。  相似文献   

9.
杨少涵 《江淮论坛》2010,(4):70-75,175
心之良知和认知两种功能及其关系是孔子"心学"的基本内容。良知之心是对内在道德法则的直觉功能,具有内向性和直觉性的特点。认知之心包括道德认知和非道德认知,道德认知是对外在伦理规范的学习认取,非道德认知是对外部事物的分析判断。认知之心的特点是外向性和逻辑分析性。对心之两种功能的不同侧重或取舍,是后世儒家孟荀之争和朱陆之辩的根源性原因。  相似文献   

10.
<正> A.引言。如何理解否定之否定规律,这一直是一个充满争论和疑惑的问题。争论和疑惑的焦点之一就集中在否定之否定规律的表现形式——“两次否定三个阶段”上。有人因觉得很多现实事物并未按“两次否定三个阶段”的周期发展而怀疑乃至否定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普遍性客观性;也有人在觉得很多现实事物并未按“两次否定三个阶段”的周期发展时,为了维护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普遍性客观性而反对把这一规律的表现形式概括为“两次否定三个阶段”。王满同志的《“两次否定三个阶段”不符合否定之否定规律》一文(载《东岳论丛》1990年第6期,以下简称王文)就属于后一种情况。这两种观点,虽然具体表现各异,但实质和根源却是相同的:就是不能辩证地理解否定之否定规律及其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