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六个方面问题的阐述,说明社会建设与和谐社会的实践探索要从构建和谐社区做起,就像改革初期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一样,构建和谐社会也理应如此,这是在实践中探索和谐社会的良好开端。  相似文献   

2.
关于“小康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之关系,从社会属性看,其本质都是社会主义,表现在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原则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从发展战略目标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人类社会的美好追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的奋斗目标,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属性。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小康社会都具有阶段性,但小康社会只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历程中的重要历史阶段;从内容构建看,三者相互交织、互相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和必要保证,全面小康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坚实基础和重要条件,共同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相似文献   

3.
"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确定的伟大的历史目标."和谐社会"包含着丰富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和谐社会"是一个"和而不同"的、和谐与矛盾并存的社会;"和谐社会"是一个全面、整体、系统和谐的社会;"和谐社会"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循序渐进发展的社会;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坚持群众史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从唯物辩证法视角思考"和谐社会",我们就会对构建"和谐社会"更有信心也更加自觉.  相似文献   

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以人为本的理念为指导。用以人为本来指导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用以人为本来检验构建和谐社会的实效。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目标是谋求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总体和谐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做到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有机结合,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激发社会创造活力,实现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5.
高校构建和谐校园,是党中央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和谐校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大学生的自由与必然问题以及大学生的教育与自我教育问题。从自由与必然的关系出发,构建和谐校园就是要求我们一方面加强学校制度的公正性,另一方面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自由,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主要议题,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而和谐家庭是和谐社会的基础,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表明,任何一种人类社会都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家庭既反映社会的经济基础,又反映社会的上层建筑,它比较全面地表现社会生活的基本现象[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解决人的问题,而人所生活、生存的基础环境是家庭,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元,是社会的细胞,没有千千万万稳定和谐的家庭,就不会有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切活动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表现在: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固有本质;以人为本,扬弃人与劳动产品的异化,满足人的利益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立足点;以人为本,扬弃人自身的异化,实现人自身的和谐,激发人的创造力和积极性,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驱力;以人为本,扬弃人与物、人与人的异化,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深层内蕴和最终目标。要实现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进行多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8.
构建和谐社会与社会结构的调整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要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如何实现这个战略性的任务,从社会结构理论来说,就是要在今后的实践中,继续深化改革,创新和制定恰当的经济社会政策,推进户籍、就业、人事、社会保障等方面体制的改革,调整城乡、区域和就业结构,使该小的农业劳动者阶层逐渐缩小,使该大的社会中间阶层的规模逐渐扩大。这是培育形成一个合理的、开放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形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坚实的基础,也是我们今后要特别加以重视并做好的任务。  相似文献   

9.
本文提出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关的八个重要理论问题:广义上理解和谐社会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定位,狭义上理解和谐社会有利于人们自觉从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两个层次不同的概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性和外在表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把以人为本放在首要位置;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许多共同点,但各有特点,从概念来看,科学发展观更适合于作为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理论创新的标志性概念;研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必要把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研究作为一个突破口或切入点;可以把现阶段存在的各种社会矛盾区分为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生活中的矛盾两大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深刻的必然联系。本文认为,理论界深入研究上述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0.
体育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综合素质的表现,要贯彻以人为本的宗旨,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加强和改进体育工作,努力建设和谐茂名。一、正确认识体育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和谐社会,就是社会基本矛盾不断得到调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基本适应的社会,就是以人为本、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就是全社会创造活力得到充分激发、社会财富的创造源泉得到充分涌流、人们能够各尽其能的社会;就是民族凝聚力不断增强,团结互助、平等友爱、扶…  相似文献   

11.
论以人为本思想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是人获得和谐发展的前提和条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前提;以人为本思想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坚持以人为本,大力推进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2.
构建和谐社会,要有一个对社会负责的政府,政府和政府的职能部门都要顺应时代的潮流,为构建和衷共济、政通人和、内和外顺的社会提供良好的环境,这就必须找准行政体制改革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突破口,通过不断改革行政体制和工作机制来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基本实现法治政府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和谐社会的领导观不同于统治观或管理观。在内涵上,构建和谐社会的领导观是一种以人为本,基于价值观的领导观,它的形成建基于一种和谐的领导生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树立适应和谐社会的领导观要实现两大转变:一方面要实现领导角色的转变,从原有的角色向"设计师、仆人和教师"的角色转变;另一方面要树立正确的变革观,推动社会向全面和谐转变。  相似文献   

14.
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付荣 《天府新论》2005,(6):18-20
以人为本,是党治国理政新理念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特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使人各尽所能,增强社会创造活力;使人各得其所,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使人和谐相处,保持社会安定有序。  相似文献   

15.
"以人为本"首先作为施政理念引入当代中国.从价值观念的层次看,中国式的"以人为本"所表现的明显的执政者立场反映了中国民本主义思想传统的影响,与欧洲文艺复兴以来从根本上肯定人的价值,把人本身作为关注中心的人文主义有明显的差别.将"以人为本"作为和谐社会的价值基础,需要扬弃中国传统的民本主义,更需要吸收近代以来世界人文主义思想中的精华;使个人获得社会的、历史的地位,个人、个性对于人类发展的意义获得普遍的承认.将"以人为本"的基本价值贯穿于文化和制度之中,需要将尊重人落实到尊重个人,将尊重人落实到实现人的各项具体权利,同时要创造个人能够全面发展的环境和条件.这要求对社会组织和治理方式进行比较彻底的改造.  相似文献   

16.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全面部署。目前,国内外对这个《决定》都非常关注。近几年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以人为本”的要求下.相继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建设创新型国家等一系列新理论.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次全会又为构建和谐社会一系列重大问题做出决定.出台纲领性的文件作为全党、全国人民合力共建和谐社会的总动员.使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从理论建构变成了现实行动.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是要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关系。在这三大关系中.前两大关系都是从生产关系上讲的.而企业劳动关系是生产关系中最重要的部分.它也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如果企业劳动关系失调.职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职工的生存权由此而受到威胁.企业劳动关系陷入紧张和尖锐的冲突之中.怎能说是和谐社会呢?因此,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高度重视构建和谐的企业劳动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专门研究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提出了到2020年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任务,并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重大部署。这是我国在推动经济高速增长、基本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之后,为建设公平公正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而采取的重大战略举措,此项举措合乎国情,顺应民意。构建和谐社会是人类追求的理想境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实现这个宏伟构想,需要我们保持清醒头脑,从现在做起,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  相似文献   

1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命题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的理论创新,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大部署。和谐社会的内涵非常丰富,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和基本特征。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以人为本,注重公平与正义,正确处理社会矛盾,并主动释放博爱之心去营造。  相似文献   

19.
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推进个人的充分社会化,并使社会运行表现出理性化,这都离不开契约理念、平等关系和社会契约准则。为弘扬契约理念而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形成社会有序、权利平等、行为有规的环境和氛围,从而保证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20.
生态平衡与和谐社会的哲学价值论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平衡与和谐社会分别标示着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系统的不同状态,但当它们成为我们今天自觉追求的目标时,以它们为目标的活动即保持生态平衡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努力却表现出以人为本这一共同的价值取向。这种共同的价值取向,使得保持生态平衡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间具有一种相依相促的紧密联系:一方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在地要求保持生态平衡,或者说,保持生态平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和基本内容;另一方面,保持生态平衡也需要我们大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或者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保持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重要措施和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