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囊括一代指点百态──读周建忠《当代楚辞研究论纲》三畏现代学术的特点是信息的活跃、体系和格局的林立以及彼此学科的交融碰撞,从而使学术研究及成果均呈现出百态的纷陈的局面。随着学科的发展,便应运而继起了对研究的研究。在楚辞学界,似乎起步稍晚,但至迟到八十年...  相似文献   

2.
《屈诂》是明末清初桐城学者钱澄之的楚辞学著作。钱澄之的楚辞观集中表现在庄屈无二道的庄骚融通思想和以屈继《诗》两个方面。庄屈无二道的观点实与明清之际的庄骚融通思想密切相关,是易代之际文人特定心态的反映,亦是对屈原的忠直立身与庄子的以藏为用两种处世方式的矛盾体验。以屈继《诗》是钱澄之诂屈的根本宗旨,这一宗旨主要体现在以治经方法阐释屈骚,以及因《小雅.车辖》的作意联想到《离骚》求女的寓意。因钱澄之力戒强事穿凿的诂屈方法,其楚辞研究更重要地体现在对屈骚的心灵感会上。  相似文献   

3.
《楚辞》版本源流的考察探索,关系着它的成书暨流传过程中的变化,实为“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之基础。姜亮夫师《楚辞书目五种》,于传统目录学体例之外,创立“版本叙录”一个项目,记录书刻情况,为鉴定版本、探讨源流,提供了有利条件。最近,读湖北人民出版社印行洪湛侯主编《楚辞要籍解题》,感到从楚辞学、目录学角度都值得商榷,版本著录禹为粗糙,讹误颇多。  相似文献   

4.
中国文学有两个截然不同的传统,一个是《诗经》,一个是《楚辞》, 历来总喜欢把他们连成一串,真是痴人说梦。(闻一多:《屈原问题》) (一) 《诗经》出现之后,四言体诗歌没有继续发展,诗坛冷落,实际上是一片空白。两百多年以后,屈原那带有鲜明南方楚国地方特色的诗歌出现了,宏伟瑰丽,感情奔放,卓绝一世。屈原的诗歌,“较之于《诗》,则其言甚长,其思甚幻,其文甚丽,其旨甚明,凭心而言,不遵矩度”(鲁迅:《汉文学史纲要》)。这一新的诗体,受到广泛的重视,相率仿效,掀起了诗歌创作的大波。到了汉代,这种诗体才被称之为《楚辞》,本意当是楚人的歌  相似文献   

5.
《楚辞·远游》的作者,学术界已有屈原、司马相如、班嗣和无名氏四说。本文只就《远游》不作于屈原这一点,略陈浅见。一王逸在《楚辞章句·远游序》中,肯定《远游》为屈原作。根据是:“屈原履方正之  相似文献   

6.
刘勰是继刘安、司马迁、刘向、班固、王逸之后又一重要楚辞学者。他在《文心雕龙》中,比较全面地总结了楚辞研究成果,经过开拓发展,形成了系统观点,构成独具特色的楚辞学说,把楚辞研究推向了新阶段,代表了魏晋南北朝楚辞研究的最高成就,在楚辞学史上  相似文献   

7.
拙稿《关于平均主义与封建主义在农民战争中的作用问题》,对董楚平同志《论平均主义的功过与农民战争的成败》(以下简称《功过》)一文的某些观点提出过商榷意见。后来,董楚平同志发表了《再谈平均主义的几个问题》(以下简称《再谈》)一文作为答复。但是再三细读,我仍然认为董楚平同志的观点不能令人信服,有进一步商榷的必要。一拙稿指出,董楚平同志在《功过》一文中有关农民平均主义思想的论述,存在着“实际上把它全盘加以否定”的弊病。《再谈》认为这是“言之过甚”。不错,《功过》一文确有一些抽象肯定平均主义的词句,说它是“农民在酝酿革命时的思想酵母”,“在农民战争的准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楚辞》神话是中国神话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继承古代神话精神,又开创新神话主题,呈现出新陈代谢的活泼局面。文章指出,引起《楚辞》神话的新变有三大重要因素:一,人的整体觉醒使神灵世俗化,神话从此唱起生命恋曲;二,民族精神的成长使神话在文化冲突中占据突出地位,《楚辞》神话的许多重要篇章都是面对异族神话挑战的应战,具有强烈的民族色彩;三,个性人格的成长,冲破了神话固有的属于集体的属性、民族性与个性人格的交织,使《楚辞》神话走向全新境界。《楚辞》神化的新陈代谢过程加深了我们对神话发展规律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我觉得,将理论、历史和现实三个方面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胡绳同志一生研究和写作的一大特色。《胡绳全书》中的《时事政治评论》、《政论》、《思想文化评论》、《论学》等栏目的文章,都是直接针对现实而发。《史事评论》和历史卷的几本历史专著的内容,也与现实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这些都是作者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国现实问题和历史问题取得的科学成果。《胡绳全书》哲学卷中几本著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相似文献   

10.
董楚平同志的《论平均主义的功过与农民战争的成败》一文(载《历史研究》一九八○年第一期),对平均主义与封建主义在旧式农民战争中的作用问题,发表了自己新的看法。但仔细读过全文,觉得他的论述并不能令人信服。这里提出一些个人的意见,与董楚平同志商榷。平均主义在农民战争中的积极作用不能抹煞董楚平同志认为农民的平均主义是“极左的嗓子”,“美妙的理论”,“动听的口号”,“最漂亮的画饼”,它在农民战争中的作用开始是“兴奋剂”,后来是“腐蚀剂”,最终是  相似文献   

11.
我面前摆着两篇针锋相对的文章: 一,《历史研究》一九八○年第一期上董楚平的文章《论平均主义的功过与农民战争的成败》(以下简称董文)。二,《浙江学刊》一九八一年第二期上陈梧桐的文章《关于平均主义与封建主义在农民战争中的作用问题——与董楚平同志商榷》(以下简称陈文)。  相似文献   

12.
读《楚辞文化探微》钟钰中国古代文学尤其是先秦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全方位载体,它不但融文、史、哲于一炉,而且还包含有若干自然科学的要素。为此,研究者们便不能只停留在语言文字的训诂和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的分析上,而应该放宽眼界,从整个中国古代文化的高度去...  相似文献   

13.
早在唐宋时期,楚辞文学便开始在东南亚等国家传播,对朝韩文学和日本文学都有影响。19世纪以来,楚辞文学开始受到英语世界日益广泛的关注。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形象、意识形态、学术环境及个人的学术背景等是影响楚辞在英语世界传播和接受的重要因素,也是文化过滤和文学误读产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同志已离我们而去,但这位伟大的理论家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却永远指导我们前进。在众多研究邓小平理论的著作中,由张奎良教授主编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生及其逻辑系统》一书对理论的创生形成和内在逻辑作了深刻阐发,从而以独特新颖的视角和清新深刻的蕴意脱颖而出,令人耳目一新,获益非钱。该书在政治与学术的双重层面上为研究和宣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了一次成功的努力。该书特色鲜明,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本书突破旧有框架,开拓创新,选…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文化学的角度探讨了中国古代诗歌早期发展的流变问题,试图通过对北方中原文化发展趋势的分析阐明作家文学产生的必然性,通过对荆楚文化性质的分析阐明《诗经》和楚辞的关系以及楚辞何以保持中国文学史前史的信息,通过对中原文化与荆楚文化汇合方式的分析阐明楚辞体产生的方式。  相似文献   

16.
清代陈廷焯的《白雨斋词话》多次提到楚辞、屈原、《离骚》,仅自序就有五处这不仅引起了我们的极大兴趣,而且也使我们惊奇地发现:作者反复论及楚辞的深层含义在于:他找到了一把具有权威性的评判“标尺”,一个高屋建瓴、指陈得失的有力“武器”。一客观基础白雨斋论美成词说,“其妙处,亦不外沉郁顿挫。顿挫则有姿态,沉郁则极深厚。既有姿态,又极深厚,词中三昧亦尽于此矣。”(卷一)而在“沉郁”、“顿挫”、“深厚”三项之中,又以“沉郁”为本,“作词之法,首贵沉郁,沉则不浮,郁则不薄。”(卷二)他还对“沉郁”作过具体的阐发,说碧山词“无处不郁,无处不厚。反复吟咏数十过,有不知涕之何从者”(卷六)。从自雨斋的研究对象——词的基本体性来看,柔媚软艳、婉约蕴  相似文献   

17.
纪晓建 《社科纵横》2007,22(5):80-82
中国古代社会有着繁荣的巫风习俗。《楚辞》《山海经》为我们保存了中国古代巫风习俗的原貌。“九歌”是具有神话性质的巫术性的宗教歌舞,《楚辞.九歌》则是一部真切记载原始巫风文化的宝贵文献。“招魂”是中国古代民间流行的一种以巫师为中心的宗教活动,“九招”“九代”则是先秦巫师举行招魂仪式运用的具有神秘性质的舞蹈。从文化渊源上看,南楚浓烈的巫风文化正是对殷商巫风基本内容的继承,《楚辞》《山海经》则是这种殷商巫风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18.
董楚平同志在《求是学刊》 1981年第 2期上发表了《农民战争特殊规律浅探》(以 厂简称《浅探》)一文,并在其它报刊上先后发表了六、七篇文章,对农民战争中的一 系列重大的、带有规律性的问题,进行了别开生面的探讨,提出了独具只眼的看法。 本文不拟全面探讨农民战争的规律,仅就  相似文献   

19.
《孔学堂》2015,(4)
钟泰继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之后,在现代中国哲学史学科史上第一个写出了完整的通史性的中国哲学史著作。钟泰的中国哲学史研究力主"命名释义,一用旧文",视中国哲学史研究对西方学术方法的借鉴吸纳为"强为比附","牵扯之谈"。钟泰这种方法学意识,不仅表现出与胡适一类学者所主张的中国哲学史研究方法的对立倾向,实际上也弱化了自己的哲学史著作的时代价值。但是,学术方法的对立与更新,推动着学术的进步与发展,这是学术发展的内在理则与思想逻辑。钟泰依凭自己的方法意识,使其《中国哲学史》构成了现代中国哲学史学科建构过程的一个环节,确立了其著作真实的学术价值与历史地位,也为今天我们深化中国哲学史研究留下了重要的方法学启示。  相似文献   

20.
郭晋稀先生,1916年生于湖南湘潭。曾先后在湖南第一师范、长沙国立师范学院、湖南大学就读。大学毕业,即任教于长沙国立师范学院、桂林师范学校。解放伊始,受党组织委派,只身来到兰州,任西北师大中文系副教授、教授至今。现已74高龄,仍整日伏案,手不释卷,在我省教育界深受众望。 先生的学术成就,首先在《文心雕龙》研究方面。1963年,即出版了《文心雕龙译注十八篇》(甘肃人民出版社),是我国最早的《文心》译注本之一。一年以后,该书被香港建文书局翻印,风靡港台及国际汉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