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有人提出了按劳分配与商品经济不能并存和互不相容的看法,认为马克思的按劳分配思想是以社会主义阶段不存在商品货币关系为前提的,按劳分配是非商品经济条件下的产物,按劳分配的劳动计量只有在商品经济消灭以后才能确定,社会主义改革运动的深刻矛盾就在于要把在逻辑上绝对不相容的商品货币关系与按劳分配硬塞到一个框架中,从而引起一系列极其剧烈的摩擦与冲突,因而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是“空想原则”,认  相似文献   

2.
<正>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个人消费品分配原则出现多元化.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范围内,依然要坚持按劳分配原则,但要适应商品经济条件实行分配模式转换.本文试就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模式问题进行理论探讨.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按劳分配模式转换的必然性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实行按劳分配原则的、有计划有控制的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以公有制为基础,不仅在运行上要实现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的统一,而且在分配上要实现按劳分配和商品经济的统一.实现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的有机统一以改革计划经济体制.实现按劳分配和商品经济的有机统一,则必然要改革按劳分配体制,即按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理论界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但也出现了某些偏颇,其中尤为突出的一种“新观点”认为,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则是空想,按劳分配与商品经济相对立,不是社会主义的经济特征,并主张应该以按劳动力价值或价格分配取代按劳动量分配。王建国同志的两篇文章就集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以下简称王文),对此我想提出一些不同的看法,与王建国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4.
一个时期以来,有些讨论经济改革和分析新的经济现象的文章中,流行着一种观点: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等量劳动相交换”实际上是无法实行的.劳动者个人之间的分配,只通过商品等价交换就可以实现了.也就是说,社会主义社会也通行商品等价交换的“等量劳动相交换”,按劳分配的“等量劳动相交换”是行不通也不必要的.理由是什么呢?有的文章中说:“按劳分配中的‘劳’是指什么,指活劳动吗?活  相似文献   

5.
<正> 目前,在进一步深化改革,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形势下,"按劳分配"原则被广泛地讨论着.问题集中在坚持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是否与按劳分配原则相冲突?如不冲突,如何实现这一规律.这个问题有必要进一步讨论.一、如何理解按劳分配原则.长期以来,有相当一部分人,包括一些理论工作者认为过去的"大锅饭"就是按劳分配原则的实现形式,把按劳分配与吃大锅饭划上等号.他们认为,现在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按劳分配原则就不需要了,否则必与商品经济相矛盾.还有一些理论工作  相似文献   

6.
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如何贯彻按劳分配原则,是一个崭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马克思所设想的纯产品型按劳分配模式,显然是不适应的.那么,目前流行的二级按劳分配模式,行不行?我们认为,也不行.这种二级按劳分配模式,从本质上讲,仍然是产品型的,只不过是带有商品形式的色彩,可以称为半产品型按劳分配模式.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迫切需要建立与其相适应的商品型按劳分配模式.这种商品型按劳分配模式,是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的最好形式.本文在评述传统按劳分配模式的基础上,构画了商品型按劳分配模式的初步轮廓.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按劳分配问题讨论中,又有按劳动力价值分配与按劳分配是否一致的争论。关柏春同志在他发表于《学术月刊》1989年第二期上的《按劳分配原则实现形式的探讨——兼与何伟同志商榷》一文中认为,“在现实社会主义条件下”,按劳分配的“劳”,不能是劳动力价值,而应该是“个人需要劳动价值”。社会主义工资应由“个人需要劳动价值”决定。什么是“个人需要劳动价值”呢?“个人需要劳动价值=个人劳动×(1-扣除率)×折算系数”。其中的“1”代表劳动者提  相似文献   

8.
商品经济·按劳分配·工资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在提出按劳分配原则时曾经设想,社会主义社会已经不存在商品、货币。但实践证明,社会主义经济仍然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因此,按劳分配理论必须在新经验的基础上向前发展。这一点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学界的共同认识。另外,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即使是全民所有制企业,劳动者付出的劳动也必须经过迂回曲折的途径得到社会的承认,才能作为分配个人消费品的依据。这一点也已为经济学界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但是,马克思的按劳分配理论应当怎样发展,则存在种种不同的看法。这些看法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两大派。一派认为,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应该是“两级按劳分配”。先是国家对全民所有制企业实行按劳分配,然后是企业对劳动者实行按劳分配。国家对企业的按劳分配以企业向社会提供的商品中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总量为尺度。在这里,按劳分配的“劳”是价值。而另一派则坚持按劳分配规律的主要内容并不因存在商品经济而改变。他们既不同意国家与全民所有制企业之间是按劳分配关系,也不同意按劳分配的“劳”是价值。我认为两大派学术观点的分歧,首先来自方法论的不同。主张“两级按劳分配”的同志,一般只强调按劳分配规律在社会主义分配领域的决定作用,只用这一条规律来分析当前曲折复杂的分配过程。而不赞成“两级按劳分配”的同志,一般认为支配社会主义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并不只是按劳分配一条规  相似文献   

9.
在当今世界上,苏联、中国、南斯拉夫、匈牙利、波兰等各社会主义国家纷纷进行经济政治体制改革,不仅单一的社会主义模式被打破,而且社会主义的公有制模式也被突破并获得新发展。随着多种所有制格局的出现和发展,传统的分配受到了致命冲击。面对“按经营效益分配”,“按资分配”、“级差收入”、“风险收入”等新分配形式的纷纷出现,理论界扬章宏论,莫衷一是。有学者认为,商品经济与按劳分配存在着内在矛盾,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不可能实行按劳分配:①有人却认为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更有利于按劳分配的贯彻执行;还有人认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的按劳分配是不完全的按劳分配。本文就“按劳分配”及其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的个人消费品分配机制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最近,《新体系政治经济学》第三版编写会议的与会者就社会主义经济若干问题发表了意见。一,对社会主义经济本质特征的认识。有人提出把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特征,概括为公有制的商品经济就够了,结合生产目的来考察,它是满足人民合理需要的商品经济,结合运行机制来考察,它是社会主义宏观调控下的商品经济;结合商品经济国际化来考察,它是按社会主义利益原则,积极参与国际分工的商品经济。这一概括要比“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更贴切、科学,含义更广更深。也有人从对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现实分析出发,认为有计划不仅  相似文献   

11.
有些同志认为,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所阐述的按劳分配是以产品经济为实现条件的。由此推论,按劳分配同商品经济不能两立。实行按劳分配,必须是产品经济,初级阶段既然是商品经济,就不能按劳分配。我认为,这种观点是把按劳分配一般同按劳分配特殊、把按劳分配内核同按劳分配模式混同起来了。  相似文献   

12.
张庆仁同志在《按劳分配是一种假说》(以下简称《假说》,见《山东社会科学》1989年第2期)一文中提出要建立商品经济分配理论,无疑是完全正确的,因为随着产品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必将引起分配方式的相应转变;但是,《假说》认为按劳分配不能实现,就不正确了,而且有些提法与事实不符,值得商椎.本文想就此谈点粗浅的看法.一、按劳分配理论的由来和发展《假说》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没有"固守按劳分配",他们承认按劳分配后,就"突破了"按需分配;1894年,恩格斯在《法德农民问题》中肯  相似文献   

13.
关于收入分配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一种观点认为 ,按劳分配就是按劳动力价值分配。首先 ,按劳分配必然按等价交换原则进行 ,以劳动力商品为出发点 ,劳动力商品是按劳分配的经济条件。所以 ,按劳分配转化为按劳动力价值分配。其次 ,劳动力商品价值决定与按劳分配中“劳”的决定是一致  相似文献   

14.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然而,在商品经济条件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如何实行按劳分配原则,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面临解决的一个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王克忠教授专著《论商品型按劳分配》一书,是在新的条件下对按劳分配作出系统研究取得的一项新成果。该书有二个突出特点:一是理论性。书中把马克思设想的产品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与实践中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按劳分  相似文献   

15.
在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劳动力是否商品的讨论中,有一种意见认为:劳动力商品化(即劳动力成为商品)意味着按照价值规律来决定劳动者的工资,意味着供求关系引入劳动者的工资决定,这必将导致对按劳分配原则的否定,而丢掉了按劳分配,社会主义也就不成其为社会主义了。  相似文献   

16.
冯丛林 《理论界》2008,(9):86-88
说按劳分配要以废除商品货币为条件,这与马克思观点相悖,马克思没有,也不可能这样说。按劳分配与商品等价交换在各自领域发挥作用,并不相斥。按劳分配与商品等价交换相结合,还使按劳分配既简便易行,又能更好地发挥作用。社会主义与商品经济并不相斥。而且社会主义经济采取商品经济的运行形式,是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基本矛盾运动的内在要求,它使价值规律也成为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重要规律。  相似文献   

17.
评骆耕漠同志的商品消亡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骆耕漠同志在《商品经济的消灭及其规律的探索之一》一文中,完全否认社会主义公有制甚础上的商品交换,甚至公然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工农之间的交换也不是商品交换,十分明确地提出了现代公有制经济不是商品经济或不存在商品价值关系,社会主义社会商品经济已经全面消亡的观点。骆耕漠同志一方面把他的商品经济消亡论说成是符合现阶段的社会主义经济实际的,是对党和国家的现行经济政策持肯定态度的,是符合马克思列宁生义的。另一方面他把确认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商品经济的观点,说成是“拘囚于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些局部的、暂时的现象”,是一种“不科学的流行观念”、“习惯说法”或“日常用语”,是“完全误解了经典作家的论点,离开经典著作的原意至少已经有十万八千里了!”骆耕漠同志认为对于社会主义社会商品经济消亡论“有仔细研究和大加通俗宣传的必要”,为的是“及早帮助人们分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术语和现行的日常用语,辨明社会主义经济的现象和本质,对社会主义社会是否真正存在经典作家所说的商品价值关系这一问题展开严密的科学讨论,以消除各色各样的误解”,解决这个“本世纪二十年代以来迄未解决的问题”。骆耕漠同志的如此等等观点与说法,不能不使我们感到十分惊异。我们认为,承认不承认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问题,的确不是“无关实际的单纯概念之争”,而是关系到是否遵循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教导,正确看待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关系到如何对待和正确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关系到如何看待过渡时期的阶级和阶级斗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的重大原则问题。正是在这些原则问题上,我们同骆耕漠同志有着根本的分歧。在我们看来,骆耕漠同志否定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观点,是和社会主义经济的现实相矛盾的,是和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现实相矛盾的,是和党的现行经济政策不相符的,是和马克思列宁主义背道而驰的。这种观点,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上是有害的。下面我们提出一些初步的意见,与骆耕漠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18.
何伟同志在《学术月刊》1987年第10期上发表《论商品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和劳动力商品的一致性》一文(以下简称《何文》),就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问题提出了“等量劳动互换转化为等价互换”的观点。我以为这是一个可贵的探索。如果进一步对等量劳动相交换采取等价交换这种形式做出理论的说明,或许就探索到了实现按劳分配的形式。然而,  相似文献   

19.
卓炯对马克思《资本论》的研究,尤其是把《资本论》的原理应用于社会主义经济方面,突破了传统的理论观点,作出了贡献。卓炯同志的经济理论是多方面的,可说自成体系。这里只对他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观点作些简要的介绍。1.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卓炯是我国最早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经济学家,1962年,他就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计划的商品经济。他说:“在公有制度下,不论是全民所有制的产品也好,集体所有制的产品也好,只要有社会分工存在,产品就要进入交换过程,就要成为商品。但这种商品和私有制下的商  相似文献   

20.
《经济研究》1979年第四期刘明夫同志所写的《社会主义经济的经济形式问题》(下简称《经济形式》)一文,比较集中地论证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这一观点,认为“必须按照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经济规律来管理好整个国家的生产与流通”。这篇文章也代表了当前不少同志对社会主义条件下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的地位及作用所作基本估计的观点。我以为,这一观点还需要认真加以探讨,愿根据“百家争鸣”的精神提出一些看法。《经济形式》是从社会主义企业间的经济联系,提出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问题的。这里的“经济形式”,本来应是指的“经济联系形式”或“交换形式”的问题。在这个意义上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