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随着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农业劳动力大量转移,为经济持续增长提供了重要动力。然而,劳动力成本上升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可能造成负面影响,尤其是对于机械难以替代劳动力的地区和作物,其负面影响更大。本文基于1993-2015年中国2463个县的非平衡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的负面影响。为了刻画要素替代,特别是机械替代劳动力的作用,本文探究不同坡度和不同作物的影响。研究发现,一方面,耕地中坡耕地比例高的地区,机械更难替代劳动力,劳动力成本上升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负面影响更大。另一方面,与粮食作物相比,经济作物生产中机械更难替代劳动力,因此劳动力成本上升将导致种植结构的趋粮化,考虑到经济作物相对高效,这会导致总体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下降。  相似文献   

2.
基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大背景,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趋势下,以农业技术进步为切入点,在对福建与台湾的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产出率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探寻闽台农业技术进步类型的转变,对比闽台农业技术进步的阶段性差异,提出了推进福建农业发展的技术路径选择:(1)从技术供给与技术需求两方面共同推动福建农业实质性的技术进步;(2)强化技术成果与农业产业链的融合,实现技术应用领域的纵向延伸;(3)依靠综合性技术进步模式,横向上拓展福建农业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3.
4.
5.
6.
在要素增强型CES生产函数的假定下,基于2003—2018年长江经济带与黄河流域的工业数据,构建动态面板比较长江经济带与黄河流域工业经济的特点,分析要素配置结构、技术进步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要素配置结构方向与技术进步偏向性相适宜时,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起到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要素配置结构的贡献度相对较低;2003—2018年长江经济带与黄河流域的全要素生产率整体上增长幅度较为缓慢,且长江经济带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速比黄河流域高出0.94%;技术进步偏向与要素配置结构并非阻碍黄河流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中国柑橘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与效率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非参数的Malmqusit指数法,选择我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中柑和橘的生产成本与收益的数据样本,使用1个产出指标和3个投入指标测算中国柑、橘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结果表明,2003-2008年期间,中国柑、橘全要素生产率均出现一定的增长,其中,技术进步的波动是明显因素,而效率变化指数则相对稳定。从柑和橘的主要生产地区来看,测算的主要省份中,绝大部分地区柑和橘的全要素生产率波动都比较大 从构成上看,多数省区呈现出技术进步与农业效率损失并存的局面。  相似文献   

8.
农业技术进步因区域要素禀赋差异而表现出不同的变迁路径.采用单要素生产率方法构造技术偏向指数测度我国主要产区玉米技术变迁方向,结果表明:资源禀赋差异构成了技术创新的内生动力,深刻影响玉米生产格局的演变;要素价格变动推动了生产成本结构变化,进而导致要素使用量和投入结构的调整,进一步通过单产水平变动速率的差别塑造出玉米生产格...  相似文献   

9.
农业效率增进、技术进步区域差异及TFP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随机前沿模型(SFA),文章对1985-2008年中国29个省级地区农业生产效率进行测算和全要素生产率分解。研究表明,中国农业生产效率总体水平不高,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存在较为显著的时际差异和区际差异;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与技术进步率均有提高,但增幅较缓;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根本动因在于技术进步率而非技术效率,农业生产仍不具有规模经济性。  相似文献   

10.
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及测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研究了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技术效率之间的关系。在乔根森测量全要素生产率的方法中,证明了体现在投入要素中的技术进步可以通过投入要素的数量指数和质量指数反映出来,而未体现的技术进步就是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根据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效率的定义及内涵,证明了一个样本点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可以分解为该样本点技术效率的变化和样本内前沿面上的经济单位的未体现的技术进步,而同一时间上样本点同前沿面点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差距就是技术效率的差距;讨论了技术效率、全要素生产率同国际竞争力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自然资源限制下,提高蔬菜生产效率对保障供给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对中国25省(市)露地茄子生产效率,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超效率DEA和逐步判别聚类法进行了分析,并根据生产特点将中国蔬菜生产省份划分为不同产区,研究发现:规模的不适度是制约中国大多数地区蔬菜发展的主要因素;西北地区蔬菜生产效率具有一定优势;从投入、产出和效率三个指标出发中国的蔬菜生产可以分为经济型低投高产、高投低产低效、产量型低投高产、低投高产高效、高投高产高效等五个产区,而针对不同产区的生产特点,蔬菜生产发展的重点应不同.  相似文献   

12.
利用湖南省1988-2008年棉花投入产出的面板数据,采甩非参数Malmquist指数方法对其生产效率变动进行分解分析,并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对Malmquist指数及效率变动原因以及改进生产效率的途径作进一步探讨。结果表明,生产技术对湖南棉花生产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而湖南棉花生产技术效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各种病虫害和自然灾害,我们可以通过促进技术进步、加强对灾害的防控等手段来提高湖南省的棉花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13.
    
选择与资源禀赋相协调的技术进步类型将有效提升物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而促进经济增长.采用Malmquist-TFP指数分解法,对1995—2015年中国物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及投入偏向型技术进步指数进行了测算,并对不同类型要素禀赋地区的要素投入偏向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首先,不考虑能源投入以及碳排放强度时,物流业全要素的生产率被显著高估,且资本密集型地区的TFP增速最高;其次,多数地区的投入偏向型技术进步指数大于1,要素投入偏向于资本的使用以及劳动力的节约.从不同类型的要素禀赋地区来看,技术进步的要素投入偏向与地区要素禀赋并不完全匹配,且存在技术选择"悖论",这是导致物流业全要素生产率损失的重要原因.因此,应深化要素市场及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选择与要素禀赋类型相匹配的适宜技术,降低技术错配对全要素生产率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14.
识别农业增长模式和增长源泉对于探寻未来农业增长的最佳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政策含义。为了识别河南省农业增长模式,运用基于超越对数函数形式的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对2003—2012年河南省108个县(市)农业技术进步率和技术效率进行了测算。整体上看,河南省农业增长模式表现出明显的技术推进特征,而效率驱动特征不明显,技术效率损失严重;分地区来看,县域经济相对发达的农业劣势地区农业增长模式表现出技术推进和效率退步特征,而传统农业生产大县(市)农业增长模式以技术推进为主,辅以效率驱动。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消费者选择蔬菜购买地点的关键因素,基于对北京840个蔬菜消费者的调研,利用统计描述和建立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农贸市场和超市是消费者购买蔬菜主要地点;年龄、家庭规模和季节性特征对消费者选择超市作为蔬菜购买地点有显著负向影响,而家庭收入、价格水平认知、关心程度、质量满意率和购买频率对消费者去超市购买蔬菜有显著正向影响。针对结论提出了强化传统购买场所管理、拓宽新型购买渠道和加强蔬菜质量监管三方面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技术进步的偏向性是影响收入分配份额的重要原因,但鲜有文献研究技术进步方向的影响因素。利用1993—2012年中国工业行业的面板数据,使用标准化供给面系统方法估算了各工业行业的技术进步偏向指数,在此基础上实证研究了要素价格扭曲对技术进步方向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工业行业的技术进步呈现出显著的资本偏向性,而要素市场的价格扭曲对技术进步方向有显著作用;其中,劳动力价格扭曲会致使技术进步偏向于资本,同样,资本价格扭曲则会致使技术进步偏向于劳动力。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居民收入差距逐渐扩大,当前的基尼系数已超过国际警戒线,高低技能劳动者收入差异的扩大成为社会总体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因素;与此同时,高校扩招政策导致高素质劳动力供给显著增加。基于导向性技术变迁理论,利用1997—2011年CHNS数据,采用RIF回归分解方法展开实证分析。研究表明:短期内,高素质劳动供给的增加不会显著影响工资;长期来看,由于技术变迁方向改变,高素质劳动供给的持续增加会导致工资收入差距的扩大;通过显著提高高收入群体的所得,高学历教育扩大整个劳动群体的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将能源消费回弹效应分解为技术进步的回弹效应和结构调整的回弹效应,在此基础上,基于安徽省1996—2015年数据对安徽省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的回弹效应进行了测算。结果发现:技术进步回弹效应明显存在,且有7年的技术进步回弹效应介于1.5%~59%之间;有8年的结构调整回弹效应介于4%~84%之间,且不同年份其回弹效应存在较大差异;引入结构调整回弹效应后,技术进步回弹效应有所降低,且结构调整的回弹效应大于技术进步的回弹效应。本文研究的启示性意义在于,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回弹效应是能源消费不断增加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战略资源。原始数据经过采集、挖掘、流转、应用等步骤赋能社会生产,实现数据作为生产要素的价值。成熟的技术是前置条件,明确的标准是先导条件,完善的市场是保障条件,深度的融合是应用条件。数据要素在生产、消费、交换、分配等各环节的应用,加速了生产方式的变革,催生了新的消费模式,提高了交换流通效率,并且更加兼顾分配的公平与效率,促进了社会的再生产。数据要素兼具经济性和技术性特征,保障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赋能高质量发展,需要加快数字核心技术攻关,加大数字新基建建设力度,加速完善数据交易市场以及加强数据风险安全防范。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报酬在我国国民收入中的比重虽然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不同的波动方向,但总体上是下降的。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显现出了U型变化趋势。对于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原因,已有的解释主要从制度和结构变迁的角度进行分析,忽视了要素收入份额变动背后蕴含的技术进步含义。立足于新古典要素分配理论,从技术进步路径和要素替代弹性的角度对我国要素收入份额的变动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我国正处于技术进步路径由资本偏向型向人力资本偏向型变迁的关键时期,且劳动要素份额长期可能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