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说的故事年代与写作年代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指小说所描写的故事的发生和展开的时间背景,后者是指此小说写作于何时,一般来说,故事年代应在写作年代前(特别是写实类小说).因此,辨明故事年代对探讨写作年代大有裨益.本文拟先证明故事年代再论证写作年代.  相似文献   

2.
郁达夫的“自我小说”深受日本私小说的影响,本文试从郁达夫小说与日本私小说中“自我”的差异这一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通过对郁达夫“自我小说”的创作背景与写作手法的分析,阐释了其小说与日本私小说中自我涉及的空间和自我的情绪抒发上的差异,并从创作主体和个人地位境遇分析了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凌晨光 《东岳论丛》2003,24(6):111-113
故事、叙述、虚构是"叙事虚构作品"的三要素。小说作为叙事虚构作品的一种代表性样式,其本质特性恰好可以通过叙事虚构作品的三大要素得以体现。故事由一系列前后有序并且互相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的事件构成,当故事被讲述出来时,就变成了情节。故事的讲述方式则是由叙述话语完成的。叙述是一种"后向预言",它造成了小说叙述的"逆向因果关系"特征。虚构则处于真实与虚假之间,它表明了小说叙事的可能性与自由性,展现了小说对可能世界的构建与描绘。  相似文献   

4.
陈颖 《北方论丛》2002,(2):89-100,104
20世纪中国战争小说是在近代反侵略战争背景和近代小说革命的浪潮中发端的,并义无返顾地担当起为社会政治服务的使命;受五四文学革命的影响,20年代末"反战"小说曾昙花一现;20世纪中国战争小说的第一个创作热潮出现在抗日战争时期,沦陷区和国统区各涌现了众多风貌各异的抗战小说,解放区战争小说则题材新颖、风格独特;50年代掀起了战争小说创作的第二个热潮;80年代中期之后战争小说创作逐渐摆脱了政治的单一影响而走向了多元.  相似文献   

5.
卡尔维诺编撰的《意大利童话》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民间故事的口头表述的痕迹。而他的小说在创作方式上与民间故事有着深切的亲缘关系。他的小说植根于古典作品,并且在叙述上深得民间故事的神韵,内中大多有一个"讲故事的人"。他是讲故事的高手,既讲了很多想象奇崛的故事,又在小说以象征的方式探讨了讲故事的人、听故事的人,写小说的人、看小说的人的关系;写作与阅读接受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杨华 《东岳论丛》2012,(3):100-104
戴舫小说将笔墨集中在海外具有中国血统的男性知识分子身上,在国际视野中展开了东西方关于生死、男女、救赎等命题的思考,故事带有文化投射意味。其主人公摆脱了"柔弱的附庸"的东方男性形象,转而追求成为强者和"超人"。杀兄情结隐喻了中美之间的权力宰制关系。小说讥讽了美国人试图"扮演上帝"的虚妄,颠覆了美国的救世主形象。戴舫的跨文化写作表现了民族、国家之间的对照想象关系,作者在写作中确认他者,寻找自我,构建全球化背景下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7.
野间宏的转向体验小说和战争体验小说在日本战后文坛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他的战争文学固然有对日本军国主义专制统治和发动的那场侵略战争进行批判的积极因素 ,但也存在着故意模糊战争的侵略性质 ,为日本人的侵略战争推卸责任的思想意识 ,这是需要我们认真对待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陶晶孙的域外题材小说不论思想意蕴还是艺术形式,在现代文坛上都是独异的,他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混血儿".他的那些以日本为背景的小说,鲜明地体现出了作者在日本"反认他乡是故乡"的文化意蕴;而回国后的陶晶孙最终也未能摆脱日本文化的"阴影",始终被排斥在中国现代主流文化之外.他的文学创作来自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成分实在太少,倒应该说是日本"物哀"、优美等文学传统与西方现代情绪和技巧相结合而产生的"杂种".由此,决定了陶晶孙在中国现代文坛上孤寂的命运,也决定了他小说创作的奇特风格与不足.  相似文献   

9.
茅盾对茹志鹃小说《百合花》的高度评价,一方面为这篇小说赢得了生存空间,另一方面也遮蔽了小说中更为丰富的精神内涵.本文通过文本细读,展现这篇小说对战争背景下人的"欲望"的美丽风景的叙述.  相似文献   

10.
《野火》是日本战后著名作家大冈升平的代表作之一。小说在客观上对日本法西斯军队毫无人性的残暴行为作了深刘揭露,但作品主观上却还充斥着作家对战争罪责的辩解。对这部作品的主题和作者的战争态度应以批判的态度来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1.
陈颖 《东南学术》2021,(3):195-210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先后掀起了两次文学革命的浪潮.1898年前后的晚清文学革命是受中日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耻辱所激发的,其中的"小说界革命"学习西方的政治小说,赋予小说空前的政治功能.反映中日甲午战争的若干历史小说具有鲜明的政治取向,拥清或反清界限分明,部分作品留下了受近代文学革命影响的痕迹."五四"新文化运动缘于日本企图取代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这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浪潮."五四"新文学革命的启蒙主义思想由于日本的全面侵华战争而发生变异.为了抗战需要,文艺大众化成为整个抗战时期文学创作的主潮,深刻影响了抗战小说创作,但各个不同政治区域的抗战小说在坚持"五四"启蒙主义传统和为政治(战争)服务的大众化立场上各有偏重,其或是缘于作家的自觉追求,或是受政治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12.
纳博科夫的小说<洛丽塔>开启了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先河,具有丰富的后现代主义特征:离奇的故事和各种不平常的写作技巧的应用使得难以对作品进行"主题认定";在使用大量"造真"手段的同时,设下许多陷阱暴露"虚构",使小说成为"元小说";反体裁、戏仿、反讽、游戏文字等试验性的写作手法都表现了突出的后现代意识.  相似文献   

13.
赵广发 《理论界》2010,(4):129-130
在二战后出现的战争文学中,美国著名作家诺曼·梅勒的《裸者与死者》(1948)被美国学术界认为是二战后最著名的战争小说之一。小说选择以战争为背景,通过战争的表象探讨了人性和社会的深层问题。梅勒通过自我毁灭和悲观主义两个方面,践行了文学的黑色幽默创作思想。小说的黑色幽默表现,不仅深刻揭示了美国社会存在的种种矛盾,也对战后美国人民的心理作了深刻的剖析和探寻。  相似文献   

14.
与鲁迅一样,沈从文的小说写作中也有一组"故事新编",<猎人故事>是其中之一.沈从文在这篇小说中通过对故事的讲述与倾听,以及对倾听规则的设置,自觉不自觉之间揭示了后来解构主义哲学和文论所论及的语言的特性,演示并敞亮了语言本身的隐晦与杂乱,颠覆了人与语言之间的固有关系,也从中显示了一个小说艺术家对语言特有的敏感.  相似文献   

15.
六朝志怪小说脱胎于史传文学,既延续了史书的叙事传统,又呈现出新的特点。总体上看,志怪小说内容虚实混同,其"虚"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不以为虚的"虚构",二是有意的虚构。志怪小说的"虚构"与后世小说的区别在于其更多情况下并非文学意义上的虚构",非有意为小说"是其基本特征。但即便如此,作者参与故事、干预故事甚至是杜撰故事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文生事"的作品已经出现,这刺激了"文学虚构"的产生,加速了小说与史传的分离,体现了小说文体的"自觉"。另外,抛开小说家"实录"的叙述姿态,站在后人的角度审视六朝志怪小说,其中一些故事内容、结构手法、叙述视角几乎与后世小说无异。  相似文献   

16.
从宋代以来,唐传奇《补江总白猿传》的写作动机被说成是时人诽谤欧阳询之作。时至今日仍从此说。实则不然,从小说情节的构建来看,《补江总白猿传》应该是写作者在中国古而有之的"猳玃盗妇"传说基础上嫁接汉译佛经中的罗摩故事创作而成。宋元话本《陈巡检梅岭失妻记》的具体内容虽然与佛经中"罗摩故事"原型已相去甚远,但从主要情节的构建以及功能上(劝教)的一致性仍能折射出对印度佛经文学的摄取与承袭。通过小说文本与佛经的比较,体现出"猿猴盗妇"故事类型与佛经故事的关系,也可见小说的主要情节结构是受了佛经叙事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集的编著者在记录口承性作品时,常会使用一些特殊词汇作为标志词,使得小说行文具有了一些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传""云""说"等为标志词引起小说内容;以"今"等标志词将故事或传说的内容进行今昔对照;直接在文中点明小说的讲述者或传播者;模糊处理故事的人物姓名、时间或地点等要素。从这些行文特征既可看出小说集口承性作品的来源,也能看出小说写定者对民间传说"粗陈梗概"原始风貌的尊重。这些特征的形成,多受先秦两汉子书、传记、小说等文体行文的影响,也被后世小说家广泛借鉴。  相似文献   

18.
小说《英国病人》中有两大突出主题:爱情与创伤。通过分析战争背景下几对恋人之间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以及小说中的人物在身体、精神、信仰上的创伤,表现战争对人类情感的摧残以及战争遗留下的创伤。  相似文献   

19.
<永别了,武器>是美国著名作家厄内斯特·海明威的一部带有自传体色彩的反战题材小说.评论家普遍认为它是体现海明威最高成就的小说.它深刻描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残酷战争现实,揭示了人们被战争无情摧残的命运.在小说中,作者以"雨"为贯穿整个故事情节的主背景,成功地描绘了令人难忘的"雨"的意象,烘托了主题,显示了独特精湛的艺术创作技巧和特色.本文主要从象征角度来解读其在作品中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关于抗战历史的文学叙述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这在海外新移民作家的抗战书写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从题材选择上看,新移民作家普遍选择在宏阔的世界历史背景下表现抗战,或钩沉域外华人抗战史,或叙写异族人在中国抗战时空下的命运,或再现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在中国战场的形成与集结,由此突破了传统抗战小说以国内战场为背景、聚焦中日二元的模式阈限。从叙事伦理上看,新移民作家一方面在小说中灌注人文理念与批判精神,从生命关怀、人性叩问、文明反思等层面对战争做出了发人深省的书写;另一方面亦自觉将重建民族形象和文化主体性内化于对抗战故事的讲述中,从而建构起一种兼具个体、民族与世界多重维度的抗战叙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