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高校科技期刊编辑防范学术不端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不端行为严重影响科技事业的健康发展,已经成为学术界关注的问题之一,高校科技期刊应建立有效的学术不端行为防范机制.编辑要结合编辑实践对高校期刊如何防范学术不端行为开展系统的研究,提出提高科技期刊编辑的综合素质、充分利用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与审稿专家交流加大学术不端行为处理的可信度、提升作者的学术规范意识、建立学术不端行为惩罚机制等具体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途径和方法,以使高校学术期刊在改善学术研究氛围、净化校园学术环境、传播先进科技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加大高校学术不端防治力度,是开展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活动中,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办人民满意高等教育的需要。高校学术不端现象系社会转型期各种诱因综合作用的结果。有效防治高校学术不端行为,需要综合运用道德、行政、监督和法律的力量。  相似文献   

3.
美国高校在防治学生学术不端上存在两种路径:一是实施荣誉制度,二是依靠规章条例。这两种路径都源于美国社会文化中的荣誉准则,都以控制大学生行为、营造相互信任的校园氛围为共同宗旨,但在学术不端问题的理解和防治策略上存在差异。前者把学术不端视为一个发展性和教育性的问题,解决的核心在于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后者把学术不端视为一个惩戒性的问题,解决该问题的关键是通过正当程序惩治"冒犯者"。这两种路径在防治学术不端上各有优缺点,但究竟哪一种路径具有更好的防治效果,当前并无定论。然而,无论哪一种路径,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学术不端的问题。鉴于此,美国高校开始尝试转换防治思路,即从"如何制止学生学术不端"转为"如何确保学生学习"。我国高校在防治学生学术不端问题上,应重视学术不端的危害、扩大学术不端的外延、规范学术不端的处理程序、转变防治学术不端的思路,以及系统地看待学术不端问题。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了学术诚信、学术不端、学术规范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认为从标准上把握学术不端的"脉"和"度",从制度和法律上规范高校的学术道德行为,从技术和服务上引导和支持高校的学术道德建设,从教育上加强高校的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是加强高校学术道德建设的主要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5.
高校学术不端行为的治理应当重视软法层面的研究,学术不端行为调查程序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总的说来,"985"高校的学术道德规范对学术不端行为调查程序的规定较为粗略简单,存在疏漏和不妥之处,应予完善。举报环节应当重视向谁举报和能否匿名举报的问题,立案环节的重点是谁来决定立案和立案程序问题,调查环节最关键的两个问题则是调查小组的组成和调查程序的设计。  相似文献   

6.
当前,高校研究生的学术不端行为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这样的行为,严重的影响了高校的诚信教育工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研究大学生诚信教育问题,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文章基于对当前学术不端行为的现状分析,以及诱因研究,结合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遏制高校学术不端风气提出相关建议,以求完善高校学术不端行为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7.
高校是学术不端行为的高发地,高校学报在编辑出版过程中应坚决杜绝学术不端行为。针对学术不端行为在高校学报中的表现形式,提出了应对策略:明确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态度;严格执行匿名审稿制度;加快稿件处理速度;合理使用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加强对编辑的职业道德教育;重视对作者的学术规范教育。  相似文献   

8.
研究生学术不端治理是美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议题,并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宏观层面的政府约束、中观层面的专业调控与微观层面的院校自我规制的三种主要模式。同时,自我规制模式中镶嵌着院校监管、导教融合、学生自律三种子模式。虽然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治理体系,但是美国高校依然面临着治理的高度复杂性、惩戒与教育之间的平衡、导师带给研究生附带损伤等多重挑战。参考美国的治理经验与教训,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应当建构政府—协会—大学密切协同的研究生学术不端治理共同体,将治理重点放在预防与教育之上,并着力培育学术诚信文化。  相似文献   

9.
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个人层面的价值要求,诚信教育一直是高校教育的重点内容。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频繁发生源于大学生缺乏正确的学术规范意识和学术规范观念,缺乏勤学和创新意识,学校培育机制不健全、监督机制不完善;社会上功利主义盛行、法律体系不健全等因素。应从加强大学生自身诚信道德修养和法律修养、加强学术规范教育和诚信教育、健全法律体系、加强社会监督等途径防治大学生失信行为。  相似文献   

10.
学术共同体内诸多的学术不端行为已经引起了高校内外的普遍关注,但对如何制止学术不端行为仍然深陷思路不清,路径不明的泥潭。严格清晰的学术规范政策,独立的制止不端行为的程序及机构,高接受性的负责任的研究行为(RCR)的教育是哥伦比亚大学长期保持良好学术声誉的三大法宝,可为我国高校建立学术规范提供良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
社会资本理论讨论的是嵌入社会结构网络中的个体利用手中所掌握的社会资源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行为选择问题,社会资本在我国学术界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学术不端行为的蔓延。通过梳理学术系统中社会资本的概念,以人际关系、信任、学术规范为维度,分析我国学术不端行为的起因,指出社会资本在学术过程中产生的负面效应并提出了治理学术不端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学术造假的表现、性质及法制化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学术造假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出现了新的特征。从本质说,学术造假即是学术腐败,可视为社会腐败的延伸。要从根本上遏制学术造假,净化学术风气。一方面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惩治力度,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进相关体制机制改革,尤其是高校体制和职称评聘制度的改革。  相似文献   

13.
学术不端行为作为一种学术投机行为,是学术活动中的权力变性与异化的产物,也是文化目标与社会制度间错位导致的一种紧张状态。在这种场域空间内,学术文化失去了固有的内在价值与气质,学术理性无法再为整个学术学术场域提供充足的学术责任伦理标准。根据马克斯·韦伯的行为合理化理论旨要,将学术不端行为以“学术研究—学术评价—学术管理”为标准进行划分,有利于明晰学术人的学术责任。回顾大学学术场域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治理,存在技术手段治理无奈、现有制度执行真空以及道德约束孱弱之积弊,未能燃起学术人的学术责任伦理之心。基于此,根治大学学术场域这一久治不愈的顽疾需要转换思路,以角色—责任—问责为轴心,培育学术人形成内生于学术本质中的一种约定俗成的学术伦理契约精神。  相似文献   

14.
中国学术界的繁荣建立在数量而非质量基础上,学术不端行为近年来呈泛滥趋势.期刊编辑应该坚持在初审阶段使用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及时反馈稿件信息,鞭策作者避免抄袭剽窃行为,激励学者追求独立创新精神.学术编辑还应提高学术洞察力与自身道德素质,当好监督学术不端、引领推进学术的“学术警察”.  相似文献   

15.
学术不端行为违反学术规范,浪费学术资源,损害学术共同体的利益,侵蚀着学术事业的健康发展。学术不端行为的产生有学者自身、学术管理与评价、学术法规等多种因素。防范学术不端,必须加强学术诚信教育和诚信制度建设,淡化学术管理中的行政化色彩,建设科学合理的学术评价体系,建立健全学术不端问责制度,从而构建起集教育、预防、监督和惩治于一体的学术不端防范机制。  相似文献   

16.
利用互联网环境,从技术的角度出发,对一稿多投、抄袭行为、剽窃行为以及捏造行为等学术不端行为的检测与防范进行研究,提出了各种操作上可行的方法。实践证明,运用这些方法,可有效地防范有学术不端行为的文章在学术期刊上发表。  相似文献   

17.
尽管在跨学科的理论交集方面还有待更进一步的观察,但行为法学对学术不端现象与行为的关注,已探入到认知语义学的范畴。在各种不确定的话语场景背后.浮现出高校学术不端行为的生成路径:从小众化的学术圈走向大众化的社会场、从自发性的个体行为走向职业化的集体行动、从学术的道德瑕疵走向知识的法律变节。以守为攻的学术不端检测机制与以退为进的版权保护进路的和合并进,将是国内高校学术不端法行为控制的不二选择。  相似文献   

18.
当前的学术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校学报自身也时有学术失范现象发生。在学术道德建设中,高校学报应该发挥作用,匡正学术功能定位,并采取积极措施遏制学术不端行为。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承担着传播学术思想职责的学术期刊也在不断壮大,在传承文明、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与此同时,学术期刊质量问题也越来越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加强质量控制已成为学术期刊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文章认为学术期刊质量控制主要包括政治质量控制、学术质量控制、编校质量控制、出版与发行质量控制、质量信息反馈控制等构成要素。而树立正确的办刊理念,强化学术期刊的导向意识,创新学术期刊管理机制,加强编辑队伍建设,合理运用CNKI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以及构建编辑部信息管理系统将是实现学术期刊质量控制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20.
对于学术不端行为防范问题,多数专家学者都是从作者不端行为防范入手,防范策略也多从制度层面、道德约束、编辑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本文在探讨作者学术不端行为及其防范的基础上,试从编辑学术不端行为及其防范展开研究,重在探讨利用计算机技术防范学报学术不端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