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译书汇编》是清末早期留日学生在日本创办的首份刊物。《译书汇编》的纪年方式、发行日期等细节体现出早期留日学生的国家意识和爱国热情。梳理文献可知,他们的救国实践受到《译书汇编》前9期发行者坂崎斌等日本自由民权主义者的影响,他们的社会交往与思想趋向与生活场域相关。《译书汇编》第二年的“改良”,意味着初具国家意识的早期留日学生群体发生分化,并对此后留日学生译介社会主义文献的选择与取向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2.
川籍留日学生与四川保路运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11年四川发生的保路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一次伟大的群众运动。在这场伟大的运动中,川籍留日学生先是进行了持续的争路宣传,其后又领导和推动了运动从和平请愿抗争发展到武装起义,给腐朽的清政府以沉重的打击,加速了它的灭亡。  相似文献   

3.
一九○七年十二月,由河南省留日学生创办的《河南》杂志在日本东京出版。在《河南》出刊期间,鲁迅曾多次为该刊撰稿,成为《河南》杂志最积极的支持者之一。探讨鲁迅与《河南》杂志的关系,对于研究鲁迅早期著作,阐述鲁迅早期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 《河南》杂志是一个具有鲜明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立场的刊物。《河南》出版前,曾  相似文献   

4.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在这一过程中,川籍留日学生发挥了重要作用.无论是在日本留学期间还是回国后,他们都通过各种途径积极投身革命实践,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做了思想上、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相似文献   

5.
清末留日学生高天梅等人,1905年于日本东京创办的《醒狮》月刊是当时重要的启蒙刊物,董守义和黄福庆两位先生关于《醒狮》的说法有误。熊月之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之说亦多牵强,不能准确说明《醒狮》宗旨,用"振懦砭愚,输入学理"来概括其启蒙内涵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6.
中国近代最早的留日学生刊物《开智录》流传极少,以至中外各大图书馆藏报目录均无收录。近年来出版的《中国近代期刊篇目汇录》,搜罗己相当完备,但《开智录》亦无一期著录。因此,学者在介绍《开智录》时,只能根据收录在《清议报全编》中的《义和团有功于中国说》等两篇文章,加以论列。两文观点确是与众不同,可惜作者及发表日期均无从查考。最近,我们在国内看到了六期《开智录》,从现有资料看,应是它的大部分了。沉睡了八十多年的刊物,终于让学术工作者窥见了它的状貌!  相似文献   

7.
高立兴 《源流》2011,(19):23-29
据调查,20世纪初留日学生办的刊物大概有70到80种之多。他们编译的书刊有几百种。由于留日学生人数多,能量大,编的书刊种类多,内容新,这对于当时启迪民智,制造革命舆论的影响非常大。这时的中国留日学生广泛接触到各种西  相似文献   

8.
二十世纪初,留日热潮遍及全国。僻处腹地、历来闭塞的四川,留日也蔚为风气。满怀热情的青年学子们,赴日者络绎不绝,其数量之多,在全国亦名列前茅。这样一批受过西方资产阶级教育的青年学生,对近代四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造成了极大影响。因此,对其历史地位值得认真注意。同时,把川省作为一个内地省分的典型,探讨二十世纪初的四川留日学生活动,对研究近代留日学生运动和辛亥革命也无不裨益。  相似文献   

9.
中国小说艺术随着社会思潮的衍嬗,走过了从以故事为最高美学价值标准到关注人类主观心理的坎坷历程.在这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四川用它的沃土哺育了众多受人称道的文坛巨星,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占据了重要的一页。然而自改革大潮涌动后十余年,四川小说创作似乎随着闭塞的经济的落伍而走向沉寂。在当今中国文坛,不仅找不到巴金、艾芜、沙汀那样叱咤风云的川籍巨擘,川产作品也似乎鲜有席地。笔者览罢《四川文学》1992年1至6期的小说,于此深有所触,特从四川作家创作手法的选择入手,拟对四川小说现状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0.
本期部分作者简介张天健,男,1932年生,四川崇州市人,成都大学都江分部中文系副教授。已出版40余万字专著《唐诗答客难》,在各研究刊物、大专院校学报发表研究唐诗论文近40篇,获过四川省首届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成果奖、又有旧体诗词集《听雨西窗试剑鸣》、专著...  相似文献   

11.
马培松是四川非常出色的青年诗人,作品多次在《诗刊》、《星星》、美国《新大陆》发表并被多家刊物转载。对他的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色,在当代诗歌领域所作的突出成就予以实事求是的评价,并特别指出他在诗歌中对现实人生情怀的真情抒写,具有极其深刻的人文意义。  相似文献   

12.
邓孝可,字慕鲁,四川奉节人。1903年赴日本留学,就读于东京法政大学。在日本留学期间及归国以后,邓氏长期从事于立宪政治活动。辛亥四川保路运动时期,他出任四川保路同志会文牍部长,主办《四川保路同志会报告》,对于四川保路运动的发展,起了较为重要的作用。 和同时代的先进青年一样,邓孝可早年向往西学,崇拜维新志士。还在赴日途中,他便邀约吴玉章“一定和他一起去横滨拜望梁启超。”甫抵日本,邓氏即投奔梁启超门下。时梁氏正在横滨大同学校讲学,邓孝可是留日学生中“常到者。”受梁氏的影  相似文献   

13.
在近代中国的留学浪潮中,大批有志青年来到日本,创办了大量进步报刊,宣传革命思想和爱国主义。从云南留日学生创办的《云南》杂志和《滇话》报刊可以看出晚清云南留日学生的国民思想、国家观念、云南观和社会改良思想,他们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并积极倡导女子教育、风俗改革等社会改良思想。  相似文献   

14.
中国近代留日学生的办报实践作为中国近现代同人报刊的先声,由于身处异国的特殊的办报环境以及留日学生这样特殊的群体,呈现出不同于当时商业报刊和党派报刊独特的风貌:独立意识的萌芽,“新”国民的办报宗旨,地方化的办报视野以及刊物“同人性”所带来的独有开放性、批判性、独立性。并以此为开端,同人刊物成为具有自觉意识的知识分子参与“內界之竞争”的最便捷也是最重要的方式。  相似文献   

15.
《尖尖山》是一首典型的四川民歌。它曲调简单,歌词朴实无华,音乐形象准确生动,多年来一直在劳动人民中间广泛传唱,实为一首具有代表性的巴山山歌。多年来,音乐刊物登载的四川民歌《尖尖山》仅署“川北民歌”或“川东民歌”字样。笔者悉心留意十多年,未见过任何一处署明此歌的详细产生地。一九八一年夏,笔者到地处川东北的万源县大竹河区采风,通过考证,认为四川民歌《尖尖山》源于此地。  相似文献   

16.
作者凭借参与编撰专业历史工具书的可靠资料细致梳理了明清两代川籍人才的状况、类型和特色,概括了明代川籍人才与清代川籍人才相比的共性与个性(差异性),剖析了形成这些共性和个性的宏观背景。  相似文献   

17.
唐思敏,1938年生,原成都市川剧艺术研究所研究室主任。1962年四川大学毕业后即进入到成都川剧院工作,从事川剧评论五十余年,先后在《人民日报》、《中国戏剧》、《戏曲研究》、《戏曲艺术》、《文艺报》等刊物发表川剧评论、川剧论文数百篇,共计百万字。其评论、论文多次获得全国、省、市不同奖项,显示了他对川剧浓厚的感情与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我国教育史上是一个令人瞩目的转变时期,留日学生和大量的日文书籍翻译对我国近代教育发展和社会变迁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正如冯自由在《革命逸史》中所说"日本维新以后以翻译西书为汲汲今其国人与泰西各种学问皆贯串有得,颇得力于译出和文之书"。以译书为视点,考察留日学生对晚清时期日书中译概况。数以万计的留日学生回国后,成为近代中国学习日本和西方先进文明的重要媒介,不仅对近代中国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中国教育向着近代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9.
1 清末留日学生运动首先是从组织爱国团体开始的。通过组建社团,留学生的反清爱国之举才由分散的行为成为一种集体行为,进而成为一种革命运动。在辛亥革命爆发前,留学生的革命运动造成了未雨绸缪之势。 最早的留学生爱国团体是1900年留日学生在日本东京建立的励志会。它以“联络感情,策励志节”为宗旨,发刊《译书汇编》,专译欧美资产阶级启蒙名著,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这对革命民主思想的传播具有启蒙作用。励志会的建立,激发了广大留日学生的爱国热情,他们纷纷组织爱国团体同乡会,从事反清爱国斗争。  相似文献   

20.
湖北的保路斗争首先发难于湖北的留日学生。日本《朝日新闻》披露了1909年6月张之洞的代表与英、德、法三国银行团代表签押的《湖广铁路借款》草合同后,受革命思想影响的湖北留日学生400余人立即电告张之洞:“鄂路准归商办,不认借款”。紧接着又致函张之洞和邮传部,表示“鄂省人民一闻外债,几于谈虎色变,矧损失主权如是之甚耶?”并于1909年10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