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薛涌 《领导文萃》2015,(4):120-122
中国在过去三十多年的经济崛起,靠的是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似乎是永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廉价劳动力,被许多经济学家欢呼为中国的"比较优势"。但是,检视现代史上的大国崛起,靠廉价劳动力是无法维持大国地位的。中国要崛起,要依靠建立在高劳动生产效率基础上的劳动力。经济学鼻祖预言大国兴衰市场经济的鼻祖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高工资不仅刺激国民财富的增长,也是国民财富增长的自然征候。高工资并  相似文献   

2.
罗胜 《经营管理者》2009,(14):168-168
作者借鉴最新的经济学理论,提出劳动力价值是反映资本主义本质关系的范畴,它并不是具有经济意义的数量标准,劳动力并没有价值,按照所谓的劳动力价值决定工资必然会造成不良后果。工资的确定应以劳动的价值为基础。  相似文献   

3.
面对全球,我们的优势无与伦比. 全球人均工资第一名德国,30美元一小时,第二名美国,22美元;泰国是2美元.中国只有8毛钱.相对于沿海,四川等内地又拥有更大的"劳动力低成本优势".  相似文献   

4.
营销人才缺吗?缺。人才浪费导致人才“奇缺”。如何留住和管理营销人才当然是摆在个企业老总桌上的一道难题。最好的办法是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薪酬制度,以不断激励员工创造业绩并满足其工作成就感。"底薪提成制:不同需要,不同选择" 我国企业销售人员现行的薪酬形式一般是基本工资加提成,但如何对工资和提成进行组合,即是以高工资低提成,还是以高提成低工资却值得仔细推敲。" 高工资低提成与低工资高提成这两种薪酬制度,前者注重的是人员稳定性,高额工资能给人以安全感和归属感,能有效保证工作和人际关系的延续性,防止人员流动…  相似文献   

5.
从“民工荒”看政府的决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凯 《决策》2004,(10):42-42
在劳动力似乎可以无限供给的中国劳动力市场上,竟然出现了所谓的“民工荒”。这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复杂的.诸如企业的扩张和订单的增加、农村政策改善和农民的增收、农民外出打工成本过高和收益过低等。但农民工选择“逃离”,根本原因在于基本收益过低,基本权益无法保障。  相似文献   

6.
经济     
《领导文萃》2011,(8):137-138
通胀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中国的通货膨胀率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受关注的数据。中国通胀率急剧上升的主要推动因素是食品价格,但非食品类通胀率也上升到2.6%。工资上涨速度加快。多年来,中国的大量剩余劳动力使平均工资涨幅低于生产力增长速度。但随着劳动力大军中新增年轻人减少,如今工资上涨速度比生产力要快。  相似文献   

7.
运用世代交叠模型研究了迁移摩擦对城乡劳动力迁移结构变迁的长期动态特征影响. 研究表明,在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前提下,迁移成本、城镇失业人员的工资和暂时性迁移工 人的工作摩擦共同刻画了中国城乡劳动力迁移的动态变化特征. 当迁移摩擦变化时,农村迁移 人员会理性地调整对教育的投资,进而会影响到迁移人员的教育结构和数量结构,而教育投资 函数的凹函数性质和迁移人员风险厌恶的特征使得技术工对迁移摩擦变动更敏感, 引起技术 工的劳动供给更明显的变化,进而引起技术工工资更明显变化, 为“迁移之谜”出现提供了可 能. 改善迁移人员的住房条件、医疗保障服务和完善劳动力市场机制,从而降低迁移成本、增加 暂时性迁移工人的就业概率,是加快中国城乡迁移进程和解决中国“迁移之谜”的有效政策.  相似文献   

8.
“知识失业”是指受过较高教育的知识劳动力处于不得其用的状态,是知识资源没有得到有效与合理配置的表现。“知识失业”的主体是具备一定的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知识劳动者。据我国劳动部门统计,2004年大学毕业生失业人数是69万,2005年是79万。可见,我国大学毕业生的“知识失业”问题越来越严重。大学毕业生“知识失业”的结构性特征,可以从二元劳动力市场的角度得到很好的解释。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认为,整个社会的劳动力市场可以划分为第一劳动力市场和第二劳动力市场。第一市场的工资较高,劳动条件较好,工作岗位较有保障,职业前景好;第二市场…  相似文献   

9.
钟伟 《领导文萃》2006,(8):39-40
近年来中国经济的粗放增长迹象日益明显,廉价劳动力大军的无度盘剥,廉价资金的猛烈注入,以及近年来廉价土地的大规模开发,这三点支撑着中国经济的快速膨胀。如果不对社会经济体制进行果敢的进一步改革,这样的好日子还能维持多久?所谓人口红利,就是一国在生育高峰过后,渡过艰难的高少儿抚养比阶段之后,会出现一个高劳动力人口比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尚未为自己的衰迈做任何防御的青壮年劳动大军十分庞大,但却没有对少儿或者老人过重的赡养负担,他们可以给经济增长带来所谓“人口红利”。有研究显示,在1970—1995年期间,东亚的高速经济增长中,人…  相似文献   

10.
魏文彪 《经营管理者》2007,(12):107-107
华为必须看到的是,人才才是企业制胜的根本,而这样通过所谓的"人事制度改革"剥夺员工可能享受到的法律规定的权利,即使提供的薪金再高,企业发展前途再大,也可能让部分人才视进这样的企业为畏途.因为遵纪守法,尊重员工的劳动权利,是企业能够吸引足够多人才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2007年CHIP数据,从技能差异的角度较为全面地考察了城市规模对劳动者工资收入的影响。城市总体工资溢价回归结果显示,大城市对劳动力有一定的正向技能选择性,但仍在很大程度上不能解释大城市的工资溢价。在控制相关的城市、个体质量、行业和地区特征,并对名义收入采用部分调整法后,不同技能劳动力均享受了大城市的工资溢价,且该结论在改变指标度量、考虑内生性等情形下仍然稳健。文章进一步考察不同技能劳动力获取大城市工资溢价的途径,发现仅中等技能劳动力的工资溢价主要来源于大城市更高的物价,而高、低技能劳动力的工资溢价主要来自于劳动力质量的提升和大城市的集聚经济效应,具体表现为大城市通过这两条途径提高了高技能劳动力的正规教育再投资、工作经验回报率和流动投资,以及增加了低技能劳动力的工作经验回报率和流动投资。本文为加快城镇化进程、缩小城市技能工资差距和大力投资人力资本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2.
一、人才租赁的概念、起源及在国内外发展的现状 人才租赁又称人才派遣。所谓人才租赁是指用人单位根据自己业务的实际需要向人才租赁市场提出所需人员的标准、条件等信息,人才租赁市场搜索合适的人员并经过严格的筛选后租赁给用人单位,并代办发放工资、福利和档案管理等琐碎的人事管理工作,用人单位对人才享有使用权并向人才租赁市场支付使用费的一种用人方式。用人单位与人才租赁市场的关系是劳务关系;被租赁人才与人才租赁市场是劳动关系;而被租赁单位与用人单位之间是有偿使用关系。  相似文献   

13.
<正> 人才租赁是指用人单位根据工作需要,通过社会人才服务机构租赁人才的一种新型用人方式。与传统的人才招聘方式不同的是,用人与租用的人才不存在劳动关系,而是有偿使用关系。用人单位通过与人才租赁服务机构订立租用协议租用人才,并向人才租赁服务机构支付人才的工资、福利和相关服务费。近年来,以提供“人才调剂”、“员工出租”等为内容的人才租赁公司在我国不少城市已经出现。今年4月底,由江苏省人才中心“出租”给中国银行江苏省分行的197名编外员工正式上岗;深圳市劳动局属下的深圳鹏劳职业介绍服务中心,已经面向深圳企业租赁员工  相似文献   

14.
1996年既是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改革的分水岭,也是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折点。在第一个阶段,劳动力市场改革的效果主要表现为人们职业和收入结构的调整。在第二个阶段,结构调整则主要表现为人们在不同的就业状态上的分化。劳动力市场第一个阶段的调整保证了工资的低增长,而第二个阶段的调整加快了经济效率的提高,这些都使中国经济发挥了劳动力低成本的比较优势。劳动力市场改革也使得收入差距有所扩大,经济的可持续增长面临着新的挑战。为此,中国需要调整发展战略,使劳动力市场改革有利于收入均等,从而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15.
树立科学人才观必须进行五个方面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我们把发展单纯地娌解为速度和数量,推动经济增长主要靠的是低素质廉价的劳动力、高积累的资本以及低利用的资源投入,走高投入、高积累、高消耗的发展道路,以致由于经济的快速增长而带来人口的过度增长、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与消耗、以及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等问题。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已经影响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改变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就必须创新人才发展理念,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充分发挥人才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性作用。要将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由过去主要依赖低素质劳动力和资本投入推动,向主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和人才智力支撑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式向集约式转变。  相似文献   

16.
“廉价劳动力”是个让人既爱又恨的字眼,一方面被工商人士奉为圭臬,赞美之情常常溢于言表;另一方面又不断遭受社会各界的诟病和指责,挞伐之声不绝于耳。回顾改革开放二十几年来我国经济取得的成就、前瞻中国GDP总量超过英法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之震撼,不能不说“廉价劳动力”作为我国重要经济优势之一,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拥有全球最多的“廉价劳动力”的市场,受到世界资本的追捧,各种“廉价资源”和“优惠政策”的推波助澜,成为世界经济的一片热土。然而,骄人的业绩掩饰不住繁荣背后的杂音, 当国企倒闭、失业增加、贫富差距拉大等种种危机日益逼近的时候,人们不禁发出这样的疑问:单纯依赖“廉价劳动力”所支撑的低技术、低附加值和粗放式低水平的经济增长,到底能走多远?  相似文献   

17.
过去我们认为,无论什么行业、什么产业、什么规模的经济,公有制都具有绝对的优越性,绝对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实践证明,这种认识是形而上学的、绝对化的。所谓“优越性”,不应该是先验论,而应该是实践论,即生产力标准论。以生产力标准来判断,公有制  相似文献   

18.
从广义上说,人力资源是指能够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潜力、技术和体力劳动能力的人的总和。而人力资源的开发实质上就是采用各种切实有效的手段,充分挖掘劳动力的潜力,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改善劳动力的结构,加强劳动力的组织和管理,激发劳动力的积极性,使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处于最佳状态,从而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活动过程。作为工作条件比较艰苦、劳动强度大、危险程度高、现代化程度普遍偏低的煤炭企业来说,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树立“人力资源第一资源”和“人力资本”的理念,加快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的开发并加以优化配置,使人力资源的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的人才优势和发展优势,这是煤炭企业在金融危机蔓延的情况下,化“危”为“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克敌制胜的法宝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9.
<正> 随着改革的深化,我国90%以上的生产资料和农产品价格、95%以上的工业品价格已经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由市场决定,人才、劳动力、资金、技术资源由市场配置,大大提高了社会资源的效率。在实行市场化改革后,我国经济从改革开放前的“短缺”,很快变为“富余经济”;过去一直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产业如交通、能源、原材料……因为允许其走向市场,极大地激发了各部门和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实现了“瓶颈”突破;过去国有企业没有真正进入市场,效率不高,如今在市场中进行着优胜劣汰的竞争,一批不景气的企业也在资产重组中获得新生。但当前资本市场的发育还有些滞后,与市场化进程不相适应,这在今后需要加强。首先,这表现在社会资金的分配主要还是通过银行这一渠道,而银行一  相似文献   

20.
非国有部门与国有部门相比趋于在更具竞争性的劳动力市场运作。国有部门性别工资差距比非国有部门低得多(MaurerFazio和Hughes,1999)。从国有、集体到私有部门,工资差距中歧视能解释的份额逐次降低(Liuetal,2000)。本文用计量方法分析描述验证了中国劳动力市场中不同部门间的性别工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