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中国城镇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阶段中国现代化的建设,既要快速地推进城镇化,又要确保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城镇化作为中国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对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有着正面和负面的双重影响。因此,必须正确处理城镇化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其内容主要包括:制定科学的城镇发展战略;改革城镇管理体制,加速农村人口的城镇化进程;创造非农就业机会,促进农民向城镇转移;实施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保护耕地;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农业发展;搞好新农村建设等,以此促进中国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而推进中国整个现代化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江泽民"三农"思想探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泽民同志关于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若干思想主要包括:强调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把加强农业放在首位;确立了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跨世纪目标;提出了建立健全国家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体系的重要思想;明确了推进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基本思路;明确了进一步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思想;明确了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业逐步走向现代化的现实途径;明确提出要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明确提出了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明确提出要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这些思想对于推进中国农村改革、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新局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 40 年来,我国农村法治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农村法律体系基本成型,涉农法律实施机制日益完善,农村社会守法共荣的法治观念明显增强。 以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农村建设和农民权益保护为主要目标的农业农村法律体系,和以权利调整、农业补贴、农业市场准入为主要手段的农业农村法律调控机制,成为推进我国农村改革和农业产业调整的重要力量。 面向新时代,需充分发挥农村法治在乡村振兴中的保障作用,并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个环节全方位推进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践中应处理好的十个关系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在实践中,要注意处理好施予外力与增强内力的关系,当前重点与长远目标的关系,新农村建设与促进农民增收的关系,基础设施建设与农村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的关系,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关系,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的关系,深化农村体制改革与推进城乡体制综合改革的关系,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经济发展与政治、文化建设的关系,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的关系等十个方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江泽民在继承邓小平农业现代化思想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创造性的提出了新时期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思想.江泽民提出的科教兴农战略、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农村城镇化发展战略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战略措施和根本途径;在当前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江泽民的农业现代化思想,对推进农业现代化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是当前中国农村社会发展趋向。作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基地和农业人口大省,河南省在农业发展和城镇化建设上任重道远。只有着力夯实农业现代化发展,才能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并与之形成良性循环,实现农村社会现代化。  相似文献   

7.
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是当前中国农村社会发展趋向。作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基地和农业人口大省,河南省在农业发展和城镇化建设上任重道远。只有着力夯实农业现代化发展,才能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并与之形成良性循环,实现农村社会现代化。  相似文献   

8.
城镇化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至关重要。我国城镇化的关键是推动小城镇建设。农村城镇化与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具有内在契合性。当前,农村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严重影响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顺利推进。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小城镇、实现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强化政府文化管理职能、发展现代乡村社会、加快建设美丽乡村等,对促进农业、农民、农村的现代化和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9.
党的二十大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主要依托习近平总书记《论“三农”工作》重要文献,对中国特色“并联式”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内涵、发展现状、历史根据、重点选择和政策取向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发现,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态势已经形成,农业现代化呈现出与工业化广泛融合、与信息化有机融合、与城镇化深度融合、与农村现代化一并规划、与农民富裕一体推进等现状。究其原因,这是由中国农情、制度和世情所决定的。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了新发展阶段下中国特色“并联式”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对策建议。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要真正做到农业农村现代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在时间上同步演进、空间上一体布局、功能上耦合叠加,应重点解决好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城乡新的经济循环体系建立、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同步发展路线图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中国至今还仍然还是一个具有庞大传统农业的国家,要想使占大多数的农业人口实现现代化,就必须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实现农村现代化。但是,中国农业的科技含量低、农业规模小的现状,加上城市的辐射有限、人口基数大,现代化建设不可能在短时期覆盖广大的农村地区。结合我国的国情,农村的就地现代化就凸现出了它的必要性。笔者从全球性现代化的背景立论,探讨鄂尔多斯市的就地现代化问题,以期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农业发展制约因素及其基本思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作为一个农民占大多数人口的大国,农民、农村和农业发展问题关系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成败,而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实现农业的现代化。但在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进程中,存在着一系列制约因素,如现行农村土地制度之弊端、农业比较利益和农民素质均偏低、农业科技相对落后、农民结构性失业等。文章在分析中国现代农业发展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探索有助于加快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前中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加快改造传统农业、实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发展阶段,但在城乡一体化发展初期,包括湖南省在内的许多农业大省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还面临着诸多困难和矛盾,如粮食安全责任与地方发展目标之间的矛盾,小规模分散经营与大市场集约化的矛盾,农业资金严重短缺与农村资金不断流入城市的矛盾,农业优质人力资源短缺与农村劳动力剩余的矛盾。摆脱困境的根本出路在于把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纳入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体系中来统筹谋划,在工业化、城镇化的带动下,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责任制改革极大释放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显性化。农业经营比较利益偏低刺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沿海地区转移。农村劳动力转移在一方面为土地规模化经营及实现农业现代化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转移客观上加快了城镇化进程。但农业的现代化和农民的市民化都需要有适应现代农业、现代工业以及现代服务业的高素质劳动者。因而,应设法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以实现经济发展、城镇化与人的发展的协同促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4.
农民市民化的主要障碍及其破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玉光 《东方论坛》2007,(5):100-106
我国农村人与资源的矛盾非常突出,欲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大量减少农村人口,积极推进农民市民化进程.文章对农民市民化进程中面临的主要障碍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解决的途径.一是户籍制度改革要有重大突破:户籍制度改革的重点是将各种利益与户籍身份剥离,建立自由迁徙的户籍制度.二是深化农地制度改革,创新农地制度.三是强化政府的职能,在各项政策的制定上,由过去的限制农民进城向主动吸引农民进城转变,并为他们做好各种服务.四是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原则,逐步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消除进城农民的后顾之忧.五是在工业化进程中采取合理的技术选择策略,大力发展中小劳动密集型企业以及第三产业,扩大城镇就业容量.六是创造各种教育平台和文化环境,全面提升进城农民素质,提高其城市适应能力,并最终完全融入市民阶层.  相似文献   

15.
胡锦涛农业农村发展思想是新时期中国农业发展的科学总结,是加快中国农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胡锦涛强调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把加强农业放在首位。明确了推进农村、农业发展的基本思路,指出了农业现代化的战略措施和农业现代化实现的具体途径。在当前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胡锦涛的农业农村发展思想,对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协调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农业政策总体上经历了三大时期和若干个阶段。即1949-1978年艰难曲折时期:主要实行以“工农产品剪刀差”为主要特征、对农业“多取少予”的“扭曲性”政策,从而导致城乡二元经济与体制结构形成;1978-1986年改革开放初期:建立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使农民成为经营主体的统分结合的经营体制,并继续巩固与完善相应的农业政策;1997-2008年改革开放深化时期:主要推行“粮食保护价”制度,实行农村税费改革,颁布《农村土地承包法》,逐步取消农业税,提出以发展现代农业和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为核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等政策。综观建国以来农业政策目标与措施的嬗变,农业政策涵盖面比较广泛,所制定的政策方向日趋科学合理,增加农业产出和提高农民收入始终是农业政策的两大主题,但对农业非经济品还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对非经济与经济品之间的联系缺乏必要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发展中国特色现代农业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现代农业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保障粮食安全、适应国内外市场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的迫切需要。现代农业具有商品性、科学性、集约性、产业性的特征。针对现代农业的特征和中国的特点,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要突出抓好农业基本建设、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和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等三个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8.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业的发展问题。邓小平在长期领导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过程中,始终高度重视中国农业发展的滞后问题,他对农业发展的动力、方法、方向等作了很多探索,形成一个比较系统的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思想。当前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环境和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谋划农业发展,必须掌握和运用农业发展规律,根据新情况新问题,探索新思路新办法。在这种情况下,重温邓小平关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思想对解决新时期的“三农”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和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农村的所有制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农民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这无疑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农业现代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农村社会的阶层分化。尝试对当代中国农村社会阶层分化做出一些分析,试图为农村的政治发展提供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