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弗吉尼亚·伍尔夫小说《幕间》的详尽分析,指出作者在小说形式上的实验,她提出的“戏剧一小说”致力于小说和戏剧界限的消弭,艺术与自然的融合。她塑造出的一系列生动的女性形象改变了女性在历史和现实中失语、无名的状况。  相似文献   

2.
《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概论把地方戏特征看作全部戏曲的特征,混淆了戏曲发展的文学阶段与非文学阶段的区别。元杂剧、明清传奇和欧洲传统戏剧都是文学的戏剧,地方戏是表演的戏剧。应以“舞台艺术语言”的概念取代地方戏研究中“程式”的概念。欧洲传统戏剧主要是情节的艺术,包括地方戏在内的古典戏曲则主要是语言的艺术。  相似文献   

3.
话剧《于无声处》被人们誉为戏剧舞台上的一声惊雷。这当然首先表现在政治思想内容上,它突破禁区,叫人心头为之一震。同时也表现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它不落窠臼,使入耳目为之一新。作品以高度的艺术概括能力,构成了相当集中的戏剧冲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4.
荒诞派戏剧彻底颠覆了传统的戏剧观念,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戏剧形式。塞缪尔.贝克特是荒诞派戏剧的重要人物,其代表作品《等待戈多》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法塑造出了支离破碎的舞台人物形象,反映了西方文明社会的极度荒诞和人类的高度异化现象,怪异的语言的形式与荒诞的主旨达到高度统一。本文着重从语言形式方面解读探讨《等待戈多》,主要包括语言交际功能的消解、语言的停顿与沉默以及语言的诗化倾向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莎士比亚的悲剧《裘里斯·凯撒》迈出了其文学上“向内转”的第一步。剧中,莎翁借助异象、音效、鬼魂、幻觉以及预言等多种表现手段异化社会事件,外化人物的心理和潜意识,诉诸读者、观众的感观,其对于人性的探索得到深刻体现,产生强烈的悲剧效果,这与表现主义戏剧在本质上有异曲同工之处。从外部世界的异化与内心世界的外化两个方面分析探索剧中的表现主义因子,释解悲剧的心理诉求与表现主义艺术手段在剧中的结合,有助于了解作者前瞻性的戏剧表现艺术尝试。  相似文献   

6.
在《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中,歌德通过主人公威廉追逐自己戏剧梦想的经历展现了一幅18世纪德国戏剧发展的全景图。小说表现了启蒙时期德国市民阶层知识分子期望借助德意志民族戏剧来塑造德意志民族性以及假道艺术进入社会公共领域的尝试。与此同时,小说借由主人公戏剧梦想破灭、离开剧团并进入塔社的发展历程,反思了戏剧艺术的局限性。主人公威廉的修养历程折射出作者歌德对于艺术与社会、艺术与现实等关系的思考及其观念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琐事》是Susan Glaspell于20世纪初期所创作的戏剧作品,其文学价值后来才被挖掘。《琐事》在当时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是当时女性意识刚刚觉醒的先锋之作。其创作的动机是复杂的,一些主观的和客观的因素一起孕育了这部闪光的戏剧。作者以细腻而有力的笔法刻画了三位女性的形象,讽刺了一直不把他们放在眼里的男性,具有女权主义作品的意味,表现了女性觉醒的力量。  相似文献   

8.
王尔德虽是19世纪唯美主义的代表,但其在后期创作中也倡导艺术与生活不可分。《理想丈夫》是其后期创作的四大喜剧之一,作者在创作中用各种反讽手段,表现当时的社会现状。本文主要从人物、主题、情节方面分析作者对反讽艺术巧妙运用所产生的戏剧效果。  相似文献   

9.
蒲松龄编有剧本和俚曲若干种,《聊斋志异》多方面涉及戏剧艺术。本文探讨古代戏剧对《聊斋志异》的影响,从一个侧面稽考蒲松龄的文学艺术渊源。作者认为:蒲松龄关注优人生活,深入了解戏剧作品和表演艺术,为小说创作积累了宝贵素材。《聊斋志异》中人物形象的刻画、人物关系的安排、故事情节的构思都得益于古代戏剧,后人热心于把聊斋故事改编为剧作并大获成功,与此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0.
《摩诃兜勒》《悖挈儿》《拨头》在蒙古族戏剧音乐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的存在说明中原戏剧音乐的发展史是融汇着相当浓厚的少数民族文化血液精华,这是值得深入研究而不容忽视的历史现象。  相似文献   

11.
汤显祖是我国明代首屈一指的伟大戏剧家,他的戏剧创作《玉茗堂四梦》特别是其中的《牡丹亭》,在中国文学史上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当时及以后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一《四梦》中思想艺术造诣最高的要数《牡丹亭》,它是汤显祖的代表作,是作者在思想艺术上同时趋于成熟的作品。《牡丹亭》又名《牡丹亭还魂记》,也称《还魂梦》或《牡丹亭梦》,作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主要取材于前人笔记和话本小说。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词》中说:  相似文献   

12.
戏剧是紧张的艺术、冲突的艺术。纪君祥的《赵氏孤儿》以"搜孤"和"救孤"的行动为主线,贯穿起众多的矛盾冲突,表现了错综复杂的人物纠葛。由于作者的巧妙布局,剧中的矛盾冲突一波三折、尖锐、剧烈、悬念迭出,使得这部戏的情节紧张曲折、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取得了令人震撼的艺术效果。其对戏剧冲突的安排,确实反映出剧作家高超的艺术水平。  相似文献   

13.
《华伦斯坦》三部曲的诞生,开创了德国的戏剧艺术模式,同时也标志着其作者席勒在哲学与艺术思想上的飞跃,即实现了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统一与和解。通过对《华伦斯坦》的创作背景、创作过程、人物刻画等方面的分析,突出并肯定了席勒的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综合性。  相似文献   

14.
曹禺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接受西方戏剧,特别是西方现实主义戏剧的影响,从而走上话剧创作道路,从其代表作《雷雨》《北京人》的戏剧结构、戏剧冲突、人物刻画和戏剧语言几方面,可以看出曹禺话剧创作的民族化过程。曹禺为中国的话剧艺术走向成熟做出了巨大努力,对戏剧艺术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成功的戏剧创作,都有自己独特的结构艺术。郭沫若的《虎符》不愧是结构艺术的典范。戏剧创作,由于受到舞台和时间的限制,剧作家必须对所要表现的思想内容和社会生活进行精湛的艺术构思,合理而巧妙地安排戏剧结构。马克思在评论拉萨尔的《弗兰  相似文献   

16.
胡适的《终身大事》在现代性启蒙与现代性审美方面都有极自觉的追求。它有社会问题剧的外在形态,更有表现作者缺失性体验的情感内核。作者借艺术的幻境发泄郁积已久的苦闷,实现在现实中没有实现的愿望。在戏剧形式上融会了中外戏剧的特点,建构了“五四”时期话剧独幕剧的基本形式。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话剧艺术是在本世纪30 年代明显走向成熟的, 其成熟的标志主要体现在戏剧的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塑造和戏剧语言创新四个方面。从情节的发展意义上说, 以《雷雨》为代表的戏剧创作显示了综合性情节悲剧的多方面特征, 并在多种情节因素的融合方面做出了民族化的改造; 而以《上海屋檐下》为代表的一批作品, 则是以创新性的具有生活实感的结构样式表现了特定时代中国都市下层民众的真实生活, 并在尊重中国观众欣赏习惯的前提下创造了中西合璧的结构形式; 戏剧人物塑造上, 《日出》、《原野》等作品, 开创了中国现代戏剧艺术注重人物内心冲突和心理刻画的性格描写方式; 而在戏剧语言领域, 30 年代中国现代戏剧的最大成功在于新的对话机制的建立, 即它的叙事主体和受体都直接表现为剧中人物, 而作者和读者、演员和观众则处于一种内隐的地位。正是在上述几个方面, 体现出了中国本世纪30 年代话剧艺术的成熟特征。  相似文献   

18.
新文学时期,作为舶来品的话剧艺术一直是在欧风美雨的沐浴下不断成长,作为创作主体的剧作家们亦是在东西方戏剧大师的艺术荫翳下逐渐地走向成熟,中国现代话剧泰斗曹禺所走过的艺术道路即证明了这一点。最初的曹禺是在现实主义戏剧巨子易卜生的引领下走入戏剧园地的。《雷雨》、《日出》这两部为曹禺赢得至尊地位的辉煌剧作的内里,无疑饱浸着《易卜生全集》的艺术精髓。然而年纪轻轻就已声名斐然的曹禺并未因此驻足,而是驾着艺术之舟复又西航,寻求与世界最新的艺术潮流对话。从当时  相似文献   

19.
戏剧大师莎士比亚曾经说过 :“自有戏剧以来 ,它的目的始终是反映人生 ,显示善恶的本来面目 ,给它的时代看一看它自己演变发展的模型”。《雷雨》是中国现代话剧史上的优秀作品 ,具有强烈的时代感。是杰出的剧作家曹禹的代表作。它在一九三四年问世后 ,就以其精巧的艺术构思、鲜明的人物形象及深刻的内容 ,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强烈喜爱。《雷雨》中周、鲁两家错综复杂的矛盾纠葛及剧中每个人物具体的生活道路和思想性格的冲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文学艺术要通过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 ,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特别是戏剧这种艺术形式 ,它的首要任…  相似文献   

20.
通过分析《邮局》 ,评述了泰戈尔戏剧美学思想对其戏剧作品的影响 ,剧中诗化的人物形象提升了戏剧的艺术品味 ,静中寓动的戏剧艺术特色使泰戈尔的象征主义戏剧风格独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