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喧哗与骚动》入手,论及了福克纳创作的美学技巧方面的问题。作为意识流文学的代表作家,福克纳在创作中表现了与传统小说不同的真实观与时间观,即写出心灵深处的永恒的真情实感,内在的真实;采用“心理时间”,打破客观时间。  相似文献   

2.
时间哲学是福克纳小说作品叙事风格的一个显著特征,福克纳将柏格森的“心理时间”学说成功地运用于其小说创作之中.他以独特的时间技巧来展示他的时空观.运用时空跳跃等技巧描绘了其小说作品中人物混乱的精神世界和多层次的意识活动.他通过透视人物心灵凸显人性本源真实地表现了美国南方的社会崩塌与精神危机.  相似文献   

3.
《我弥留之际》是福克纳叙述技巧创新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中的聚焦转换是多角度叙事的完美展现,显示了极大的自由度和创新性。小说频繁的聚焦转换不仅展示了福克纳高超的叙述技巧,同时完美地刻画了小说人物。  相似文献   

4.
《喧哗与骚动》是美国现代著名作家福克纳的名作。文章通过对小说中的几位登场人物命运的分析,指出在他们的命运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都呈现出颓败和丧失的趋势。作品中的主要登场人物都不同程度地遭遇到了莫名的不安和恐怖,而他们的这一命运特征恰恰是和贯穿这部小说的福克纳的时间观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按照福克纳的理解,时间并不是按照过去、现在、未来这一线性方向流动着的,时间的流动在“现在”这一点上遭遇到了断裂,处于“悬置”状态,未来的走向被截断。就这样,登场人物未来命运的模糊性与时间的未来欠缺性在这里被有机地统一起来了。  相似文献   

5.
《我弥留之际》是福克纳叙述技巧创新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中的聚焦转换是多角度叙事的完美展现,显示了极大的自由度和创新性。小说频繁的聚焦转换不仅展示了福克纳高超的叙述技巧,同时完美地刻画了小说人物。  相似文献   

6.
在《喧哗与骚动》中,福克纳运用内心独白,多角度、时序颠倒和象征等技巧挖掘人物的内心冲突,逼真自然地再现了人物的内心活动,给小说增加了层次感和立体感,充分反映了生活的复杂性。他在这部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对小说形式、叙事手法的探索和创新,使他成为“二十世纪的小说家中,一位伟大的小说技巧的实验家。”  相似文献   

7.
福克纳以擅长在小说中运用多种写作艺术和技巧而闻名。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玫瑰》展现了福克纳的许多精湛的写作艺术和技巧,小说中大量运用了象征手法,巧妙地设置了悬念,这些使得文章意味深长,耐人琢磨;同时哥特式的描写又渲染了阴郁和神秘的氛围,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相似文献   

8.
尽管福克纳多次否认其小说创作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心理学之间的关联性,但有确切证据表明事实并非如此。福克纳的小说代表作《喧哗与骚动》从内容到形式都足以证明福克纳在有意识地、创造性地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学说、“俄狄浦斯情结”等理论,进而从人的心理性格和精神价值取向角度进一步揭示当时美国南方社会的衰败和堕落。  相似文献   

9.
福克纳在小说的叙事方面进行大胆创新,使小说的创作进入全新阶段,对小说的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贾平凹在20多年的文学创作过程中,不断推陈出新,磨练自己的叙事技巧.同时,他能以谦虚的态度不断吸取前人的叙事经验.二者在叙事上既有差异,又有共性.福克纳始终坚持乡土叙事,精心营造着“约克纳帕塔法”这个独特的乡土世界;而贾平凹在去乡和还乡之间游走,其故事文本始终关注乡土世界的芸芸众生.二者尽管在叙事视点上不同,但他们始终关注社会底层的人情冷暖,体现出悲天悯人的情怀.  相似文献   

10.
福克纳的“约克纳帕塔法”文学天地影响了中国新时期小说的现代转型和审美风貌.对传统乡土根基之淳朴、野性、雄强的生命力和自在、自由的生命状态的认同及对其隐藏的负面、反人性的文化之恶的省察构成了新时期作家与福克纳在乡土之根评判上的辩证审视取向,他们对现代工具理性侵袭乡土和腐蚀人性的书写亦具有同构性.福克纳小说的感觉诉诸、意识流独白、多角度叙事等现代派表现手法对中国新时期作家文体观念的重构和文体叙事的创新具有重要启发意义.基于中国文化和语境的视野和经验,中国新时期作家的主体性选择使其在对福克纳作品借鉴、接受过程中存在着变异和改制的衍化,逐渐形成了兼具“中国气派”和“现代性”审美质素的文学景观.  相似文献   

11.
福克纳短篇小说《艾莉》中的女性人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克纳的短篇小说《艾莉》塑造了两位个性鲜明的女性人物 ,她们飘忽不定的命运、面对社会和经济变化的严酷现实所进行的呐喊、抗争抑或屈从 ,也正是美国南方的历程的缩影。《艾莉》的最大价值在于为研究福克纳短篇小说中的女性人物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出发点。”抛开艾莉 ,任何对福克纳小说中的女性人物的研究都是不全面的  相似文献   

12.
本文运用现代叙事理论,对福克纳小说《喧哗与骚动》进行了解读,说明现代小说叙事手法的时空变异,挖掘其叙事结构的艺术特点.小说分别采用了“复调”叙述、“陌生化”叙述、“意识流”叙述、“多元”叙事的视角,以透视现代世界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3.
福克纳的著名小说《喧哗与骚动》是受到广泛评论的文学作品之一,文章仅从其第二章入手,解析他利用“时间”的叙事方法来刻画出一个极度扭曲的灵魂,以及他以“时钟时间”和“心理时间”的不对等关系剖析主人公昆丁所表现出来的时间错位所带来的深刻隐喻。  相似文献   

14.
威廉·福克纳和他的"插曲式小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福克纳的“插曲式小说”是他短篇小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若干篇主题、人物多少有关联的但又独立成篇的短篇小说组成的短篇小说集。这些小说同福克纳的长篇小说一样,同样真实地表现了美国南方社会的变迁,各阶级阶层人物的升降起落以及各种人类的命运与精神面貌。  相似文献   

15.
威廉.福克纳的短篇小说《夕阳》通过独特的叙事技巧深刻反映了美国南方种族主义歧视这一主题。小说通篇充满跌宕起伏的叙事节奏、错位变换的叙事时序和变化多端的叙事角度。上述叙事技巧的运用在揭示小说主题方面可谓匠心独具,使作品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都得到了完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作为西方文学艺术宝库的《圣经》,不仅本身具有独特的叙事技巧,而且还极大地影响了后世作家福克纳的创作。福克纳在其代表作之一《去吧,摩西》中就运用了许多具有鲜明特色的圣经叙事技巧。从叙事学空间背景、叙事整体性和隐喻的运用这三个方面来分析福克纳《去吧,摩西》中的圣经文学元素,福克纳在模仿和借鉴圣经叙事技巧的同时,更多地是在其基础上有所发挥和有所深入。  相似文献   

17.
认为女性人物的塑造是福克纳小说的一个主要特点,而"影子性"则是其作品中女性形象不可分割的性质,并且深深根植于当时美国南方现实社会之中。现实社会把这些女性变成了生活中的"影子",从某种程度上说,她们在福克纳小说中的影子性恰恰反映了她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子性。本文通过分析小说《我弥留之际》中艾迪.本德仑身上的"影子性",探讨虚无主义和传统妇道观对女性身心的毒害和摧残,从而使读者更加客观地看待福克纳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更加全面地解读福克纳的作品,更加深刻地体会他的人道主义立场。  相似文献   

18.
时空问题是意识流小说中最具特质的部分。作为意识流派的小说大师威廉.福克纳,其小说艺术往往表现为时空交错、序列颠倒、绵延、跌宕起伏等特征,他每一部小说的时空叙事技巧都是独特的,在他笔下的世界呈现出神秘莫测、纷繁复杂、异彩纷呈的奇异景象。以其经典小说《纪念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及《喧哗与骚动》为蓝本,从时间与空间的角度,解读其丰富变幻的时空叙述手法与技巧,从中领略独特的时间哲学与时空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9.
本篇小说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时间跳跃技巧。福克纳用这种叙事方式赋予了本篇小说永久的魅力。故事不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讲述艾米莉的一生,而是随着某种冲动和情感,无数思维和意识的碎片围绕着中心转动。读者感觉故事不是在发展,而是在每一段文字的背后发现故事的存在,这样做给读者留出了更加丰富的想像空间。  相似文献   

20.
现代主义小说家福克纳的作品以其对人类苦难的关注和同情、对人性的现代主义揭示而引人注目,其独特的小说技巧也一直是文学研究和评论的焦点。《我弥留之际》集作者对人类命运的关注和高超的写作技巧于一身,成为现代主义小说写作的典范。文章从互文性角度解析这部小说的构思策略及主题,阐发了福克纳对人类苦难的描绘甚至歌颂,表达了对人类坚韧精神的敬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