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四时期女性角色变迁述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蒋美华 《学术论坛》2005,(12):135-138
五四时期是现代女性角色模式初步构建的历史时期。与辛亥革命时期相比照,五四时期的女性角色变迁除继续留有欧风美雨吹拂的痕迹外,还注入了苏联模式的精华;除继续保持救国主义的传统外,还将这一主题升华到历史的高峰。以此为基础,五四时期的女性角色变迁呈现出以下一些特点:纵横伸展的角色变迁理论;发现自我的角色变迁历程;高亢昂扬的角色变迁精神;多元共存的角色变迁格局。这些特点体现出了五四时期女性角色变迁的现代性水平。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学界关于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历史变迁研究主要包括:改革开放前中央与地方关系变迁的历史阶段及其特点;改革开放前特定历史时期的中央与地方关系;改革开放后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变迁;中央与地方关系历史变迁的启示.目前的研究在历史分期、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思考和深化.  相似文献   

3.
王鸣盛论史的卓识--以六朝政治、军事地理为中心的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中有大量关于六朝历史地理的研究成果。既有关于这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民族关系的三吴、京口、水道、山越等问题的综合研究 ,又有围绕两淮地区所辖州及治所的变迁 ,并借此揭示出汉迄隋之际南北冲突与交融的深层内涵 ,还有对长江中、上游历史地位的考察等 ,体现了他从地理条件上看政治兴亡得失的治史旨趣。不仅对我们研究魏晋南北朝史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而且还具有方法论上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座建筑,南京长江大桥始终呈现为一种辩证的意象.其象征与功能在特定的时代语境中获得稳定结构,历史变迁又使它们发生冲突,从而造其意象的历史变化.在今天,大桥在美学上已经成为一个等待归零的地点,然而它始终是我们体验历史变迁的中介,它清晰地呈现了南京、长江和大桥之间的空间分裂以及昨天和今天的时间断裂.  相似文献   

5.
阿夫纳·格雷夫的历史比较制度分析旨在历史地研究制度的起源、本质以及制度变迁.历史比较制度分析主要包括三个研究角度:制度分析、比较分析和历史分析,其中制度分析是把制度作为核心的研究对象,研究其起源和变迁;比较分析则是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制度纳入同一研究框架进行对比研究;历史分析主要力图揭示历史在制度起源及变迁中的作用.历史比较制度分析无疑对研究中国经济史和当前社会经济变迁过程中的现象和问题非常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制度变迁的运作机制: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理论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制度主义从历史观和制度观的双重视角理解制度变迁问题,把制度的生成、维系和变迁看成一个整体的演化过程。运用过程分析方法,考察历史制度主义理论视角下制度变迁的运作机制,可以分为作为制度存续历史过程和宏观背景的稳定阶段、向阈值临界点位移的变迁前奏阶段、遵循路径依赖进行变迁的正常时期和制度意外断裂的异常状态。然而,历史制度主义理论对制度变迁的解释也存在一定限度:一是如何处理宏观结构与微观细节的关系问题;二是案例总结的归纳方法缺乏普适的解释能力和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7.
中国农村土地产权的结构与演进--制度变迁的分析视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魏倩 《社会科学》2002,(7):18-22
本文从制度变迁的视角剖析了我国建国以来农村土地制度的变革历史 ,指出了前改革时期土地制度变迁的实质和改革时期土地制度变迁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 ,剖析了当前农村土地制度面临的新的变迁趋势 ,并从制度需求、制度供给以及变革动力的角度分析了新的制度变迁所面临的变革环境。本文揭示 ,由于诱致性制度变迁的局限性和新的农地制度变革的“非帕累托”性质 ,必须以新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来推动农村土地制度的进一步改革。  相似文献   

8.
保障退捕渔民生计是持续巩固长江十年禁渔成效的关键举措。鄱阳湖渔民生计经历了从采集渔猎到原始农业、渔业为主到鱼米渐丰、围垦初兴到农进渔退、退田还湖到禁捕退捕等历史转型,分别对应自给自足、复合性配置、高度集中调控与市场化的资源配置变迁。生计转型与资源配置变迁是共生演变的关系,二者遵循历史、实践、生态的互动逻辑,依托倒逼、缓冲、适应三重“驱动—反馈”响应机制。为实现退捕渔民生计多样化、市场化、生态化可持续转型,需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政府的关系,构建退捕渔民“上岸、转产、致富”的生计保障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9.
明代毛乌素沙地变迁及其与周边地区垦殖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针对毛乌素沙地位处温带荒漠与干草原过渡地段 ,其适于人类生活却又易沙化的脆弱性 ,本区居民成分及人口数量在不同时段内的不稳定性 ,以及沙地变迁深受气候变迁影响的特点 ,提出历史时期沙漠化过程的研究应因时因地进行 ,才能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历史时期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文章以明代河套地区 (相当于今鄂尔多斯市 )以南长城修筑时间及地点作为时空坐标 ,讨论了毛乌素沙地长城沿线部分在明代的变迁 ,并联系战争对长城沿边垦殖活动的影响 ,分析了垦殖活动和沙地变迁关系。结论是 :明代毛乌素沙地南界基本沿长城一线 ;河套地区持续不断的明代政府与游牧民族的冲突和战争极大地限制了沿边垦殖活动的范围 ,有限的垦殖不是明代长城沿线流沙形成的主要原因 ,流沙范围的扩大更可能是自然原因  相似文献   

10.
长江水路,号称黄金水道。其航运贸易的发展,历史悠久,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影响甚大。通观整个古代长江航运贸易发展的历史,唐宋两代乃是一个大发展时期,占有重要地位。本文拟对这一时期长江航运贸易发展的具体情况、发展的原因及影响略作探讨,以期能促进这方面的研究,从而为我们今天更好地开发和利用长江,加快经济发展提供一点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1.
关于“中华民族”的语境含义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蕴含着中国人民深厚民族情感的词汇,自20世纪初出现以来,在不同历史时期被人们赋予不同的含义.本文根据不同的历史语境,就人们对"中华民族"含义的认识进行简要的探讨,认为"中华民族"是人们对国家和世界关系进行探索和思考的产物,其含义随着历史语境的变迁而变迁,而所谓历史语境就是国家在不同时期所面对的前途与命运.  相似文献   

12.
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两个历史时期具有共同的本质特征,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都是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探索,都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代化道路探索.从大历史视野和经济发展与经济体制变迁角度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两个历史时期具有共同的历史主题、主线和目标,具有历史内涵的同一性,因此,两个历史时期之间没有断裂,两个历史时期之间的转轨是平滑的,两个历史时期之间具有显著的路径决定与路径依赖性.  相似文献   

13.
改革也就是制度变迁的本质规定性,说明一个国家的经济改革道路,实际上也就是这个国家对制度变迁形式的选择问题。国家经济制度的整体变迁,从理论上,可以被区分为自然演进型制度变迁、移植型制度变迁和创新型制度变迁。而中国经济改革就其本质而言,属于一种典型的创新型制度变迁。中国经济改革创新型制度变迁道路的选择,既是中国经济社会制度变迁历史的归宿,实际上其创新性也已被中国经济改革30年的实践经历所证实。  相似文献   

14.
今天的甘肃境内,是一个有着古老文化和悠久历史的地区。对甘肃历史的研究,是研究祖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诸如彩陶文化、敦煌学、汉简研究以及丝绸之路等问题,自本世纪以来,一直受到省内、国内以及世界学者的关注,取得了丰硕成果,形成了自身的优势。然而,作为甘肃地方史的全部,除上述领域之外,尚有许多其它领域需要注意。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仅就上述领域以外甘肃史研究的有关问题,分朝代加以评介。一、对历史时期甘肃自然环境的研究关于历史时期黄土高原自然条件的研究,争论较为集中的是历史时期黄土高原有无森林?一种意见认为黄土高原在历史上是一个布满森林的地带;一种意见认为,黄土高原本身是荒漠半荒漠的产物,不可能有大量森林存在。1981年第5期《红旗》杂志发表了史念海《黄河中游森林的变迁及其经验教  相似文献   

15.
制度环境包含不同行动者的行为逻辑,制度变迁的机理则可视为既有制度在社会历史语境变迁中形成多重制度逻辑交织的影响。农地产权制度的变迁不仅是我国经济发展和制度体系的缩影,也是理解国家治理如何不断现代化的切口。本研究吸收历史制度主义的基本观点,以我国农地产权制度的变迁为例,分析国家进程中若干阶段历史语境变换下的制度功能和结构变换,以呈现这一具体领域下制度与人的互动逻辑。通过对农地制度变迁的分析,发现历史制度主义所强调的制度情境概念应用于我国国家制度变革分析时,可以以不同历史时期的行动者互动作为制度情境的具体诠释。  相似文献   

16.
陶渊明所处的魏晋时期是人的生命意识和生命情绪全面觉醒的时期,生命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人们都在思考着生命应以何种方式来体验和度过。与那个时代文人们的个性张扬、延长生,命长度和增加生命密度不同,陶渊明以他自己别具一格的生命体验方式,从官场到田园,由自然思考人生,由死来观生,使生命得以自然度过,使自己的精神境界、价值系统与信仰系统走向他的生命旨归——自然。  相似文献   

17.
关于历史时期长江流域的森林变迁和水土流失的研究成果由八篇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专题论文所组成。从内容上说 ,这八篇论文可分为三部分 :一部分 (上篇 )是讨论长江流域森林变迁的本身问题 ,一部分 (下篇 )是讨论长江流域森林变迁 (破坏 )的影响 ,即水土流失问题 ,还有一部分 (附篇 )是解决因长江流域的环境变迁而导致的延续二千多年的重大古史谜题。1 《长江流域森林变迁的历史考察》一文从宏观角度考察了长江流域森林变迁的历史过程。在中全新世初期 ,长江流域的森林植被覆盖状况相当良好 ;新石器时代以来稻作农业的开展 ,首先使流域…  相似文献   

18.
英敛之、《大公报》与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大公报》为研究对象 ,通过对创办人英敛之及其后继者张季鸾、胡政之、吴鼎昌和王芸生等大公报人的历史考察 ,探讨大众传媒与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变迁的内在关系。认为《大公报》的出现与持续发展 ,本身就是社会文化变迁的体现。作为具有全国影响的报纸 ,《大公报》不仅记录和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的历程 ,而且参与和推动了中国社会文化的转型  相似文献   

19.
人类历史经历了沧桑巨变,亘古至今已逾数千年。与之相适应的人类活动的大舞台——地理环境也在发生着急遽而深刻的变迁。自然造就了人类,人类改造了自然,两者互约共进,各自形成了自身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20.
从现代国家政权建设的视角,通过考察比较不同历史时期的乡镇体制变迁并总结其经验、吸取教训,可以梳理出近代以来乡镇体制的变迁逻辑与发展规律,以期探索现代乡镇治理体制改革的方向与原则、发现未来乡镇治理体制的理想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