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谈谈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及其女性内审意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谈谈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及其女性内审意识●严三九一在本世纪四十年代的中国文坛上,张爱玲以其叙写转型期中国妇女生存处境心路历程的个性特色立于女作家之林。她不仅以女性特有的心理和视角,在平淡无奇的常态生活中,塑造了形态各异的女性形象,而且还以特有的历史...  相似文献   

2.
我国古代长篇小说的章回体形式是从宋元民间艺人的讲史演传过来的。在内容上,我国古代长篇小说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也是以历史故事、英雄传奇为主,如《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等即是代表。而对妇女问题、家庭问题的反映多是宋元的小说话本和明代的拟话本。由于题材的限制,在明代中叶以前的章回小说中,很少有写得出色的女性形象。直到万历年间出现的第一部由文人个人创作的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的章回小说《金瓶梅》中,才出现了众多的女性,其中不少人写得活灵活现,颇为生动,充溢着强烈的生活气息。但由于作者格调低下,这些女性被写得猥亵不堪,  相似文献   

3.
当代电影的女性意识在它发展的初期,以抹杀差异性来寻求平等,“花木兰”式的女人,成为当时主流意识形态中女性的最为重要的镜象。新时期电影女性形象的复归,却未能跳出传统妇女观念的藩篱。在商业经济大潮下,男性电影文本中的女性形象则成为欲望的代码。透过近60年来多姿多彩的中国镜像,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妇女的生存状况,女性在社会中所遭遇的话语霸权和男权中心、以及谋求自己独立的生活、生存和发展空间的艰巨性。  相似文献   

4.
《黄绣球》虽是男性文本 ,但已摆脱男权主义性别歧视 ,体现了作家可贵的人文关怀和进步的女性意识。本文从文本入手 ,以女性视角进行分析 ,指出它对晚清妇女生活的反映 ,对女性价值的重新思考与认同 ,对两性关系新境界的探索和描写 ,反映了晚清社会的先进男性渴望女性自强自立、走向社会 ,与他们一起挽救民族危亡、改变社会面貌的心理企盼和审美理想 ,表现了晚清妇女生活与观念的变革  相似文献   

5.
尹季 《船山学刊》2003,(2):139-141
《白鹿原》叙述了清朝末年至建国初期渭河平原约五十年变迁的神奇史诗,展现了一轴中国农村斑多彩、触目惊心的长幅画卷。在这个自足的白鹿原世界里,生活着许许多多生动的、性格各异的女人,她们与其中的男人们一道共同构建了一个极具传统家族文化内涵的“关中世界”。本文试图通过对作品中三类女性形象的分析,来解读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与思考。一、传统家族文化的践行者形象《白鹿原》作品中有着一群受中国传统思想影响的女性,这一类女性有着中华民族传统妇女的共同美德:善良、勤劳、坚韧,但她们言行举止遵循“三从四德”的严格规范。…  相似文献   

6.
朱贝特 《理论界》2012,(6):111-112
李碧华是当代香港的一位优秀女作家,她小说的风格独特、曲折、诡秘、夸张且引人入胜,作品曾多次被搬上大屏幕,广为海内外人士所喜爱。她作为香港本土的女作家,凭借其独特的生活与文化背景,以及女性本位的自觉性,使其作品具有不同的女性视角,而书中所塑造的女性人物形象也兼具反抗性和新世纪女性自主独立的特质。本文试图从女性作家所塑造的女性形象方面浅谈李碧华作品中的女性视角,并以《青蛇》《霸王别姬》等作品为例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诗、词、歌、赋、散文等各类题材的作品,描写了众多的女性形象.在众多的巾帼女子当中,又以汉乐府《陌上桑》中的秦罗敷、白居易《长恨歌》中的杨玉环以及汤显祖《牧丹亭》中的杜丽娘为典型的女性人物,作者流于笔端所抒发的对婀娜女子阴柔之美的感情,可说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境界,是描写完美女性形象的成功之作.在我国古代社会,由于历史条件的制约,妇女始终处于被压迫的低下地位,她们的聪明才智固然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她们还因美貌而最容易受到伤害,她们或者成为某些男人泄欲的工具,或者成为生儿育女的机器,甚至利用她们作为攫取财富的手段,许多美丽的女子是为了取悦男人而生存的.但是,就在她们当中,不泛才貌双全,立志投身社会,追求自由,向往忠贞的爱情,以及蕴藏着反抗精神的女性,这些女子的阴柔之美,常常成为文艺家们所着力塑造的女中俊秀.作家们十分注意作品中将她们外貌的美与心灵的美密切结合起来,赋予她们具有活生生的、有灵性、有感情的人来加以表现,从而体现了作者各自独特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8.
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中的巴斯妇人、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中的波西亚、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中的简·爱和《谢利》中的谢利,这四位女性形象是英国文学中女性争取妇女主体地位的典型代表。通过分析这四位女性人物所表达出的女性意识,我们可以看出在英国文学中,女性的文化主体地位的发展经历了觉醒、抗争和确立三个阶段。在父权制的社会中,妇女要摆脱他者的地位,摆脱受压迫的地位,除了具有强烈的女性意识,赢得自己在婚姻爱情上的自由外,更应该关注女性本身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问题。女性只有作为第一位的、独立自在的人来表现,有着自己的尊严和存在的价值,才能真正体现妇女的主体意识,才能真正确立妇女的文化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9.
宋代文学中一个较为突出的现象是:女性之被重视远远超过前代.尤其是在宋词中,已形成一个丰富多彩的女性世界.值得注意的是,女性作为一个群体,也空前积极地参与了文学创作.她们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展示了宋代妇女的生活、品格和思想情操,为研究妇女在社会生活和文化领域中的地位与作用,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相似文献   

10.
《水浒》中所刻画的女性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女英雄,如顾大嫂、孙二娘和扈三娘;一类是淫妇,如潘金莲、潘巧云、阎婆惜等。文章分析了这两类女性形象的塑造,认为前者严重失真,背离生活实际,缺乏个性,显得假大空;而后者却鲜明生动,有血有肉,达到性格化典型的高度。文章从艺术创作方法上探讨了两类妇女形象塑造成败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对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短篇小说《项链》中的女主人公玛蒂尔德形象的解读逐渐呈现出了多元化的趋势,笔者也从女性主义角度出发认为玛蒂尔德其实就是男权社会中的一个普通妇女,作者塑造她只是为了以她的际遇来反映19世纪后期法国广大小资产阶级妇女的处境:她们看似有所改观的生存状况和有所觉醒的女性意识背后依然是独立人格、平等夫妻关系、婚姻自主权、外出就业权、财产支配权的缺失,女性原本低下的地位并没有因为妇女运动的风起云涌而发生实质性的改变.  相似文献   

12.
明代章回小说的女性形象的演变及其文化意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林夕 《船山学刊》2009,(1):175-178
明代章回小说女性形象的演变表现如下:从以《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封神演义》为代表的历史英雄、神魔侠义小说中的妖女形象,到《金瓶梅》《绣榻野史》为代表的艳情小说的淫妇形象,再到《章台柳》《山水情传》《鼓掌绝尘》为代表的才子佳人小说中的佳人形象。这表现了作者审美观的从神奇-日常-理想、女性观情欲观的从遵循-叛逆-皈依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3.
杨立军 《理论界》2008,30(4):146-147
乔伊斯·卡罗尔·欧茨是美国20世纪极富盛名的女作家、戏剧家、评论家和诗人,她的文学作品以小说创作见长,尤其檀长以女性的视角刻画悲剧性的女性人物。《他们》是作者的早期经典之作,通过对其中几位典型女性的细致描述及细微的心理描写,以悲剧环境下女性的悲哀深刻地诠释了女性生活不幸的根源。本文就其小说《他们》来分析作者是如何彰显其女性主义意识的。  相似文献   

14.
女性主体性,是近年来妇女与社会性别史研究中的重要命题,但是利用近代报刊媒体来探寻女性主体性的研究成果尚不多见。本文以民国时期天津《益世报》的《妇女周刊》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传统史学材料分析和后现代文本解读等方法,吸收和借鉴报刊史、妇女史等研究领域中的相关理论,重点从女性社会史、社会性别等研究视角切入,对媒体与女性主体性建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集中探讨。本文不仅从经验主体、思维主体、言说主体三个层面分析女性主体性的建立,而且进一步探讨了在特定的时代语境下,女性如何从这三个层面确立其主体性。通过对《妇女周刊》中有关华北地区社会调查、媒体报道、口述访谈、女性书写等诸多层面的综合分析,客观揭示城市中不同阶层的女性是怎样向男权秩序抗争,在与男性的互动过程中,复杂地建立起女性主体意识的历程。而对民国时期华北社会性别史进行区域研究,一方面弥补了北方经验、立场的缺失,另一方面是对社会性别史研究中南方经验的回应和比较,最终客观呈现民国时期华北地区女性的实际生活体验和感受,发掘或恢复其身份认同和自觉意识,重现其主体性和自我肯定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5.
池莉小说《你是一条河》中的女性形象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分析了《你是一条河》中辣辣、冬儿和艳春三位女性的性格特征及其作为女性的抗争意识。文章认为寡母辣辣勤勉、坦荡、坚韧,体现了女性对生活的抗争;同时又平庸、自私、愚昧,颠覆了传统文学中母亲形象的神圣性。冬儿对母亲的反叛,对家庭的逃离,显示出女性对生存际遇的抗争。艳春的自我中心观念和强烈个人意识,反映了她对世俗人生的执着追求、在婚姻中的强烈依附意识以及女性对社会地位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1992年4月3日,我国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这部以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作指导,根据宪法和我国实际情况制定的法律,为保障妇女合法权益,充分调动广大妇女的积极性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就我国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而言,女性要真正学法、用法,使法律生活成为一种积极的实践,则有待于法律意识的树立和提高.  相似文献   

17.
智宇晖 《齐鲁学刊》2012,(4):111-114
《焦氏易林》作为汉代四言诗的大观,描写了众多的社会历史人物,其中女性的描写独具特色。在情感和道德的不同领域,赋予了女性不同的色彩,渗透了作者的女性观,也反映了古代女性角色的复杂内涵。  相似文献   

18.
李术华 《理论界》2014,(7):158-160
《赴宴者》是严歌苓的首部英文长篇力作,在美国出版之初,就立刻引起评论界的关注并获得文学奖项。它虽然是以男主人公的荒诞宴会虫经历展开故事情节的,但作为配角的女性悲剧形象,却饱含了作者对女性主义和女性生存现状的深度思考。本文试图以文本分析的方法,解读《赴宴者》中四位女性悲剧形象,挖掘其悲剧产生的原因,以其达到更深层次理解严歌苓对女性性别的思考和诠释。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男性叙事中的恶女人形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玲 《文史哲》2002,1(4):90-95
在对《围城》、《骆驼祥子》、《北京人》等经典文本的重读中 ,分析中国现代男性叙事文学在恶女人形象塑造中所表露出的男性对女性主体性的憎恨与恐惧。中国现代男性叙事往往把主动型女性妖魔化 ,把女性主体性诬为是对男性主体性的压抑 ,并且拒绝同情主动型女性的生命困境 ,以喜剧的态度丑化、嘲弄主动型女性 ,从而把试图僭越封建女奴道德的女性诽谤为谋夫、欺夫的恶女人。这背叛了从精神上解放妇女的现代文化观念 ,回归于封建男权道德 ,从性别意识领域暴露出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不足的缺陷  相似文献   

20.
《大公报》的《妇女与家庭》副刊,在20世纪20、30年代的天津存在了5年,向人们展示了天津都市文化的某些面向,表现出“编者-作者-读者”之间的互动,以及编者和作者利用这一虚拟空间,塑造女性主体性形象,影响读者乃至更多都市人生活的特性。女性都市文化的出现是城市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非常复杂,既有现代对传统的改变,也有传统与现代的抗争。天津女性都市文化所表现出来的两种张力则呈现出明显的特点。一方面都市化程度较高,市民们的观念和行为更具开放性,容易接纳新事物;另一方面现象和符号背后的社会性别制度却仍然具有矛盾、商媾的实质。《妇女家庭》很好地呈现了20世纪20、30年代天津的女性都市文化。该副刊还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播途径,积极地加入到性别关系的构建中,在批判传统两性关系的同时,倡导建立新的性别关系和文化。这一切,不仅程度不同地反映了女性都市文化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历程,而且也或多或少地表明男性的性别观念在影响女性以及受女性影响的多种情况下的实际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