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梁德慧 《可乐》2008,(1):60-60
在法国,我认识了一个巴西人,平时嘻嘻哈哈,没讨论过什么严肃话题。一次聚会,他专门跑过来,神秘兮兮地说:"你是中国人,我跟你说,现在,世界上有两个最有前途的国家,一个是中国,一个就是巴西。"我认真想了一下,中国不必说,无疑是发展最快的国家。巴西呢?听说也挺快。我便点头称是,顺便恭维了他一下。地大物博之类的话,同样适用于巴西。后来,我在火车上碰到一个  相似文献   

2.
彭雪峰是一名律师,是个在圈内颇有些名气的律师。初看上去,他儒雅挺拔,镜片後深藏不露的眼神和极有分寸、职业性的微笑分明地告诉你:我是个律师,我是个理性十足的人,和我谈话,最好简明。这是他的A面,只是表面印象。如果你和他之间的话题抛开具体理性的案例、法理,而是谈及他在成长过程和创业过程中的点滴感受、体悟;上路进藏的心灵感受;甚而我国民风民俗的源远繁复,你都会发现,他其实是个很感性的、幽默诙谐的人,这是他的B面。5岁开始读古书,曾经梦想当作家曾看到一个趣味小简介,里面有一句话使我颇有些疑惑,那句话是这麽介绍彭雪峰的:最难…  相似文献   

3.
阳光 《21世纪》2008,(8):40-41
放弃欧洲最大的咨询公司罗兰-贝格合伙人的身份,不和世界五百强之类的大公司打交道,却心甘情愿地回到国内和中小企业交朋友——"我希望多少年后,当我已经老的时候,有很多的中国成功企业家在说,在我们企业年轻的时候,曾经有一个叫宋新宇的人,他的易中公司帮助过千千万万像我们这样的企业!这就足够了。"这是宋新宇常说的一句话。  相似文献   

4.
樱桃的滋味     
<正>伊朗导演阿巴斯的电影里曾经讲过一个故事,对我影响深远,因此我很乐意再讲一次。有个失意的人爬上一棵樱桃树,准备从树上跳下来,结束自己的生命。就在他决定往下跳的时候,学校放学了。小学生成群走过来,看到他站在树上。一个小学生问他:"你在树上干什么?"人倒霉时,连想自杀都不顺利!唉。看着小孩,他心想,总不能告诉小孩他要自杀吧。于是他只好说:"我在看风景。"  相似文献   

5.
据说中国电影、亚洲电影早已走向世界了.几年前我在慕尼黑时,一位德国女士告诉我《花样年华》她看了两遍,喜欢得不得了,《卧虎藏龙》出来后她又看了两遍.我理解她对"东方"、对"中国文化"的这种迷恋,我也了解许多中国的文化人是怎样迎合这种"国际口味",以打入全球性的文化市场.七八年前,我参加比利时的一个诗歌节时,一位记者采访我,她问的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中国导演的作品很中国化,而你的作品不是这样?"我记得我当时引用了博尔赫斯的话作为回答,这句话是:"即使穆罕默德不和骆驼在一起他也是阿拉伯人."  相似文献   

6.
他的话语与言行不无争议,却又受到异乎寻常的欢迎;他就任联合国副秘书长的时候,他的妹妹仍在大街上卖西瓜强:沙祖康1993年8月,在轰动一时的"银河号事件"中,不辱使命的沙祖康捍卫了祖国的主权和尊严。他以"沙银河"一名闻知天下。前美国驻华大使芮效俭说:沙祖康此行成了中国的民族英雄。2001年,面对英国大使对中国的人权指责,他回敬说,我一看见你这张脸就想起了鸦片战争。你强行占领香港多少年,从来没有搞过任何选举,这样的国家哪有资格指责中国的人权? 2004年,面对美国威胁要搞反华提案,他说,"搞不搞反华提案,这是你的权利。但是我可以告诉你,我一定要打败你,我一定揍扁了你。"2006年,他接受BBC电台采访,在回答美国对中国增加军费的指责时,他说,"美国人最好在这个问题上闭嘴!"  相似文献   

7.
变味的洋节     
李群 《新天地》2016,(12):64-65
"外国冬至节" 近代中国第一个记述西方圣诞节的中国人是清朝同文馆学生、外交官员张德彝,1868年他随中国使团出访英国时曾经亲历了维多利亚时代的圣诞节并记述下来.  相似文献   

8.
最近我接待了一个国内来的留学生。他马上就要毕业,赶上美国经济低迷,留下来找工作怕是无望了。他告诉我他未来想去南美投靠亲戚以求发展。当我得知他在国内是农学院毕业时,大喜过望,告诉他南美农业正在崛起,他正好有了  相似文献   

9.
《可乐》2006,(8)
我的一篇文章发表后,没过一个月,又在南方一家报纸上刊登出来,但署名却是别人。我看了很生气,就打电话询问那家报社,报社的人却说:"全国的报刊那么多,我们怎么知道是你写的呢?"我说:"你能不能告诉我,登这篇文章的人的地址或者电话?"他们倒是挺痛快的,告诉了我那人的电话。于是,我就和那人在电话里联系上了。我问:"那篇文章是你写的吗?"他说:"怎么了?"我说:"那是我写的!"他在那边笑了,说:"看你这话说  相似文献   

10.
发现快乐     
夏天阳 《今日南国》2007,(18):71-71
"当我站在水面,拉着绳索,而随船飞驰时,我简直快乐得要哭出来了,我从没想到滑水是这样快乐!"朋友告诉我时,眼睛仍闪着亮光,在他30多年的生命中,这一个发现,简直比  相似文献   

11.
<正>王富仁先生为我的这本书作序,开篇从我与他的缘分谈起,这是人与人之间的缘分,而人与书也是有"缘分"的。《春秋左传》是我生命中情有独钟的一部书,他凝聚了我人生中太多刻骨铭心的情事与情感。60年前的那一个龙年,我的父母把我带到人间一个温馨的小康之家。我这几年在课堂上讲欧阳修和苏轼,都会告诉学生,人生有一个好母亲是最大的福气。我的母亲是完全意义的大家闺秀,端庄贤淑,心灵手巧,不知书而达理(那个时代,家境再好的女子也多不能接受学校  相似文献   

12.
见微知著     
家父沉默寡言,难得提起他的童年,但是有一天他告诉我,他8岁时,他的祖父在榆树下的土路上转身对他说:"皮埃尔,你上学读书,这是件好事。你既然读书识字,现在告诉我这匹马的蹄印里写的是什么。"  相似文献   

13.
1.已故陈乐民先生曾经描述过这样一种情形,有一次他到法国某镇造访,曾请教该镇镇长:我指着运河问他,这条运河通过其他市镇,你们怎么管理?他告诉我各市镇之间有协议,如果要有什么工程,要运河通过的各地区政府之间协调。这个与中国很不一样,在中国如果有一个  相似文献   

14.
来函照登     
编辑同志:我是山西省万荣县的一位农民,我父亲赵海山在解放战争时期,曾经在晋陕狭谷黄河滩上的一次游击战中救过一位首长。这位首长在一九九六年至一九九八年期间,曾在国内一老年杂志上撰文回忆此事,并表示想寻找我的父亲。我父亲已在几年前去世,临终时他向我们交代,一定要设法找到这位首长,并替他转达几十年来的思念之情。那位老首长的回忆文章是我的一位老乡看到的,他没有记住作者名字和那本杂志的刊名。这让我们的寻找工作遇到很大的困难,一度几乎要放弃了。一个偶然的机会,有朋友告诉我说:“《山西老年》是在全国老年读者中…  相似文献   

15.
德国人米夏自称自己就是个北京的"胡同串子"。他渴望穿越时空的隧道,感觉仿佛前世就来过北京的胡同。他每来一次北京,总有一股难以名状的失落感和哀伤,看到一条条胡同和一个个四合院的消失,他说:"我曾经在废墟前流过眼泪。中国人愿意选择更舒适和现代的生活,这无可指摘,只是希望这座城市的古老文明不要消失得太快。"米夏只是一个中年白领,他将收入中相当一部分都用来收藏中国文物,随着时间积淀的增值,这些文物已经远远超过当年的价格了,但他从来都是只买进不卖出。他那100多平米的住所已经摆满中国各种文物,但他一张画一片纸都没有卖过。  相似文献   

16.
正汪曾祺是当代著名的作家,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他1920年出生在江苏高邮城内的东大街,1939年离开家乡到昆明,以后在外辗转飘荡40余年,但19年的家乡生活给他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的作品,有不少就是以高邮为背景写的,比如他在小说《受戒》里就写了这个一住就是半年的小庵。汪老曾经说道:"我的家乡是一个水乡,我是在水乡长大的,耳目所接,  相似文献   

17.
正据中新网报道:在巴西悉心推广中医学二十载的华人中医针灸师宋南华,4月初荣获巴西"国家优秀品德与事业最高荣誉奖"。他也是唯一获得该殊荣的华人。该奖项是专门表彰有关企业、文化、艺术、通讯等方面对巴西社会作出杰出贡献和有影响力的团体或个人的,获奖者大多为律师、法官、建筑师、设计师、艺术家、医生和传媒人等。巴西颁奖机构称,20多年来,宋南华医生在巴西主流医学及社会积极推广和传播中国传统医学文化,他应用这一古老神奇的中国针灸医学为广大巴西民众解除病痛,带来了健康,造  相似文献   

18.
一路逆风     
宋志军 《社区》2012,(8):22-22
因为经常要出远差,每年都要乘坐几次飞机。我的许多朋友亦如此。每当要出门的时候,总会对别人说或听别人对自己说.祝一路顺风。后来遇到一个曾经当过飞行大队长。在天上飞了十多年的朋友,他告诉我说,对乘飞机出行的人千万别说一路顺风。我问他为什么?他告诉我。飞机在飞行中最害怕的就是顺风.因为顺风对于飞机飞行的速度和安全都是极其不利的,特别是飞机起飞的时候.遇到顺风是很危险的。  相似文献   

19.
心心 《今日南国》2007,(16):37-39
午夜电话,我听到了另一个女人的声音2月14日,是我陪儿子到美国读书后的第一个情人节。上午,我拨通了国内家中的电话。虽然我不能和丈夫一起过情人节,但我要让他感受到,在这个充满浪漫的日子里,我是多么地思念他。铃声响了很久后,终于有人接听了。我刚想开口对丈夫说"情人节快乐",却传来了一个年轻女孩温柔的声音:"喂,请问您找谁?"我愣住了,这时的北京应该是晚上11时左右,  相似文献   

20.
从1919年开始,孙中山重新阐述三民主义,美国"熔炉"理论成为他民族主义新论述的思想源泉。在处理中国国内民族关系上面,孙中山以他所理解的"熔炉"理论为武器,全盘否定他曾经宣扬过的"五族共和",主张国内各民族以汉族为中心进行"调洽"、同化,构成中华民族这一新民族。他认为辛亥革命只完成了民族光复这个消极民族主义目标,积极的民族主义则是要效仿美利坚模式,将中国国内各民族"合为一炉而冶之",同化"成一大中华民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