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理论创新贯穿党的民族工作全过程,在不同时期都有许多重要创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是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思想载体,包括毛泽东思想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邓小平理论关于民族问题的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科学发展观关于民族问题的思想、"中国梦"重要思想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等一系列重大思想,其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涉及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民族繁荣进步等各个方面。党的民族工作理论创新,保障了我国民族工作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使民族工作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2.
卷首语     
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是党的几代领导集体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发展创新,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民族理论体系,成功地解决了中国的民族问题.本期发表林庭芳、郭永珍《十六大以来党对民族理论的新发展》一文,对十六大以来党的民族理论的新发展进行了归纳,认为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我国当今民族现实相结合,创造性地发展完善了党的民族自治制度、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原则、各民族和谐相处的关系,并付诸实践,取得了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3.
田钊平 《民族学刊》2013,4(2):17-25,96-98
经济和谐是民族和谐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发展的不和谐是制约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根本原因。妥善解决经济发展的不和谐问题,是促进中国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关键。目前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和谐问题主要体现在经济要素配置、经济利益平衡和经济活动联系等几个方面。应通过制度创新构建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和谐发展的制度基础,有效解决经济发展的不和谐问题,为推动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营造良好的经济环境。  相似文献   

4.
陈永碧 《民族论坛》2008,(10):28-29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策,是中国共产党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典范。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论述了这一主题: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制度;二、确立和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红军长征过桂北时,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桂北地区民族问题实际相结合,制定了民族平等、团结、联合的基本政策.民族政策在桂北地区的成功实践,为红军长征经过其他民族地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借鉴,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中国化和党对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道路的探索.在新时代,必须继续深入实施民族平等政策,持续推动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创新民族政策宣传方式和载体,建立民族政策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坚持从少数民族地区实际出发制定民族政策,才能确保党的民族工作顺利有效地推进,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6.
中国民族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势在必行,这是时代发展对我们提出的必然要求。中国民族理论只有通过不断地创新和发展,才能适应社会存在和社会现实发展的需要,才能在解决中国民族问题方面发挥其特有的功能和作用。这需要通过中国民族理论学界和相关部门同志的长期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大报告作为指引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走向胜利的纲领性文件,也为今后民族理论的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不动摇,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全面正确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不断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民族问题.  相似文献   

8.
民族问题是民族政策的根基与前提,民族政策应随民族社会问题的演进而发展.立足现实民族问题,推进理论创新,加快政策转型,是目前中国民族理论与政策发展的必然选择与根本出路.只有牢固树立、认真贯彻发展型民族政策理念,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的发展,实现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和谐发展,才能实现民族...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是因应时代发展大势、直面时代挑战而形成的科学体系,是新时代我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最高纲领,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对于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道路的守正与创新,构成了《讲话》精神的突出特点:一方面,《讲话》一以贯之地坚守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政策的正确道路,始终不渝地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政策体系;另一方面,《讲话》对党的民族工作实践作了最新的总结与阐释,适时地对当前我国民族工作的新格局作出了科学的判断,为新时代的民族事务治理之道提供了新引领,成为新时代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  相似文献   

10.
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民族研究界引入了西方ethnic group概念,采用台湾学者翻译为“族群”,并逐渐使用起来.随之,民族与族群概念的争论持续至今,涉及“族群”概念与特征、“族群”与“民族”的关系、“族群”在中国应用中的错位和泛化问题,特别是涉及能否以“族群”替代我国现用的“民族”的问题.这一争论实质上关系到以“族群”理论还是以“民族”理论作为我国民族政策和解决民族问题的制度的理论基础的根本性问题.以“族群”替代“民族”的观点,意在民族问题“去政治化”,改变中国现行的民族方面的制度、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