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两大法系在新闻自由与司法公正平衡机制中的创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各国法律都给予新闻自由相当的尊重,但媒体不当报道司法活动会侵害到案件的公正审理并影响到法院的权威,在平衡新闻自由与司法公正两种重要的权利冲突时,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国家呈现出不同的特色,都有自己的创造,这些理念、立法与司法实践的经验对创建与完善我国媒体与司法的法律规制将起到重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陈水扁家族弊案的侦办、审理过程,折射出台湾地区刑事诉讼有别于大陆刑事诉讼的种种全新理念和制度.为加强两岸间交流和保护人权,我们可以借鉴台湾地区在立案制度、检察制度、司法审查制度、认罪协商制度等方面改革的成功经验,逐步完善现行的刑事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中叶以来,被害人在各国刑事诉讼中的地位日益受到重视,各国越来越注重强化被害人的诉讼地位和保护被害人的诉讼权利.澳大利亚作为英美法系国家,传统上重视被告人诉讼权利的保护,但后来在保护被害人诉讼权利方面做出了重大变革,成为澳大利亚近时期刑事司法改革的特色.我国刑事被害人权利保护制度存在不足,可以借鉴澳大利亚制度和学习澳大利亚注重被害人权利保护的立法精神及制度安排,在我国刑事司法改革中进一步完善被害人权利保护制度.  相似文献   

4.
再审制度是为纠正司法错误以及维护司法公正与权威而对终审裁判进行再次审理的一种特殊救济程序。世界各国对刑事再审制度的规定,可以使人们清楚地看到各个国家对刑事再审制度的立法理念和法律设计的偏重。掌握和探讨不同国家的刑事再审制度的特点,可以为有效的、更好的设计我国刑事再审程序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司法改革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性问题。立足于现行宪政体制,以维护社会整体利益为价值目标,是我国司法改革的务实思路。就我国目前而言,司法改革,除了内在体制、理念的变革外,也包括外在形式的各种符号性变化。“法官职业化”凸显了司法改革对“人的因素”的关注,它与司法外部构造上的“非地方化”和内部管理上的“非行政化”一起构成了目前和今后我国司法改革的方向。程序是司法之特殊所在,故司法程序改革应当是司法改革的基础性问题。司法改革的理想是实现现代司法理念引领下的公平与正义,追求司法权的独立,然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必然是一个渐进的漫长过程。  相似文献   

6.
当代西方各国公共管理改革的基本走势表现为管理理念上的“消费者导向”、外部管理的市场检验、内部管理的结果预算等改革取向,从理论上剖析这些改革措施的得失可以发现,西方公共管理改革中出现的注重市场契约的管理理念,以竞争求效率的外部管理方式、从重规则和过程转向重结果的内部管理机制等一系列新尝试与创新,对于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行政改革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与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西方公共管理市场化取向的意义及启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当代西方各国公共管理改革的基本走势表现为管理理念上的"消费者导向"、外部管理的市场检验、内部管理的结果预算等改革取向,从理论上剖析这些改革措施的得失可以发现,西方公共管理改革中出现的注重市场契约的管理理念、以竞争求效率的外部管理方式、从重规则和过程转向重结果的内部管理机制等一系列新尝试与创新,对于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行政改革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与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治理理论是当前社会科学的前沿理论之一,它不仅成为各国政府改革的价值取向和指导思想,其理念对于我国的政府体制改革和行政模式的创新,包括政府理念的重塑、政府结构的优化以及政府运作方式和过程的创新,都有着很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国际投资仲裁庭能动司法对国家规制主权形成的过度干涉,是导致投资仲裁制度“正当性危机”的重要因素。基于司法谦抑理念所具备的约束司法裁量权、调整仲裁庭和国家间权力关系的功能,在国际投资仲裁中引入该理念可以针对性地缓解这类危机。国际投资仲裁庭秉持司法谦抑理念具有法理上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依据。司法谦抑应限定适用于公法性质的规制性争端裁决中,由仲裁庭依个案具体情况把控谦抑程度。实践中,仲裁庭可在管辖权认定、条约解释、审查标准选用、赔偿金额裁定等方面展现其司法谦抑性。  相似文献   

10.
加强司法民主与人权保障,简化诉讼程序和追求诉讼效率已是世界范围内刑事司法改革的主流。面对逐年上升的犯罪率、有限的司法资源和堆积如山的案件,实现案件的繁简分流,提高办案效率是我国司法改革的必然选择。我国刑事诉讼法再修改之际,在立足本土资源的基础上,借鉴美国辩诉交易制度及其他国家的刑事诉讼特别程序,设立我国的辩诉协商制度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司法制度改革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三个部分,对中国司法制度改革的历史背景、中国司法制度改革的具体内容、中国司法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及中国司法制度改革的发展趋势作了介绍和讨论.中国司法制度的改革是为了适应社会的要求,司法制度改革主要是对司法组织的人事制度和民事审判制度进行,司法制度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观念滞后、改革缺少统一的规划以及改革未完全依法进行.司法制度改革的发展趋势是司法独立进一步加强,法官资格更为严格、法官素质进一步提高,司法制度改革朝全面性展开,与司法制度改革相关的一些制度会伴随着司法制度改革而进行相应的变革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法官制度改革是当前司法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改革的进程离不开现代司法理念的指引。现代司法理念的根本含义是司法公正和司法效率,其对法官制度的要求就是法官精英化和法官独立,因此应当从法官的选任和职业保障两个方面来改革我国的法官制度。  相似文献   

13.
在全球司法改革的浪潮下,中国的司法制度也在发生着悄然的变革,而贯穿其中的是司法价值诉求的变迁。基于司法价值理论分析,中国司法改革中存在的三个层次的价值问题与冲突,是造成司法改革推进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和艰难的主要原因。有效地化解这些冲突与矛盾,重塑面向21世纪的中国司法,成为摆在理论界和政府面前的共同课题。  相似文献   

14.
司法改革不能脱离宪法进行。宪法对司法改革具有启动功能、指引功能和规范功能,同时符合宪法的司法改革对宪法价值的张扬具有重要意义。司法改革必须以宪法价值的回归作为前提,并以此作为价值指导,正确处理改革违宪与合理性问题,按宪法配置司法改革权,并发挥法院在宪法监督中的应有功能。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以“行政复议司法化”为主题的文献进行综述,发现学者们围绕“行政复议是否进行司法化改革”展开激烈争论。支持司法化改革一方认为:传统非司法化行政复议存在问题,司法化改革有必要性与可行性,并提出相应改革途径。反对司法化改革一方则推崇行政复议本身特征,指出司法化改革会产生相应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完善方法。另有一种中和的观点,提出“有限司法化”的概念,提倡用非激进的渐进方法对现有的行政复议进行改革与完善。  相似文献   

16.
司法体制改革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改革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司法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以及建设法治国家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通过对司法体制改革与诸种改革相邻关系的逐一考察和综合分析,把握各种改革相互依存、互动互济、相辅相成的内在联结,我们才能深刻理解司法体制改革的科学内涵,寻求司法体制改革的科学定位与功能。  相似文献   

17.
作为新一轮司法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司法辅助人员改革在G省法院系统取得了明显成效。同时,源于个别制度性缺陷、体制性弊端和改革理念举措滞后等因素,改革实践中也存在着人员配备不足、职责界限不明、审判质效低下、职业前景黯淡等突出问题。因此,强化探索创新改革理念、增强非在编司法辅助人员力量、争取党政资源支持保障,必然成为实现司法辅助人员改革预期的良好途径。  相似文献   

18.
司法改革适合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切入点,因为它带来的震荡可能最小,同时还能解决许多问题。自2008年底中共中央政法委就深化司法改革作出总体部署以来,法院、检察院、公安、司法行政等部门根据整体规划低调推进改革。到2011年底,60项改革任务绝大部分已完成。2009、2010、2011三个《中国司法改革年度报告》是民间对近三年中国司法改革的逐年检视。报告肯定了一些司法改革举措,但对"新一轮"司法改革也提出了严厉批评。报告认为,司法改革面临步伐迟缓、动力缺失、利益集团障碍等种种问题,与政治体制、改革的政治化逻辑、民众缺位等紧密相关。好在中国司法改革已迈过决定方向的十字路口,只要启动下一轮实质性的司法体制改革,采取去政治化的技术和策略,引入自下而上的公众参与动力,就能够最终迈向公正、高效、权威、独立的社会主义现代司法制度。  相似文献   

19.
在推行宪政主义的法治国家政制构架之中,宪政与司法的联系可概括为两种对待问题的方法和理念:“宪政司法”与“司法宪政”。“宪政司法”关注司法的宪政品性,着眼于司法运作和司法改革的宪政主义视角;“司法宪政”则极力倡导和探索宪政的司法进路,强调司法的宪政功能以及司法改革对宪政建设的意义。中国宪政建设与司法改革积极推进,当前应致力于塑造宪政型司法,建构司法审查制度,在宪政程序中导入司法理性,正确处理司法改革与宪政改革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司法改革应预先设定目标,以统领其全局.其最终目标应定位于司法独立、司法公正与司法效率.其中司法独立是司法改革的重要支柱,其价值应在司法改革中彰显.而实现司法独立务须正确处理好司法独立与党的领导、人大监督及行政机关的关系,协调好法院内部的关系,并进一步建立健全各种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