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济慈诗学常作为东西方学术互参的对象,王国维的“境界”论也是中西文化思想交融的产物。以叔本华的美学理念作枢纽,济慈“两个房间”说又可与王国维“两种境界”说相比照,通过阐发济慈诗论中“无思之室”和“初觉之室”与王国维诗学中“无我之境”和“有我之境”的对应关系,或可更好地理解它们的涵义。  相似文献   

2.
王国维是“境界说”的集大成者,他所建构的以“境界”为核心的理论体系植根于我国传统“境界说”,吸收“兴趣说”、“神韵说”、“情景说”之思想精华.同时,王国维的“境界说”较之传统“境界说”又有所发展.它深受康德“审美超功利”与叔本华“唯意志论”的影响,尝试克服传统“境界说”没有解答“境界”产生过程的缺陷,并在此基础上对“境界”的范畴、形态进行了论述,使“境界说”具有了现代美学的色彩.  相似文献   

3.
刘麒麟 《天府新论》2004,(Z1):185-186
对精神家园的构筑是作为个体审美生存一向的诗性期待,而用审美无功利性去构筑诗学理想--境界说的国学大师王国维禀承了叔本华思想的精神蕴义,于是王氏的境界既成为诗学的理想也成为人生意义与终极关怀的要旨.  相似文献   

4.
余颖 《阴山学刊》2009,22(1):40-43
王国维是一位融合中西的学术大家,这一特点突出体现在他的文学研究中。在各西方美学家中,王国维尤好叔本华,因而叔本华的观点也必然渗透于王国维的文学研究中。以《人间词话》中的“境界说”为例,从“境界”的生成过程、“境界”的形态种类、以及“境界”的艺术表现方式三方面考察,可以见出王国维在中国诗学理论的建构上对以叔本华为代表的西方关学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王国维把自己提出的"境界"与中国古代的"兴趣"、"神韵"之间的关系描绘为"本"与"末"的关系,近百年来,这个观点几乎成为学术界的一种共识。实际上,王国维的"境界说"来源于以叔本华"直观说"为代表的西方美学传统,而"兴趣说"、"神韵说"植根于中国古代"比兴"的诗学原则,二者之间并不存在一种"本"与"末"的关系,王国维的"本末说"本身恰恰是近代东西方不平等文化关系的一种历史写照。  相似文献   

6.
凌晨 《北方论丛》2010,(4):14-17
"自然"是王国维"境界说"中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一个歧义重生的概念.把"自然"抽象地置入西方理论资源或机械地利用传统诗学加以读解都无助其概念内涵的清理.既要注意到核心概念"境界"作为审美理想论的统摄,又不可忽视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对"自然"概念所指的建构.这也符合利用文化诗学阐释王国维"境界说"方法论的要求与旨归.  相似文献   

7.
在王国维之前,“造境”与“写境”在中国古代典籍中使用虽不很普遍,但意指虚构与写实两种不同创作风格,却是十分明确的。王国维揭出这对概念是为了对接与证解西方文论中的理想派与写实派,这是典型的“六朝人所谓格义之法”,或者说中西概念的互相参证。稍加分析不难发现王国维使用的“理想派”、“写实派”及其相关概念是西方最一般的美学理论,与叔本华或席勒的美学不存在直接关系,那种将“境界”说与叔本华或席勒美学等同起来的观点是不符合实际的。“境界”说亦中亦西的概念使用特点与理论建构模式,是晚清西学“格义”的直接产物,也是晚清文论转型与理论重构的一个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8.
对于王国维的美学思想研究者们一般将其归纳为五种最基本的学说(或观点),即“游戏”说、“天才”说、“苦痛”说、““古雅”说和“境界”说。前三种学说合为一大系统,大致属于艺术现象论,即从艺术发展史上探究美产生的根源。后二种学说合为一大系统,属于艺术本质论,即从艺术本身探究美的本质及特征。前三说都可从近代西方美学思潮中寻找到明确的理论来源,如“游戏”说略取于席勒,“天才’俄导源于康德,“苦痛”说与叔本华的唯意志论有直接的渊源关系等。但后二说作为王国维的艺术本质论,虽然在总的理论框架上与以康德、叔本华等…  相似文献   

9.
《江西社会科学》2015,(10):84-92
在王国维"境界"说的界定中,出现过"世界说"、"形象说"、"理念说"、"精神层次说"、"感受说"与"内美说",尽管各说体现了一定的解释力,但由于受"意境"界定的影响,使得"境界"与"意境"不分,导致不明"境界"说的生命论特征。同时,诸定义只能部分解释王国维的"境界"用法,未能达到通释目的,显见定义不当。其实,王国维的"境界"可释为"生命之敞亮",建构了一个"以生命为本"的诗学体系。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评论》是王国维早期一部美学著作.学术界一般认为,王国维这一著作,完全套用叔本华的美学理论,歪曲了《红楼梦》的伟大的现实主义内容,其中浸淫着的唯意志论和悲观主义,充满着地主资产阶级的没落情绪,是应该给予批判的.我在细读了这一著作后的感觉却相反.我认为,如果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进行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观察,这部著作应该说是王国维美学著作中最有朝气、最具进步意义的一部.其中自然也有糟粕,有曲说,但也有对《红楼梦》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极有见地的分析.诚然,《红楼梦评论》一文,以相当多的篇幅,介绍了叔本华的人生观和艺术观,  相似文献   

11.
历年关于王国维“境界说”的阐释中,存在着两种简单化的倾向,一种倾向是把它单纯看作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审美意识的延续,看作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集大成和古典意境理论的终结。另一种倾向则是把它主要看作是西方文化影响,特别是叔本华哲学美学思想影响的产物。前一种倾向是长期以来的一种主导倾向,后一种倾向则在近几年中日见突出。本文认  相似文献   

12.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境界说,以其深刻而丰富的意蕴,不断吸引着学者去探究,而叶嘉莹无疑是其中成绩卓越者之一.叶氏从"境界"一词的源头去考察,先总结出其一般涵义;然后,她又从词这一特殊文体出发,在王氏所谓词"要眇宜修"之特质的基础上,提出了她所独创的"感发作用之本质",即"感发"是"要眇宜修"之审美特质得以发生、"境界"得以形成的动力所在,是联结"要眇宜修"与"境界"之间的桥梁,从而使王氏境界说在理论上更臻于严密.  相似文献   

13.
彭玉平 《文史哲》2012,(3):37-45
王国维的"境界"说是20世纪文论学术史的热点话题,在中西学术传统中追源溯流,在古今流变中考量其内涵,成为学术史的核心内容。而王国维本身在早期译著中所使用的"境界"一词及其内涵的变化,对王国维"境界"说的形成所可能产生的作用,则素不受重视。王国维在早年翻译的数部日人著作中,"境界"既可以指称地理之边境边界,也可以指称知识的范围,也有作为等级、状态来使用的情况。王国维自己也在文章或著述中,以等级、状态、范围作为"境界"的基本内涵。"境界"说的最终形成,不能脱离王国维自身使用"境界"一词的语源及其发展。"境界"说的内涵及其与传统诗学的关系也只有在《人间词话》的具体语境中,才能得到切实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人间词话》是王国维继《红楼梦评论》之后写的另一部文学批评著作。“境界说”是此著作的中心论题,也是王国维美学思想的核心内容。王国维的美学思想及其文学批评以190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王国维接受西方美学新概念,直接用于文学批评实践。后期,主要继承中国传统并吸收西方美学思想因素,融合贯通化为他的美学思想营养,创立了以“境界说”为核心的美学理论。以下就王国维的“境界说”对中西美学思想及其批评方法的继承、融合与发展谈几点浅见。一、“境界说”基本理论内涵及其构架《人间词话》分为批评理论和批评实践…  相似文献   

15.
审美静观论     
"审美静观"是关于审美态度的核心要素,其实质是审美的无功利性。在西方美学史上,康德是最深刻、最系统地论述审美静观的美学家。叔本华、鲍桑葵、布洛、闵斯特堡等美学家都从不同的侧面发展了审美静观说。中国古代美学史上也有许多审美静观的思想资料。如老子的"涤除玄鉴",《易传》中的"观物取象"说,宗炳的"澄怀味象",苏轼的"无厌空且静",王国维的"无我之境"等,都展示了静观说中国美学中的丰富性与深刻性。中西的"审美静观"说有着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建国以来的几次学术批判中,王国维的《人间词话》都免不了成为围攻的目标之一,它被贬低为西方美学家康德、叔本华、尼采学说的中国版,被扣上唯心主义、唯美主义的帽子。粉碎“四人帮”以来,情况有了变化,出现了几种说法,各举一例如下: 第一种说法:认为《人间词话》的“观点仍然是从唯心论者康德、叔本华、尼采那里移过来的”,“他的‘境界’说的基础仍是唯心论”,“不能说是唯物论”,不过“由于王国维治学态度的谨严,摸到了艺术创作的某些规律,因而使他获得了一些正确理论”。(雷茂奎:《<人间词话>‘境界’说辨识》,《文学评论丛刊》第3辑)  相似文献   

17.
谢开云 《船山学刊》2006,(4):182-183
王国维受叔本华、尼采哲学美学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他学术思想的现代性,他用现代学术思想阐释古典文学,是中国现代学术的奠基人。  相似文献   

18.
细勘王国维<人间词话>手稿与刊本的异同,参照其<文学小言>、<人间词甲稿序>、<人间词乙稿序>等写作时间和内容,可以寻绎出"境界"说从发生到成型的运思轨迹和学理机制.从<词话>手稿看,"境界"说的形成经历了前30则的灵光乍现和第31则后的自觉立论两个阶段;从内涵看,"境界"说藉由综合求通式"探本"思路,融合了<文学小言>"阶级"说和<人间词乙稿序>"意境"说要义,集"阶级"说的评价功能与"意境"说的描述功能于一体,克服了"意"与"境"主客二分的局限.作为"作品中的世界","境界"概念的广阔外延和丰富内涵使静安自然实现了词学、学术、事业、文化和人生境界的融通.  相似文献   

19.
王国维的境界说是中国现代美学的思想源头之一,它进入中国现代美学的路径主要有三条:一是境界说范畴的移用;二是境界说所具备的审美性质;三是境界说的人生品质。  相似文献   

20.
在20世纪初的苦难中,王国维着意于“人生之问题”的苦苦思索,为了寻求人生之“直接之慰籍”,王国维以叔本华、尼采等为参照,形成了“势力之欲为根柢”的文艺美学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意境”说,建构了“势力之悟”的审美价值图式;而“境界”说则是对“意境”说中“意与境浑”这一最高审美层级的审美规定,具有独特的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