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适应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个决定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深刻地总结了三十多年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正确地回答了社会主义实践中提出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对于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与改革的问题,《决定》作了十分重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2.
浅谈经济改革与社会基本矛盾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我国目前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对于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对经济体制改革进行理论探讨,用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说明它的历史必然性和发展前途,以提高人们对改革的认识,动员更多的人们自觉地投身于改革的洪流中去,将是很有意义的。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同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是基本适应的,但在某些方面、环节和因素上还存在着矛盾。这种基本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一方面表现了社会主义制度比资本主义制度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显著的优越性;另一方面,为了适应生产力不断发展的要求,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也要作相应的变化。就是说,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决定了“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其它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第443页)。社会主义社会的这种变动性,是我国目前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首先在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在短时间内基本解决了八亿农民吃饭问题,这个成功之举,不仅给中国大地注入了万物更新的活力,同时也给全国人民对实现社会现代化增添了新的希望。正在中国大地上普遍展开的这场改革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旧体制向新体制过渡。由放权让利的浅  相似文献   

4.
<正> 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关键在于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的根基在哪里?在于执政党和人民对我国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科学认识和正确把握。  相似文献   

5.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因为经济基础是生产关系的总和,所以,社会基本矛盾实际上是由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三大因素构成的。而处于运动过程中的社会基本矛盾的这几个因素,无不包括特殊性与一般性这样的两重性:生产力有生产力特殊与生产力一般;生产关系有生产关系特殊与生产关系一般;上层建筑有上层建筑特殊与上层建筑一般。  相似文献   

6.
个人自主性是建立在真实了解客观实际及其规律基础上的合理追求自己目的的能力.个人自主性状态是衡量人的发展的根本尺度.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在社会历史活动中,每个社会成员自主选择的过程体现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过程,体现为社会存在形式自然而然形成的过程.在一定生产力基础上,由个人自主选择形成的社会生产关系必然适合生产力状况.尊重个人自主性就是尊重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人类社会的“自然历史过程”是个人自主性实现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的社会经济形态理论与经济体制改革秦湘源社会经济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重要范畴。社会经济形态理论的提出,使人们对复杂社会现象的认识第一次置于科学基础之上。历史上对这一理论的误解,曾在实践上带来巨大的灾难性后果,今天正确运用这一理论...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唯物史观,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但是,这一矛盾在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或存在方式。马克思恩格斯把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概括为“社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之间的矛盾”。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人们提出了十多种不同的看法。这些具体看法各具特点,都有其特定根据,但似乎都有不得要领之嫌,不象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表现形式的概括那样令人信服。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阐述了他研究政治经济学总的指导思想,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这一基本原理,也是指引我们今天观察社会历史变化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但是,我们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至今还停留在半个世纪以前。这种状况,同今天世界社会历史的巨大变化和社会主义的现实发展很不适应,也难于使历史唯物主义这一伟大科学放射出它所应该闪烁的光芒。所以深化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矛盾是统一物的对立和斗争。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一切事物(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们的思想),都是矛盾的统一。就是说,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个对立面,他们既相对立和斗争着,又互相依附而统一着,并从而构成这一事物。矛盾是一切事物运动和发展的动力,没有矛盾和斗争,就没有事物的发展,也没有社会的前进。这是事物本身的规律。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同样存在着矛盾。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无冲突论”(无矛盾论)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指出:“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应该从一九七九年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是一个伟大的转变,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在这种情况下,科学地分析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对于清楚地认识和顺利地实现这个历史转变,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一)战略目标:在二十世纪末或二十一世纪初,力争由不发达的自治区转化为发达的自治区,进入全国发达地区的行列。这里还有两个问题:我们的战略目标,不是发达地区现实水平,而是发达地区再经过二十年的发展水平。不然,自治区将永远是不发达地区;战略目标,不能单按工农业总产值,人均收入计算,必须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把发展速虞与效益统一起来,把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的文化技术提高的水平统一起来,把生产发展的水平与人民群众的实际消耗水平统一起来,按三个统一来计算我们的具体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3.
历史主客体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历史规律的深刻根源。人类社会的发展、社会形态的更替、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都是建立在社会历史主客体矛盾这一根本线索之上的。研究人类社会发展 ,必须以历史主客体矛盾为基础  相似文献   

14.
改革作为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手段。改革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最基本的是经济和政治两大领域,即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在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以完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研究问题上的不同观点,可以搞清诸如社会基本矛盾的提出、内涵,基本矛盾、根本矛盾、主要矛盾的关系,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特质、性质及主要矛盾等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6.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表述问题,我曾为文提出“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化生产的矛盾,这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具体概括”的论点(见今年3月5日《天津日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对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它既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也不同于自身的高级阶段—共产主义社会。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有没有基本矛盾?如果有,什么矛盾是它的基本矛盾?这是一个不仅涉及到理论,也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实践的重大问题。本文拟就此谈谈个人的见解,抛砖引玉,以期对这个问题的解决起一点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基本矛盾与主要矛盾是不同的概念什么是社会的基本矛盾?那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在阶级社会,就表现为基本对立的阶级之间的矛盾,如奴隶社会中奴隶与奴隶主,封建社会中农民与地主,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它们之间的矛盾存在于经济、政治、思想三大领域。在稍为发达的社会中,矛盾都是复杂的。除了基本对立的阶级的矛盾以外,还有其他一些矛盾。有时候,一些非基本对立的矛盾,如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例如西汉时的七国之乱,西晋时的八王之乱,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同盟国与协约国,也会成为社会发展的  相似文献   

19.
在19世纪,马克思、恩格斯不满意唯心史观对历史的解释,考察了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特别是解剖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明确提出了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发展》一书中指出:“唯物主义历史观从下述原理出发;生产以及随生产而来的产品交换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在每个历史地出现的社会中,产品分配以及和它相伴随的社会之划分为阶级或等级,是由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以及怎样交换产品来决定的。所以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在人们的头脑中,在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在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接着,他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作了详尽的分析,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具体化为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并认为这是产  相似文献   

20.
湖北哲学学会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专业组,于1961年12月23日讨论了社会基本矛盾问题。讨论是围绕李昌登同志的《关于社会基本矛盾》和柯彰、林杏章同志的《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两篇文章进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