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 ,民族地区不仅要加快经济发展 ,还要面对社会结构的较大变化。民族地区的社会结构变化具有迟滞性、特殊性和不平衡性的特点。今后这一变化将逐渐加剧 ,社会冲突逐渐增多 ,但总体保持合理发展的态势。应从政策层面加以引导 ,促其积极、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民族地区农村社区的特性决定了其社区服务不但在内容体系构建上与城市社区服务不同,而且在体系特点上也与一般农村社区服务体系不同而具有其特殊性。从供给方式上看,民族地区农村社区服务是三种方式的有机整合:首先,各级政府以服务型行政管理方式为社区提供公共服务;其次,各级政府与社区组织协调共同提供服务;最后,主要依托村委会的自主服务。 相似文献
3.
密切党群关系是党的价值客体属性的内在反映,是提高党在民族地区执政能力的根本要求。以推进民族地区大学生就业为重点实现民生幸福,加强少数民族干部培养力度以搭建党群联系的坚固桥梁,是民族地区密切党群关系的一条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4.
民族地区突发公共事件的基本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地区突发公共事件是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积累的多种矛盾的外在表现,它不仅会造成民族地区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而且会危及到民族地区的公共秩序、社会安全乃至整个国家的安全和稳定大局。构建民族地区的危机管理机制、提高民族地区政府应对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 相似文献
5.
既重视规章制度和组织机构等管理"硬件",又重视人的素质和人的需要等管理"软件"是现代管理发展的趋势。针对民族地区农村社会管理中存在的硬性管制有余、软性疏导不足的现状,需要在必要的制度构建中渗入人文关怀;在现行的组织框架下变刚性管理为柔性服务;在管理手段、方式上变管制为疏理;在文化熏陶中促进农民群众自我管理思想和行为的养成,以增加农村社会管理的实效。 相似文献
6.
西北民族地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以青海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构完善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既是保障西北民族地区农牧民基本文化权益的基本途径,也是维护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重要举措。以青海为例,西北民族地区基于民族性、欠发达性等区域特征,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践中还面临着诸多困境,需要提出完善其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理论加以破解。 相似文献
7.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站在时代潮流前头的中国共产党人新世纪新的历史任务。它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激发了各族群众的积极性。我们一定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坚持分类指导,因地、因族制宜;坚持阶段性、层次性、分地区、分步骤实施的原则,加快推进云南多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相似文献
8.
农村小康是全面小康的关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发展的相对滞后是不争的事实,无论是经济发展、农民收入,还是社会保障、农村医疗及农村教育,都远远落后于城市的发展水平。实现全面小康的关键在于农村小康目标的实现。因此,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农村发展成为现代化进程中的难点和重点。而要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必须进行制度创新和政策调整。 相似文献
9.
立足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地域差异、思维方式和心理素质差异等特点,从学理上尊重和探讨少数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原则,展望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景,将有助于推动该地区的人才培养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相似文献
10.
贵州人口的 80 %在农村 ,因此 ,贵州社会的稳定有赖于农村社会的稳定 ,只有在农村实施社会保障制度 ,才能真正在全省范围内建立起一个可靠的社会安全体系。全面了解贵州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的现状和特点 ,并据此作出综合评价和分析 ,从而提出贵州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将对贵州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 ,带来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1.
王言秋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6(4):13-16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是农村小康建设。实现农村小康诚然需要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 ,但作为农民条件的内在素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农民内在素质的提高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质变” ,是实现农村小康的必然选择。因此 ,应采取措施 ,全面提高农民的素质。 相似文献
12.
农村法律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制度保障与文化支撑.农村法律文化建设必须与农村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建设相协调.主体特殊性、客体复杂性与方式互动性是农村法律文化建设的基本特点:法治统一性、统筹兼顾性与有限干预性是农村法律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静态性与动态性相结合及知识性与资源性相结合是农村法律文化建设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3.
要实现全社会的小康必须实现农村的小康 ,农村教育是实现农村小康的基础。实现农业现代化 ,繁荣农村经济 ,加快农村的城镇化步伐 ,实现农业人口向更高的文明形态转型 ,最终解决我国“三农”问题都离不开农村教育的大力发展。本文从新疆农村教育发展对全面小康社会的制约与促进的角度 ,分析了新疆农村教育现状及未来发展、改革的方向与途径 相似文献
14.
15.
目前,在人口老龄化、家庭小型化、农村劳动力转移等背景下,民族地区农村家庭养老和自我养老的功能逐步弱化,需要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从理论上来说,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反贫困作用主要体现在制度模式、制度设计、制度实施等环节中。民族地区积极加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在预防和缓解农村老年贫困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与制约因素。未来需要进一步完善制度设计,加快实现人群全覆盖,建立非缴费型养老金制度,加大中央财政投入。 相似文献
16.
我国西部地区构建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设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相对于城市人口老龄化程度,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更为突出。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因而在西部地区构建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应该采取一条与发达地区不同的思路区别西部地区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严峻程度,按轻重缓急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构建;农业补贴直接划入农民个人养老储蓄账户,提高农民的自我保障能力;改革土地制度,实行“土地换保障”。 相似文献
17.
近些年来,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在农村信息化发展进程中涌现出了甘肃“金塔模式”、“宁夏模式”、广西“北流模式”、“贵州模式”等具体发展经验,对于加速西部民族地区农村现代化发展起到了重要推进作用。然而,上述模式也还存在着一些共同的现实问题和缺陷,亟待加以分析与解决。 相似文献
18.
民族地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者在分析民族地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政策及经济发展背景和群众意愿的基础上,通过实证分析,提出农民的保障在一定时期内将是多元化的保障模式,民族地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主要应建立养老保险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救济制度等四个方面的制度,同时,要发挥土地保障的主导作用,并继续挖掘各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资源,使其在新时期继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9.
陈翔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3(1):26-29
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趋明显,民族地区的农村养老问题,由于其所带有的民族性,使其在我国民族关系的处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家庭养老是目前民族地区农村最普遍的养老模式,而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转变和农村家庭规模与结构的变化,民族地区农村家庭养老模式面临许多的挑战。 相似文献
20.
本文指出民族地区城镇化水平低是制约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只有加快民族地区的城镇化进程,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才能合理有效地解决民族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