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道德重建的主体之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道德重建在以经济的繁荣为物质保障、民主与法制的健全为制度保障、教育的普及为文化保障中 ,重在注意个体的道德责任 ,从观念上改变人 ;从主体的维度看道德重建包括恢复对道德的信仰、对自我的信心和社会的信任 ,这是道德建设中的主体性基础工作 ,只有观念上确立了道德信仰才能确保道德重建的高速有效进行。如此 ,人类才能超越现实 ,走向崇高。  相似文献   

2.
“道德冷漠”及社会道德问题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看待中国当下社会道德现状?道德"社会病"症结何在?应该如何根治?已经成为国人集体思考的重大社会问题。本文在分析导致当下社会道德问题诸多原因的基础上,从加大道德教育和社会道德弘扬的力度和密度,完善相关立法和制度建设并加强国家和社会的公共管理,积极进行社会道德文化的软实力建设,确立重建道德社会的发展思路等方面,为如何根治当下社会道德问题提出了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3.
现代中国人正处在新旧道德历史嬗变的社会转型期,新旧道德冲突、道德评价失衡、价值取向紊乱、社会评价系统双重或多元标准,各式各样的非道德主义泛滥、社会道德控制机制弱化、道德教育扭由变形等现象,严重影响了“两个文明”的发展。走出自相矛盾的道德困境,重建与现代化目标相一致的新型的道德文明、文化体系和体现时代特征的伦理精神,是国人面临的道德选择的必然趋向。  相似文献   

4.
论法律强制与道德重建沈敏荣关键词:法律强制,道德,规则,道德重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的经济、社会、文化部处于变动之中。而且,随着开放的深入,外来先进技术和西方思想同时传入,形成对传统文化和传统思想的强烈冲击。长期以来基于独立发展而形成的传统文...  相似文献   

5.
我国是一个有着丰富道德文化的礼仪之邦,传统道德文化对人的心理影响深远,并支配着 人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现代化进程使传统道德文化面临种种挑战,道德文化缺失,道德行为失范,并 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道德文化重建迫在眉睫,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6.
社会转型包括经济转型、政治转型和文化转型,三者相互作用、依次推进、螺旋上升。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最新一轮的社会转型,它意味着经济上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政治上由人治社会转向法治社会,文化上由封闭状态转向开放状态。社会转型期存在诸多道德问题,"道德滑坡"和"道德爬坡"都是道德转型和重建的必然表现。瞻望未来,我国伦理道德的发展趋向将显示出三个特征:发展模式将是民族开放型的,发展速度将是渐进型的,发展途径将是综合创新型的。  相似文献   

7.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人们在道德实践领域遇到了越来越多的困惑 ,人人如果都只为自己 ,则每个人的利益都得不到保障。要解决好道德实践中出现的矛盾 ,重建一个文明有序的社会 ,就必须加强制度建设 ,完善法律体系 ;发挥各级领导和党员的带头示范作用 ;正视道德实践中个体的差异性和层次性 ;守住道德实践的最后屏障——伦理底线。  相似文献   

8.
当代中国社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社会到现代工业社会、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双重转型过程中。经济利益在社会生活中的凸现,出现了道德信仰的缺失。由于中国文化的特殊结构,道德信仰缺失会造成潜在的社会危机。当代中国社会的道德信仰重建的原则是内外结合,双管齐下。重建的途径是以内在的道德信仰为支撑,以外在的善恶因果律实现为核心,以法制的强制为保障。  相似文献   

9.
市场经济建设中的道德失范与道德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道德失范,主要表现为传统道德危机,本质上是市场经济道德缺位和公共道德与市场经济道德错位。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实施道德重建,即重建市场经济的道德基础、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重建过程中,政府必须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涂尔干学术思想丰富,其主旨可以概括为:如何在社会转型期、宗教衰落时,重建道德,实现社会均衡。为此,他反对演绎伦理,提倡道德科学,反对简单道德进化论,主张基于不同主体的实在道德。着重在方法和内容两方面对其道德科学观点加以阐述,希望能对中国当前的社会现实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1.
民族道德与政治道德在未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之前,都必须在相互共存中协同发展,互相利用,交替作用。二者关系中,有时也有主次之分。一般说来,民族道德必须为政治道德服务,政治道德又必须为国家政权服务。除非阶级消亡了,国家消亡了,直接为政治建设服务的政治道德也会随之消亡,而民族道德则会随着民族的相对延长而再存在一个时期,但终归亦会消亡的。到那时,政治道德消亡后的民族道德将会随着民族的消亡而消融于人类道德。从这点来看,民族道德存在的时间比政治道德存在的时间或许要稍长一些。  相似文献   

12.
任何社会的发展都需要道德理想,这包括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一套理想的价值体系、一批先进的道德榜样.道德榜样之所以有力量,能够感染人,主要原因不在于他们人格中的其他成分,如智慧、能力、知识、思维、形象、身份等,而在于他们的道德人格,在于他们的道德人格中所散发着的人性光芒.学习榜样,塑造高尚的道德人格,必须完善道德评价机制,形成正确的道德评价,养成道德习惯,提升道德境界.  相似文献   

13.
道德信仰的本质就是人在道德人格上的自我超越。具体表现为:道德信仰是人的社会之我对个体之我的超越;是精神之我对肉体之我的超越;是理想之我对现实之我的超越;是无限之我对有限之我的超越等。  相似文献   

14.
道德教育重在道德实践 ,是道德教育的目的和任务的内在规定。当前德育成效低微的根本原因之一 ,就在于过分强调学科的理论性、知识性、系统性 ,而在很大程度上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 ,忽视了主体的内在需要和道德体验 ,使本应充满生命活力和育人魅力的道德教育 ,逐渐走向了纯道德理性的空洞说教。因此 ,必须切实转变教育观念 ,采取有效措施 ,把道德教育的着眼点和着力点转移到重在道德实践上来  相似文献   

15.
道德冲突与道德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的社会实践活动置身于改革开放的社会背景与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之中,经常会涉及到利益冲突与道德冲突问题.在利益冲突与道德冲突中如何选择自己的行为,关系着职业工作的社会意义,也是对自身能力的重大考验.面对道德冲突,走出道德冲突,进行道德选择,必须实现观念上的转变,加强制度保障,并通过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提高人们的选择能力、确立明确的道德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16.
在传统道德理念失去光辉的时候,一些新的道德行为,如慈善捐赠、器官捐献、志愿服务、文化差异宽容等正在被现代的人们认真地经营着,标志着市场经济下一种全新道德形式的生成。这些具有非指令、自我性的新道德形式给人们的启示是:尊重个体道德选择性的要求,正视"无痛道德"的存在并给以发展的空间。在此基础上构建一种能体现新权威的无痛道德体系,至少要做到三点:承认并正视道德回报,以法的形式使道德变轻松,道德情感的世俗化。  相似文献   

17.
权变是人们在进行道德选择时需要经常面对的一个复杂的问题,权变作为一种方法论始于孔子,此后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思想家阐述了自己的权变思想。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权变在中国古代产生和发展的主要概况;介绍了道德权变和道德冲突,以及对道德冲突的分类;提出对道德冲突的消解方法。  相似文献   

18.
伦理与道德的区分、人性能力与人性情感的区分、宗教性道德与社会性道德的区分是李泽厚伦理学的基本要点;三个区分紧密联系着道德社会学的两个核心问题,即道德的社会根源与道德的社会作用或效力;在现实具体的道德行为或道德作用过程中,作为道德心理形式的人性能力与具体的道德规范、善恶观念是无法分开的,外在的道德规范、伦理准则若想真正扎根、"在场"于人们的心灵,得到人们的"敬重",从而有效地"牵引"其道德理性意志,并激起人们那种作为主体间关系的人性情感,从而在社会中运行生效,则必须随着现代社会的转型相应地调整转型,就此而言,李泽厚关于宗教性道德和社会性道德的阐释,既是对道德的分类,更是在社会学的观察视角下对道德转型的揭示.  相似文献   

19.
论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及其相互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生不仅有道德权利,而且也有道德义务,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是伦理学中两个重要的范畴。它们各自又有其特殊的规定性,二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在精神明与道德建设中应该正确对待和处理道德权利和道德义务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加强我国现阶段的道德建设,需要运用道德惩罚的手段。文章在界定“道德惩罚”概念的基础上,运用理论和实践、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方法,对道德惩罚的根据、范围、机制问题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