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延安《解放日报》是抗日民主根据地出版的第一个大型日报,作为中国共产的机关报,延安《解放日报》在宣扬报道解放区音乐文化上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其文艺副刊上发表的音乐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当时"解放区"文艺的动向。本文以1941年至1946年延安《解放日报》中的音乐资料为研究对象,从延安《解放日报》的文艺副刊、刊发歌曲与歌词、音乐理论三个角度出发,系统梳理其音乐史料存在状况,从报纸这一载体透析解放区音乐宣传情况。  相似文献   

2.
<正> 副刊是报纸增强可读性的重要园地,也是通向读者天地的明亮窗口,如何增强报纸副刊的可读性,历来是副刊编辑所关注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报业发展极快,从80年代前的数百家一跃为七八千家。进入90年代以来,受市场经济的强烈冲击,报纸发行大战愈演愈烈,为了赢得读者的青睐,  相似文献   

3.
时下,报纸普遍受到"网络传播"冲击,显现经营方面的颓势。本文从报纸面临市场冲击入手,剖析网络、报纸、经营三者之关系,例说《中国民族报》创办"经营性专刊",以巧挖"双效潜力",为"专业窄报"拓展发展空间把脉处方。  相似文献   

4.
借鉴成功举办西藏班的经验,2000年1月,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有关精神,教育部制定了《关于内地有关城市开办新疆高中班的实施意见》,作出了在北京、上海、天津、南京、杭州、广州、深圳、大连、青岛、宁波、苏州、无锡等城市开办内地新疆高中班的决定,为新疆各族人民培养青年学子。  相似文献   

5.
从评论对象(或客体)的角度来分类,2001年度西藏文学评论大致有三类:1、单独文本赏析式评论;2、文学倾向、作家群——文学思潮综述式评论;3、作者——文本双向式评论。②评论涉及的范围较为广泛。从评论的文章数量上看,也极为可观。仅11月份之前发表在《西藏日报》上的就有28篇,《西藏文学》14篇,《西藏文艺》9篇,《西藏2001年西藏文学评论管窥大学学报》2篇,其他诸如《雪域文化》、《山南文艺》、《珠穆朗玛》、《羌塘》、《群众文艺》、《西藏法制报·副刊》等报刊杂志上亦时有刊登。但是,蜕去表面的喧嚣与…  相似文献   

6.
拉达克是西喜马拉雅地区的重要交通、经济、文化中心,但是有关拉达克的近代史料多有散逸。作者在德国发现了现存最早的藏文报纸《拉达克新闻报》与《拉达克信使报》,这两种报纸内容涉及20世纪早期西喜马拉雅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各个方面,是研究拉达克地区近代史不可多得的重要史料。两种报纸的创办与内容均有较多的中国元素,同时也呈现出明显的宗教偏见和东方主义色彩,可成为研究西喜马拉雅地区"接触地带"文化的一个典型样本。  相似文献   

7.
《穆斯林通讯》是20世纪末中国穆斯林民间团体创办的一份内部刊物,因其是报纸形式,体现出信息量大、周期性短等特点,适合各族穆斯林不同阶层的群众阅读.本文从它的创办背景、发展和管理、办刊追求、作出的贡献以及在发展中存在的困难等几个方面,作了较为全面的概述和探讨.  相似文献   

8.
两法师     
正在到功德林去会见弘一法师的路上,怀着似乎从来不曾有过的洁净的心情;也可以说带着渴望,不过与希冀看一出著名的电影剧等的渴望并不一样。弘一法师就是李叔同先生,我最初知道他在民国初年。那时上海有一种《太平洋报》,其艺术副刊由李先生主编,我对于副刊所载他的书画篆刻都中意。以后数年,听人说李先生已经出了家,在西湖某寺。游西湖时,在西泠印社石壁上见到李先生的"印藏"。去年子恺先生刊印《子恺漫画》,丏尊先生给它作序文,说起李先生的生活,我才知道得详明些;就从这时起,知道李先生现在称弘一了。  相似文献   

9.
▲我国少数民族文字的报纸杂志。据1987年统计,全国有16种民族文字的报纸70种,发行份数达1.3亿多份,其中省、自治区一级的报纸10种。新疆、内蒙古两个自治区几乎每个自治州都有当地民族文字报纸。延边朝鲜自治州的《延边日报》,是我国民族文字报纸中创办较早,办得较好的。锡伯文的《察布查尔报》、纳西文的《丽江报》,都是国内仅有的。少数民族文字的杂志,1987年有128种,发行1148万册,除了政治、文艺刊物外,各种专业刊物也逐渐发展起来。▲少数民族的广播、电视。我国少数民族的广播、电视事业,是新中国建立后创建和发展起来的。广播:民族语言的广播,是从1950年开始创办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首先播出的是藏语节目。同年8月,中  相似文献   

10.
马景 《回族研究》2020,(1):5-11
清末以来,中国文化界出现了一股以开民智为主题的思想启蒙运动,创办白话报是主要表现形式之一。王静斋通过订阅北京、天津两地的白话文报纸,学习知识、了解国内外大事、增长见识、接受思想启蒙教育。对他影响最大的白话文报纸是《正宗爱国报》。通过《正宗爱国报》可分析清末白话报对王静斋思想启蒙的影响,进而了解这位宗教界代表的家国情怀和爱国思想。  相似文献   

11.
藏文白话报述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有关藏文报纸的最早资料,当属《西藏白话报》和主持该报的驻藏大臣联豫的《驻藏奏稿》。《西藏白话报》于1907年创刊,为旬报,在拉萨印刷出版。此报仅存1910年8月的一份残报,共7页,现藏西藏自治区文管会。而联豫在其奏稿中记录了办《西藏白话报》的经过。继之便是《藏文白话报》的诞生,以上两报的出现是有一定历史原因的。道光二年(1876)三月初五,《申报》鉴于“文字深奥,非妇孺和工人所尽能读”,便特地组织编辑人员,编辑出了一份通俗易懂的基本上接近口语的白话文小报,称之为《民报》。此报为我国白话文报纸之最。此后,国内逐渐兴起办白话  相似文献   

12.
透视《狮声》这一文艺副刊,可以准确地把握二战前新马华文文学发展的时代脉搏,洞察战前新马文学运动从力倡本土文学、大众文学转向高扬民族爱国主义文学旗帜的曲折历程和多彩画面.正是因为二战前新马华文作者们的趋时更新,才有可能在曲折复杂的发展历程中,几经蝉脱,终于建立起具有独立意义的新马华文现实主义文学传统.  相似文献   

13.
丁宏 《回族研究》2002,(4):71-74
自从收到第1期《回族》杂志并以欣喜的心情将之在2001年第3期《回族研究》上作了简要介绍后,就期待着新一期杂志的出版。作为一名自认为对东干族人民有一定了解的普通学者,我丝毫不怀疑东干人做事的执著与热情。但我也深知几位热爱民族文化事业的东干族知识分子在缺少经费、办公条件较差环境下办刊的艰辛。记得当年在中亚实习期间,经常与《回民报》的编辑到东干族聚居区去发送报纸,并收回订阅费以用于下一期报纸的费用。有时钱收不回来,报纸就不能按期发出。由于苏联解体后中亚地区经济滑坡,东干族人民的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都受到一定影响。苏联时期的《苏联回民报》(《十月的旗》)属官办性质,经费及工作人员的工资都由国家拨款,且有不错的办公条件。苏联解体后,东干人没有放弃以报刊宣传民族文化事业的传统,而是在东干协会的大力赞助及东干人民的慷慨支持下先后  相似文献   

14.
白寿彝先生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同时也是杰出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把一生都奉献给历史研究和教育事业。 1928年,先生19岁,在上海《民国日报》副刊上发表了《整理国故介绍欧化的必要和应取的方向》一文。当时,整理国故和全盘西化的争论很活跃。他在文章中提出自己的见解,主张中西并取,用其所长。这篇学术论文的发表,标志着先生从事学术研究的开始。在此后70多年的学术生涯中,研究领域十分广泛,在中国通史、中国伊斯兰教史、回族史、中国民族关系史、中西交通史、中国思想史、中国文学史、文学理论和历史教…  相似文献   

15.
有关我国西藏的六十种外文图书简介(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收集的藏文图书、报纸目录提要》 (Kolmas. Josef:《Tibetan Books and Newspapers(Chinese Collection With Bibliogra Phical Notes》Weisbaden. Otto Harrassowitz. 1978. 133PP.) 此书是作者五十年代在我国学习期间所收集的藏文图书资料简目。  相似文献   

16.
新疆的第一张报纸创办于1910年3月,它在当时的军事重地——伊犁惠远城出版,名叫《伊犁白话报》.《伊犁白话报》为日刊,是由同盟会主办的资产级革命报纸.编辑、撰稿人有冯特民、冯大树、李辅黄、郝可权、郑方鲁等,都是同盟会成员.主笔冯特民是同盟会主要领导成员之一,原名冯一,又名超,字远村,湖北江夏人.他毕业于湖北自强学校,是湖北科学辅习所、日知会等革命团  相似文献   

17.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上海这个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大都市中,女性文学的成长却显得有些勉强与艰难。从三十年代初期开始,上海最具影响的中文报刊——《申报》陆续开辟了一系列女性副刊。本文从这些史料入手进行具体的整理分析,初步展现此一时期上海女性文学的发展衍变历程。  相似文献   

18.
甘肃《民族报》《民族报》是中共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委创办的“立足临夏,面向全国”的综合性报纸。该报创刊于1985年元旦。4开4版,省内外公开发行,每周三、六出版。她以信息面广、乡土气浓、文字活泼为特点。社址在临夏市。  相似文献   

19.
<救亡日报>桂林版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它紧密联系群众,宣传抗日,在宣传艺术、社论、副刊方面具有明显的特色,尤其是其推出的一系列改革,在当时可谓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20.
伴随九十年代第一春的来临,全国首家以民族经贸信息为主的报纸——《民族经贸报》在兰州创刊了。 十年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是,由于历史的、地理的和自然条件等方面的原因,西北地区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民族经济的发展和繁荣。随着国家开发重点的西移和古“丝绸之路”的崛起——“欧亚大陆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