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雷蕾 《社科纵横》2006,21(1):93-95
元明易代,杂剧这种艺术形式由于社会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原因日趋衰微,而南戏兴起.在杂剧不断萎缩的大背景下,明初藩王剧作家朱有餝以其丰富的杂剧作品独树一帜.他的作品类型明显,与他的经历紧密相关.作为藩王,他有闲情逸致,有经济实力来写赏花庆寿剧.同样作为藩王,残酷的宫廷斗争又使他不得不借杂剧作品韬晦表忠.本文将以朱有餝的<神后山秋餳得驺虞>一剧为例分析明初政治环境如何造就了这位藩王的杂剧作品.  相似文献   

2.
《求是学刊》2019,(4):123-132
朱有燉的杂剧创作并刊刻于元刊杂剧与《元曲选》之间,在我国戏剧形态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特殊意义,也为认识宾白不全的元刊杂剧提供了参照。朱剧揭示出"楔子"本指套曲之外的一两支曲牌,可与元人的论述相印证。朱剧不分折,但剧中却常有"××一折了"的提示,与元刊杂剧相同。朱剧中往往在两个套曲之间插有歌舞、弹唱场面的提示,这反映了元末明初北曲杂剧的演出形态。廖立、廖奔的《朱有燉杂剧集校注》,治学态度严谨,最大限度地保存了元末明初杂剧的剧本形态,值得称道。  相似文献   

3.
尤侗是清初最著名的杂剧作家之一,他的杂剧作品《读离骚》等创作于沦落不偶之际,既是他才情不得伸展的不平之作,也揭示了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才子无处诉说,只能以历史扣问现实,并通过杂剧创作逞示才能、表达真正自我的创作心理。  相似文献   

4.
《社科纵横》2016,(8):127-130
在戏曲史上,迎銮剧是乾隆一朝所特有的戏曲形态,它的出现与乾隆时期较为太平的时局及皇帝本人的好尚密切相关。迎銮剧演出于皇帝南巡期间,叙写皇帝南巡之事,进而歌颂其丰功伟业。虽然在演出上,迎銮剧务求奇巧,在社会功能上却显得十分单一,即歌颂君王、鼓吹升平。迎銮剧的主要作品有厉鹗、吴城合编的《迎銮新曲》及戏班演出本《太平班杂剧》。  相似文献   

5.
徐坤 《求是学刊》2006,33(2):121-125
清代杂剧作家深化了明中后期杂剧作家个人化的观照方式,他们以自我为中心,融己身入剧,注重主体情感与个体趣味,使个人化特色表现在戏曲活动的各个方面。这一个人化倾向有其产生的独特原因,它在推进清杂剧案头消亡的同时,亦促成了文人杂剧的最终完成。  相似文献   

6.
金末元初,杂剧勃兴于北方,以大都(今北京)为中心。另外,东平(今山东东平县)、真定(今河北正定县)、平阳(今山西临汾)亦为杂剧早兴之地。能代表东平杂剧特色的剧作家,要推高文秀。纵览其副作,概而言之,其作品内容以写英雄剧为主,其风格沉雄豪放,壮烈激荡,所留著作,足以代表他的风格。仅此谈几点粗浅看法,以望得到方家的批评指正。一、高文秀和他的剧本创作据钟继先《录鬼簿》“前辈已死名公才人,有所编传奇行于世者”栏内,关汉卿列于首位,第二名便是高文秀。其名下往日:“东平人,府学生,早卒。”《天一阁》本注文别…  相似文献   

7.
阙真 《求是学刊》2008,35(2):104-108
时事剧,是指剧坛上直接反映当代政治斗争的作品.明清之际,时事剧盛极一时,这跟明清社会多方面因素有关.明朝的黑暗政治及对正直朝臣的血腥政治大清洗,催生了时事剧这种专写现实忠魂的戏剧形式;明清实学思潮和求实文学观念加速了时事剧的成熟与繁荣;明清时期时事剧蔚为大观,还与民众的心理和精神需求分不开.  相似文献   

8.
南戏《错立身》《小孙屠》的来源及产生年代考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为民 《求是学刊》2002,29(5):84-91
南戏《错立身》、《小孙屠》皆是根据元代同名杂剧改编而成的 ,两剧在主题、艺术形式、语言风格、排场等方面都留有北曲杂剧的痕迹 ,均是出于元人之手的艺术创作  相似文献   

9.
秦简王朱诚泳是一位涉道较深的藩王,其文学成就在明代亲藩中“称首”。他涉道诗歌可分为歌咏仙真、摹写仙境、记述道教活动以及游仙抒怀四个方面。朱诚泳虽然慕道羡仙,却以诗歌为武器无情地批判崇道误国的帝王。同时,朱诚泳涉道诗歌带有鲜明的存史意识,说明他作为儒雅文人和地方藩王,其历史使命感和担当情怀在暗自起作用。  相似文献   

10.
关汉卿喜剧初探许灏现存传为关汉卿的杂剧共18种,其中12种属关汉卿,已为关剧研究工作者所公认;《单鞭夺槊》、《裴度还带》、《五侯宴》、《陈母教子》、《鲁斋郎》、《四春园》(或称《绯衣梦》)等是否归属关氏,迄无定论。他的喜剧则有:《玉镜台》《谢天香》、...  相似文献   

11.
《西游记》是中国的一部长篇神话小说,在中国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男女老少人皆知之。此书的作者是吴承恩,他大约生于16世纪初年,卒于16世纪80年代。在吴承恩写成《西游记》之前,关于唐僧去西天取经的故事早已在民间广泛流传并出现了若干文学作品。例如,宋代有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元代有吴昌龄的杂剧《唐三藏西天取经》,明初有杨景  相似文献   

12.
史学与明初政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向燕南 《浙江学刊》2002,6(2):160-164
明初 ,尤其是洪武时期 ,史学与政治的联系十分密切。其时 ,统治者不仅以历史中获取制定政策、建立制度的灵感和理论依据 ,而且还有意识地利用史学为其具体的统治目的服务 ,利用史学进行政治教育。史学与政治密切联系 ,是明初史学发展的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13.
《求是学刊》2013,(6):148-156
明初政治变动以前的体制基本是承袭前元,但基于唐宋以来君权不断强化的趋势以及对前元中枢政治变动的反动,明初政治因君相间对中枢决策权的争夺出现了突变,以至以废相这种极端的方式并以祖制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既规定了整个明代中枢政治发展的方向,也使得明代政治体制呈现出一定的稳定性和封闭性,但明初政治变动中的君权实现了集权,却平衡不了集权与效率的矛盾,这又不得不让后世的嗣君在解决集权与效率的平衡时,对明代中枢决策体制进行适当的调整。  相似文献   

14.
夏太娣 《学术交流》2007,(5):165-168
明末文坛上出现了一批反阉时事剧及时事小说,及时地反映了天启年间东林党人与阉党之间的政治斗争,表现出较强的新闻性特点。作为时事读物,它们具有表现题材的重大性、反映生活的时效性和写实风格等特点,是明传奇创作中的新变。但这些特点与其作为文学作品的要求有着一定的相悖关系,明末反阉时事作品如何将这两方面要求结合起来,有哪些成败经验值得借鉴,是值得研究的话题。  相似文献   

15.
孔丽君 《社科纵横》2006,21(1):91-92
叶宪祖是晚明著名的戏曲家,一生著述颇丰,所撰戏曲多达三十种,而且剧作题材较为广泛,爱情剧、历史剧和佛教剧各具特色。本文重点结合明清以来曲评家对其剧作的评论,对他的作品进行梳理分析,从而进一步认识叶宪祖的戏曲创作。  相似文献   

16.
元杂剧妓女形象与作家的创作心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书红 《学术交流》2007,(8):154-155
元代杂剧中描写妓女的作品颇多.有很多作品反映妓女与士子的婚恋生活、妓女从良的艰辛以及赞颂她们的机智勇敢、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等等.元杂剧对妓女的同情和赞美,较之前代更为客观.这反映了作家特殊的创作心态.  相似文献   

17.
正相对于其他没有"名人爹"的年轻导演来说,能够从一开始就被更多人关注,已经是一个很高的起点。但在任何一个行业,都是先要用作品说话的。作家的孩子若要让别人记住他的名字,前提是他能够把这部电影导出一流的水准来。一位观剧达人在朋友圈里这样写道:公元2016年1月,美国最热的剧是《毒枭》《冰血暴》,英国最热的剧是《无人生还》《神探夏洛克》,日本最热的剧是《下町火箭》,韩国最热的剧是《请回答1988》,而中国曾最热的剧是《太子妃升职记》。  相似文献   

18.
学术界历来对元末明初戏剧家杨景贤及其“神仙道化”剧论及颇少,其因大概有三:一曰在群星璀璨的元曲作家中;杨景贤这颗星并不耀眼,只可算三流作家;二曰其创作剧存目虽有二十种之多,而传世之作只有《西游记》和《马丹阳度脱刘行首》(以下简称《刘行首》),况前者著作权尚有争端;三曰关于杨景贤生平资料不详。明初朱权《太和正音谱》将“神仙道化”剧列于杂剧“十二科”之首,标明其重要。但在建国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由于复杂的原因,该剧种受到全盘否定。近年,对“仙道”剧研究逐步深入,但对《刘行首》的研究仍很冷落,即使偶有提及,评价亦偏低…  相似文献   

19.
西方最早的悲剧理论体系,可以溯源到亚里斯多德的《诗学》。在这部著作中,他根据当时的悲剧创作,提出了一整套有关悲剧的理论,并为西方后来的悲剧研究奠定了基础。 读他的《诗学》,我们发现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一他虽然涉及到了古希腊十余名悲剧诗人的作品,但在三大悲剧家中间,他却很少提到被恩格斯誉为“悲’剧之父”、“有强烈倾向的诗人”——一埃斯库罗斯及其作品。确切点说,他除了肯定“埃斯库罗斯首先把演员的数目由一个增至两个,并减削了合唱歌,使对话成为主要部分”①之外,其它即使触及到埃斯库罗斯的作品,或欧里庇得斯的悲剧,他…  相似文献   

20.
朱元璋一改历代因袭前朝礼制的传统,开国之初即弃元礼不用,而另谋擘划一代礼制,有其特定的历史情境。元明之际“华风沦没、彝道倾颓”的礼俗现状使传统社会的伦理秩序受到严重挑战,不仅为朱元璋的礼治宏图提供了反面借鉴,也使他深刻地认识到礼治的治政作用,从而将礼治推到“国之纪纲”的政治高度,并且属意于创立一代礼制。朱元璋的制礼思路主要是因袭前代之制,稍加损益以合时宜,但元代五礼皆以“国俗”行之,带有浓厚的蒙古特色,严重偏离了历代相承的“礼统”,不堪新诞生的汉族政权袭用,构成明初礼制变革的根本原因。自元礼观之,明初礼制变革是种断裂,但以周汉唐宋以来的“礼统”观之,明初礼制变革是对元代礼失百年的一种反正,又是一种延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