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模式的生成发展过程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从历史维度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模式的建构之"本",它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模式"因何建构"的问题;从现实维度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模式的成功之"道",它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模式"为何成功"的问题;从未来维度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模式的发展之"脉",它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模式未来"如何发展"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青年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只有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马克思主义自传入中国以来,便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和青年理想信念教育便相伴存在.积极探索在青年大学生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有效路径是时代赋予的重大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与时代、与人民群众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灵魂,统摄时代化和大众化;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和大众化是中国化的内在要求,三者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科学结晶,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就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定同时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大众化,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语言的大众化,使之为大众所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目标的大众化,使之成为大众的自觉追求和理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主体的大众化,使之成为大众自觉参与和实践的运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大众化的分离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片面理解造成的;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误解是马克主义中国化与大众化无法统一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中国社会的先进分子或政治精英阶层对自身精英身份的执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大众化不能统一的基本原因。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和理论教育的系统工程.分析了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从历史进程、逻辑关系、现实要求三个层面阐述了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整体性,提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要整体着力,其中全球化语境是战略空间,解答中国现代性问题是重大任务,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持久互动是永恒命题,通过这三条实践路径的协同展开,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变奏.从实践向度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部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化"中国之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史,具有鲜明的实践特性,并有其独特的实践方式和实践环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强烈的"实践性",源自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实践观念和实践思维."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实践方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时代特征相结合的过程."民族化"就是要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普遍性与中华民族文化特质、价值取向等的特殊性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实践环节.  相似文献   

7.
"中华精神"比"中华民族精神"更能准确指称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中华文明之基因。大中华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拥有占主导地位文化认同的地缘共同体。马克思主义作为诞生于西方土壤的文明理论要在中华大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枝繁叶茂,必须吸收中华文明之基因。中华精神的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天人一体、以人为本;天下一家、以和为贵;道生万物、以道为导;众生平等、以众为尊。"这四句话可以简称为"四为精神"。即"为人、为和、为道、为众"。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可以概括为"重实际、重实践、重人民、重科学"。这十二个字可以简称为"四重精神"。"四重精神"与"四为精神"是契合相通的。马克思主义促进了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中国也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华精神与马克思主义内在融合的"中华精神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总体成果的最好指称。中华精神的马克思主义由三大理论体系组成:中华文明的人本主义理论体系;中国人民的民主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8.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我们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课题。本文具体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内涵、路径和方法,强调从整体上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关键,也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永远保持蓬勃生机的根本。  相似文献   

9.
井冈山时期中国共产党理论与实践创新,开创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开篇。探究其经验:一是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二是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三是必须坚持群众路线。对当代的现实启示:一是改革一定要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二是发展一定要走科学之路;三是兴国一定要坚持创新之道。  相似文献   

10.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发展中展示其旺盛的生命力,引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不断创新发展。本文通过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动力、理论提升、理论拓展的分析,阐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贡献;引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的创新价值;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创新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道”是老子书中的核心观念,但《老子》既论“道”,也论“一”,两者关系微妙难解。通过分析,笔者认为,《老子》一书经历两阶段的发展,早先依循古老精气论的路线,以“一”为最高根源,然后才走出具有自己特质的路,以“道”为首出者。  相似文献   

12.
贡华南 《社会科学》2012,(1):124-130
在《老子》中,道路只有两条:道与盗。无心或有意偏离道者,必将归于盗。道超越了仁义智勇等人道价值,在其主导之下,仁义智勇都获得新的规定。修道者以爱而不用、守身勿失的一贯姿态立于世。盗以以己加于物、取物归于己为其基本精神结构,以"径"、"利"为具体内涵,以走出自身而迷失自身为常态。道不弃盗,扭转盗之精神方向,即可由盗返归于道。  相似文献   

13.
杨国荣 《文史哲》2006,(5):125-135
《庄子》区分了体道之知与极物之知:后者限于经验领域,前者则指向形上的智慧;通过二者之分,《庄子》彰显了道的智慧对人之“在”的意义。体道之知与人的存在之间的关系,具体地展开为“真知”与“真人”之辩;真知在融入于意识与精神世界的过程中化为人的具体存在,人的存在境域又在不同的层面上构成了面向对象、敞开世界的本体论前提。以如何得道为指向,《庄子》一方面提出了坐忘与心斋之说,由此强调了解构、消除、净化既成精神世界对于把握道的意义;另一方面又突出了“以神遇”的直觉方式。对《庄子》而言,以道为内容的“真知”不同于经验层面的知识:经验之知所指向的是外部对象,“真知”则旨在提升人自身的存在形态(广义的成人),后者蕴含着认识与涵养、认识方式与存在方式的交融。  相似文献   

14.
苟小泉 《社会科学》2012,(9):108-115
在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中,终极视域是一个绝对超越的无限世界,对于终极视域的探讨产生了终极本体即"虚极"、"太极"或"太虚"。终极本体不是从逻辑性、知识论,而是从感应性、感通性的维度实现主体对终极本体的发现。由于感应性、感通性往往具有主体所赋予的价值性规定,所以,终极视域的本体论形态最终表现出价值论的特征。从理论意义看,终极视域的本体论提供了解决有限性视域或经验世界的终极根源问题的根据。  相似文献   

15.
潘志锋 《河北学刊》2007,27(1):60-63
由于慎到思想中道法兼容,学术界对他的学派定位问题一直争论不休。虽说《史记》早就明言“慎到本于黄老”,但在1973年马王堆汉墓出土《黄帝四经》之前,人们对“黄老”的认识非常模糊,从而误把“黄老之学”等同于道家学说。随着对黄老家研究的日渐深入,慎到的真面目逐渐被人们所认识。本文试图把学术界曾存在的争论观点做一总结,笔者认为,慎到的思想形成不存在由道入法的转变过程,其原本就是道法兼容的黄老家,慎到的学说特点体现为:吸收道家思想对法家理论进行本原化论证。  相似文献   

16.
黄俊杰 《文史哲》2003,590(1):61-70
德川时代日本儒者对“吾道一以贯之”解释的主要观点是 :多数日本儒者将孔子的“道”界定为社会政治意义的“道”,是经世济民之道。对“一以贯之”的解释要点是 :“贯 ,统也”;以“仁”释“一”;从伊藤仁斋开始 ,德川时代儒者对上述命题的解释 ,部分地体现日本儒者采取“即存在论本质”的解经方法 ,呈现极其强烈的反宋学思想倾向 ,尤其以朱子学为主要攻击目标。韩儒对上述命题的解释 ,则因袭多于创新。从中日比较思想史视野来看 ,日本儒者对宋学的批判并未切中要害 ,因为他们并未进入宋儒之孔学诠释中的两个哲学问题 ,这就是“心与理之关系”以及“个体论或整体论之方法论问题”。  相似文献   

17.
在文化学视域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种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文化变迁现象。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是文化自觉的结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一个文化传播和融合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功实践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向现代化的历史性转型,也实现了文化创新产生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从文化学的视角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解读具有重要意义,不仅有利于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也有利于树立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8.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针对当代"世情"与现实"国情"而提出的、中国化的、现实的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也必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与时俱进既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活的灵魂。  相似文献   

19.
陈改桃 《阴山学刊》2006,19(5):66-70
<周易>通过打通天道与人道,为人道之"德"找到了形上学根基,并通过九卦的三陈建立了由内而外、由个人而天下的完整的"德"论体系."德"不仅是沟通天人的桥梁,而且是谛造君子和天下得平的途径.透过<周易>的占筮形式和思辨语言,可以发现其核心是在表"德".  相似文献   

20.
老子的《道德经》由道论和德论构成,"德"是"道"的显现和作用,"玄之又玄"的"道"要通过"德"才能更具体地理解。"德"的内容是由五个层次形成的结构:最高层的是"玄德",第二个层次的是"上德",第三个层次的是"下德",第四个层次是"上仁",第五个层次是"上义"。至于"上礼",《道德经》则将其排除在"德"之外。人育德的具体要求是"三宝""七善"。"三宝"是"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七善"是"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