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的交流必然导致语言的互动。中国文学得益于欧化,中国语言更是如此。"五四"时期,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为现代汉语构建了一个雏形,发展至今,现代汉语已日臻完善,其中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西语词汇、语法和表达法的借鉴。然而,汉语的欧化必须控制在汉语可容性机制之内,否则将会导致恶性欧化,污染祖国语言,影响国计民生。  相似文献   

2.
欧化汉语曾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欧化汉语的出现则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结果,同时它也对中国社会的现代性起到了推动作用。鉴于欧化汉语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形成与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于是对欧化汉语的研究就显得非常必要。从中国现代作家文学写作的转型,和从老舍作品中欧化汉语语言运用的角度,来探讨欧化汉语在中国现代文学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汉语的欧化在本体方面主要表现为文字、词汇、语法的欧化,欧化汉语研究经历了两次高潮。第一次高潮出现在"文革"前,研究热点主要是汉语受到外语影响引发的语音标注系统、文字系统、词汇系统、翻译、规范化等方面的问题,规范观方面纯洁语言的呼声比较高。20世纪90年代以来是第二次欧化汉语研究的高潮:外来词尤其是字母词成为研究热点,研究成果主要有七类;句法的欧化也受到一定关注,呈现四个方面的特点;规范观趋于弹性,注重语言调查,倾向于引导规范地使用欧化的汉语;研究视野由内地汉语向港澳台汉语和新加坡等海外汉语扩大。  相似文献   

4.
欧化现象作为一个历史问题如今有了新的发展。在全球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汉语语言的欧化现象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从后殖民理论和多元系统理论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汉语欧化产生和发展的根源,剖析了汉语欧化的具体表现。文章同时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评价了汉语欧化这一现象以及对此我们应采取的态度。  相似文献   

5.
从1921年陈望道发表 《语体文欧化底我观》 一文算起,汉语欧化研究已经持续了整整100年的时间.在这样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上,非常有必要对百年来的汉语欧化研究进行历时的回顾与反思.在全面梳理与深刻反思百年汉语欧化研究历程与成果后,针对存在的问题以及进一步发展的需求,我们提出并讨论了关于汉语欧化的9组相对概念,即狭义欧化与广义欧化、显性欧化与隐性欧化、善性欧化与恶性欧化、共时欧化与历时欧化、书面语欧化与口语欧化、翻译欧化与写作欧化、普通话欧化与"国语"/华语欧化、白话欧化与文言欧化、欧化与去欧化.通过对这9组相对概念的阐释,发现并分析了以往研究的不足,进而明确今后应当努力的方向与目标,就是进一步拓展与加深汉语欧化研究.  相似文献   

6.
针对词汇层面的外来词和句子层面的“是”字句等典型的现代汉语隐性欧化现象,从外来语言形式融入汉语的机制与历程、汉语自身发展规律与欧化的关系、汉语社会语言文化心理等角度对汉语隐性欧化现象进行观察和分析。此外,从欧化现象本身的类型与特点、汉语的接纳程度两方面探究现代汉语隐性欧化产生的原因。最后,从新兴现象与复兴现象、与汉语的相容程度与异质程度、与外来语的对应程度、在汉语社会的通用程度等角度探讨现代汉语隐性欧化的判定标准。  相似文献   

7.
翻译活动对汉语欧化的推进主要始于明末清初,英语具有表达严谨和逻辑性强的特点,翻译时译者往往特意保留这些特点,往往形成带有"翻译腔"的汉语语体。在语言内部机制和社会文化作用下,这种"翻译腔"逐渐沉淀下来并融入汉语。汉语欧化过程是动态的,也是有限度的。  相似文献   

8.
汉语自19世纪末开始走上漫长的欧化之路,在语音、词汇、句法等方面,汉语欧化痕迹均十分明显。汉语欧化进程中,近代散文文体得到了极大的解放,同时散文对语言欧化进程也有一定的影响。以新文体、逻辑文为例可以分析得出,政论散文由于欧化而趋向浅近、平易,表达方式趋于严谨,语意更加曲折。但是散文文体的解放仍然有限,近代散文家对古文的复杂态度,古文广泛的作者和读者基础,构成散文文体全面解放的阻力。  相似文献   

9.
鸦片战争以来,伴随着大量西方著作的汉译,汉语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英语的冲击,由此产生了汉语的欧化现象。欧化汉语对汉语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其消极影响不容忽视。通过借助英汉翻译作品中汉语畸形欧化现象的译例,对英译汉中常见的汉语畸形欧化问题进行分类,着重探讨如何识别并避免汉语的畸形欧化,以期引起翻译工作者的重视,有助于他们准确识别汉语的畸形欧化,在翻译实践中尽量予以避免。  相似文献   

10.
在信息化时代,汉语的发展面临种种危机,“欧化”汉语便是其中之一。讨论“欧化”汉语的定义及种种孝因,区分了“善性欧化”与“恶性欧化”之差异,同时以小说《陈大毛偷了一支笔》为例,分析了“欧化”汉语在待定文本中的修辞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