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英汉文化差异与习语翻译的归化和异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归化与异化一直是翻译界争论的焦点。极端的归化或异化都不成其为翻译 ,翻译过程中应尽可能寻求两者的平衡 ,把握好“度”的问题。讨论英汉习语翻译的归化与异化问题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归化与异化的内涵 ;②归化与异化的基本依据 ;③归化与异化受语用环境的制约。  相似文献   

2.
归化与异化一直是翻译界争论的焦点。极端的归化或异化都不成其为翻译,翻译过程中应尽可能寻求两者的平衡,把握好“度”的问题。讨论英汉习语翻译的归化与异化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归化与异化的内涵;②归化与异化的基本依据;③归化与异化受语用环境的制约。  相似文献   

3.
翻译的目的不仅是一种语符间的转换,更是传递源出语信息、文化底蕴的一种文化转换。本文从文化传播的角度讨论了“异化”、“归化”两大翻译策略,提出译者母语与源出语及译出语间的相对关系应是翻译过程中采取“异化”或“归化”处理方式不可或缺的因素,然后讨论了异化、归化的实际使用情景并指出“异化”、“归化”各得其所,无优劣之分。  相似文献   

4.
文化渗透与语言异化需求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语言翻译中的异化和归化问题,指出归化是翻译的必要手段,但过多的归化是对文化的阻隔。文化融合的趋势使异化翻译的需求空前扩大,人们对“新”、“异”东西的渴求不断加强,语言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对外翻译中异化是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5.
异化翻译是一种尊重差异的翻译策略,而非主张一成不变地复制原作。文章就汉一英翻译中的“异化”策略进行探讨,认为:作为翻译策略,“异化”与“归化”两者各有短长,也都有存在的必要。过分强调“异化”或“归化”都有失偏颇。  相似文献   

6.
谈文化翻译中的异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归化”和“异化”是文章翻译中的两种方法,各有其长处。“归化”往往容易被人接受,因为“归化”的文章容易上口,有可读性,是符合本民族习惯的翻译。尽管如此,仍有必要提醒人们不要忘记了“异化”,尤其是在当今世界正变成“地球村”的时代。本文从文化翻译中异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两个方面论述了异化确为文章翻译的一个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7.
归化与异化作为两种翻译策略,一直是翻译界争论的话题之一,近几年在国内翻译界尤其如此。随着翻译界“文化转向”的兴起,翻译研究已被看成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需要从广阔的文化视野来看待翻译的归化与异化。在中外文化交往日益深入但西方文化仍占主导地位的今天,应从中国弱势文化背景出发来处理翻译的归化与异化问题。在英汉互译时,应采用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8.
在翻译方法的探讨中,历来存在“归化”与“异化”翻译两大流派。通过探求两者不同的含义和回顾“归异”之争的演变历史与争论焦点,分析了两者各自的优势以及“归化”与“信”,“异化”与“达”之间的矛盾关系,并从翻译工作的实际出发,提出了“‘归化’为主,‘异化’为辅,‘归异’结合”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9.
该文以文化转换为视角介绍了英汉翻译中“异化”与“归化”策略产生的背景及内涵。从文本角度和文化角度来看,“异化”与“归化”翻译策略都各有所长。在翻译实践中,该文进一步探讨了异化与归化策略选择的度的处理原则及二者的的动态辩证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翻译的交际学途径分析了在归化与异化这对似乎矛盾的翻译策略中,归化所具有的重要性与优越性。“归化为主,异化为辅”符合语言及翻译的本质。  相似文献   

11.
翻译与诠释均以意义问题为核心,是融合多方面主客观因素的有机整体.在解构主义的思潮中,翻译与诠释领域出现了“过度翻译”与“过度诠释”的现象.艾柯关于诠释与过度诠释的论述以文本意义为中心,分析诠释过程中“作者意图”、“作品意图”和“读者意图”三者之间的矛盾与联系.这一思想给予翻译研究重要启示.全面系统的翻译研究应以“作品意图”来限制译者诠释的限度,综合考量翻译内外各项主客观因素,避免“过度诠释”对翻译研究产生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2.
劳伦斯·韦努蒂引领解构主义思潮,将翻译学焦点转向异化归化之争,转向翻译中的政治文化因素和意识形态背景,转向素来默默无闻的译者群体,转向全球经济一体化下主流与非主流的文化纷争,给当今的中国译界带来了巨大启示。解析近十年国内学者对韦氏理论的传承与发展,分别从理论的贡献、争议、缺陷、比照等方面进行梳理,将对探讨韦氏理论的中国之路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西方翻译研究的突出特征之一是不断开拓与创新,从而发展到当今百花齐放,学派纷呈的局面。其翻译理论研究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古代时期、近代时期、现当代时期。  相似文献   

14.
翻译学研究的推进得益于众多毗邻学科的蓬勃发展。这些学科对作为接受客体的读者的关注对翻译学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尤其以哲学解释学、现代语言学、文学批评学、美学等学科对翻译学研究影响最大。文章通过对上述学科理论成果的借鉴,指出译文读者在翻译中的地位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矛盾统一。同时,通过深层翻译理论的构建,使译文读者的诸多影响因素科学化、合理化,以促进翻译事业的发展与提高。  相似文献   

15.
西方翻译流派林立,而中国的翻译研究至今未形成流派。究其原因,翻译流派的形成与思想意识形态(思想根源)、翻译理论家的角色(重要条件)、翻译理论体系(理论框架)、学术研究的态度和方法(学术保障)密切相关。文章主要以中国传统译论的研究为纲,对中国无翻译流派的原因进行剖析并对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流派的形成提出几点建议或对策,旨在促进中国翻译学的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文章旨在探讨目的论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应用问题。通过论证发现,目的论不宜被直接"拿来"运用于儿童文学翻译研究,必须明确其适用范围和方法。文章认为:首先,目的论可以用于儿童文学翻译批评研究,但不可以用作儿童文学的TQA标准;其次,目的论必须与文本类型相结合才能用来指导儿童文学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7.
近二十多年来国内学者们有关语言接触的探讨,在理论方面主要集中在研究的方法、接触的机制、与其他学派关系等方面;在不同语言之间的接触研究中关注于接触与语言的变异、借词、语法渗透、语音干扰、翻译研究等方面;在语言接触与汉语方言研究中主要涉及接触与汉语方言的特殊语言现象、方言系属、汉语方言与普通话的交互影响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门票是对景点的简要介绍,文字简洁,通俗易懂,设计讲究,旨在吸引潜在游客,其信息功能与呼唤功能并重。纽马克的交际翻译观作为应用译论的代表之一,赋予译者在翻译实践中更多的自由,这对门票英译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以西藏景点门票英译为例说明交际翻译观在门票英译中的应用:译者在翻译门票时应以实现门票的信息功能为前提,以实现其呼唤功能为根本,着重考虑目标语读者的需要,可以对原文内容和语言结构作出适当调整以实现译文的交际功能,发挥译者的主体性,促进西藏文化的对外传播。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西方译论的大量引介,理论化、研究方法科学化、模式化的观念不断涌现,国内翻译批评研究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新局面。在语言学翻译批评模式方面,将翻译批评与语言学知识结合起来,分别从不同的语言学视角去研究翻译批评现象,使其更为科学客观;在文化翻译批评模式方面,打破了语言学范式在译学研究中的主导地位,结束了以语言为中心的静止的研究局面,影响译文形成过程的外部因素开始进入学者的视野,使得翻译批评研究更为全面,视野更为开阔;在文艺学翻译批评模式方面,将翻译批评建立在美学与文艺理论基础之上,强调翻译中的审美体验和艺术生成,翻译批评的观念和方法也随之发生了变化。鉴于翻译批评研究的人文社会科学性质,未来的翻译批评模式研究既要在宏观上坚持人文方向,又不失微观分析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   

20.
卞之琳是活跃在我国文坛的著名诗人和翻译家,建国以后主要从事文学批评和文艺研究,是我国重要的莎学学者和诗歌翻译理论家,在中国译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不仅对翻译理论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在翻译实践方面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通过对卞之琳的翻译实例进行分析,以更好地了解他在翻译理论上提倡的"以诗译诗","信、似、译","亦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