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文化视角透视学术自由的演进历程可以看出,学术自由是一个根植于西方社会的概念,西方社会根深蒂固的“自由”与“理性”传统是大学学术自由得以孕育而生并延绵不绝的关键所在。作为现代大学制度合理内核的学术自由能否成功移植,不仅取决于大学组织自身的特点,还取决于大学组织所置身的文化环境。学术自由在我国大学的实现不仅需要解决制度创新问题,更需要文化的创新。我国文化创新之根本在于恢复人的主体地位,使人获得真正的自由。  相似文献   

2.
一流大学与学术自由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提出了“一流大学”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相对概念及一流大学应该向社会贡献三种成果等观点。通过分析国内外一流大学的办学实践,论证了“学术自由是一流大学的灵魂”的有关观点,并在进一步阐述一流大学学术自由合理存在的逻辑依据与学术权力的基本特征的同时,从三个侧面探讨了落实学术自由理念、实现创办一流大学理想需要遵循的一些原则。  相似文献   

3.
如何看待“核心期刊”和“论文学术水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核心期刊”的概念20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以来,其实际效用从原有的参考工具书被衍生为职称评定、学术评定,甚至学位评定的门槛值。使真正的“论文学术水平”与“核心期刊”的概念混淆起来。本文试图从对这两个概念的论述入手,建议中国学术期刊管理部门成立专门的评定期刊学术水平的机构,从而有助于促进中国学术期刊的学术质量得到真正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学术期刊与学术规范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学术期刊在学术、知识与思想的生产与传播体系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这决定了学术期刊与学术规范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论文集模式”一统天下,缺乏学术批评和学科评论,高校系统刊物存在着严重“自留地化”现象,被强令推行的现行高校文科学报系统的注释模式很不合理,非学术化因素对学术期刊的生存与发展造成了普遍的压力。学术刊物作为学术成果发表与传播的集散地,事实上掌控了学术权力,因此在学术规范与学风建设中,编辑应当格外珍惜这份权力,同时要建立健全学术期刊的同行专家评审机制。目前学术失范问题相当严重,主要表现为抄袭剽窃、夸大注水学术荣誉、强行在他人成果上署名、数据作假、注释作伪、低水平重复。在推进学术规范方面,学术期刊负有重要责任。  相似文献   

5.
从根治“学术腐败”、整饬学术规范、促进学术创新出发 ,论述了学术出版过程中的道德责任、道德管理原则和道德管理规范及其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6.
越来越卷入社会事务中的大学不再只是传播和创新高深知识的场所,它既需要保持学术的创新力和活力。也需要接受行政权力的监督和管理。在我国,随着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大幅增加,行政权力对大学干涉也越来越多,导致了大学“行政化”的倾向。面对大学“行政化”带来的一系列弊端,“去行政化”的呼声越来越高。还大学以学术自治和自由,把学校当学校办则是“去行政化”的本质。  相似文献   

7.
学术漂移这一概念出现至今已近百年,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逐渐成为理论热点,并被世界许多国家广为研究。从学术漂移的概念演进可以发现,其理论热度不仅与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阶段性问题相关,更与高等教育研究理论视角的不断推进相关。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理论工具,本研究系统梳理了学术漂移的概念演变以及背后的学术争论,以此展现学术漂移理论的生产、扩散过程,以及与之相关的高等教育问题何以在其关照下得到更为有力的阐释。  相似文献   

8.
提出了“一流大学”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相对概念及一流大学应该向社会贡献三种成果等观点。通过分析国内外一流大学的办学实践,论证了“学术自由是一流大学的灵魂”的有关观点,并在进一步阐述一流大学学术自由合理存在的逻辑依据与学术权力的基本特征的同时,从三个侧面探讨了落实学术自由理念,实现创办一流大学理想需要遵循的一些原则。  相似文献   

9.
随着博耶多元学术观的提出和大学科研非学术影响力评估的兴起,国外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把非传统型学术纳入教师评价体系。然而,这种改变并不意味着高校教师会立即改变其工作模式。在推动非传统型学术纳入教师评价体系的过程中,国外高校遇到了一系列挑战与阻碍,包括学术文化、终身教职与晋升政策、同行评议制度以及教师工作负担等。在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背景下,我国高校应考虑将更多类型的非传统型学术纳入教师评价体系。它不仅有助于学界深化对什么是“科研成果”的理解,而且有助于高校教师破除“唯论文”的束缚,还有助于评价教师的“社会贡献”。但是,对其背后的挑战要有充分而清醒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阮元生当乾嘉汉学风靡之时,深受汉学皖派训诂以明义理之学风的影响,为学扬汉抑宋,注重“实事求是”,但他没有仅仅满足于做书斋式学问,而是主张学以致用。他不仅通过训诂方法将儒学若干核心概念如“格物”、“一贯”等解为“实事”、“实行”,阐明“圣贤之道,无非实践”,而且将学术有机地运用到实际政务之中,使其经世致用思想具有显著的学术特色。  相似文献   

11.
王彬彬教授《汪晖<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的学风问题》一文在评论、指控与发表上均存在着失当的地方。的确,从当前中国"国家学术形象"须大力重塑的角度看,王文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较大,不过,在学理层面上认识到其中的不足也是很必要的。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更有效地为"国家学术形象"的重塑添砖加瓦;也只有这样,中国走上学术规范化的道路才会有更为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阐述了“九成份”教学学术模型将内容、过程和前提反思恰当地应用到教学知识、教学法知识和教学纲要知识中,教学其实就是讲授、交流和质疑的过程或者是三者的有机结合。以“九成份”模型为理论依据,设计了教学学术水平的评价指标,建立了相应的教学学术评价体系,指出了提高教学学术水平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3.
从拉扎斯菲尔德的名著《人际影响》的知识生产过程入手,讨论了哥伦比亚学派的学术生产.以《人际影响》为代表,自哥伦比亚学派以后,社会科学研究的知识生产变成了一种学术工业.生产知识的不再仅仅依赖于书斋和一颗时刻思索着的头脑,学术成果的生产可以如零件一般拆卸组装,与之相匹配的是学术评价指标和学者角色的转化,这一切都带来了许多严重后果.自此以后,学术研究和组织管理渐行渐近,专家、技术官僚开始出现,从而正式瓦解了从欧洲传承下来的象牙塔式的大学人文知识生产模式.  相似文献   

14.
论大学学术教育的“质量”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质量”概念是科学至上主义话语霸权的产物。大学的社会责任要求它树立学术教育的理念并实施学术教育的方针而不是职业教育的方针;衡量学术教育的标准不是“质量”,而是在人和科学方面的理智水平。  相似文献   

15.
高校教师是专业人员,从职业分工角度来看,从事的是一种学术职业。高校教师是高深知识的载体,只有经过规范化的训练,具备了规训的知识,才具备从事学术工作的资格,其学术水平是该职业的核心,“知识和思想”是这种职业学术性的体现。学术职业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学术性、自由性、独立性、竞争性、精神性。  相似文献   

16.
影响大学内部学术环境的因素主要有大学学术发展理念、学科建设、学术团队建设、学术道德建设、学术规范建设、学术成果产出以及为学术活动服务的相关配套机制,包括学术成果评价机制、学术合作与交流机制、学术成果转化机制、学术活动管理与服务机制等。大学内部学术环境的优化直接作用于学术主体,意义重大。应树立优良的大学学术发展理念,重视和加强学科建设,共同促进学术团队建设,加强师生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建设,建立科学有效地为学术活动服务的配套机制。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了学术诚信、学术不端、学术规范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认为从标准上把握学术不端的"脉"和"度",从制度和法律上规范高校的学术道德行为,从技术和服务上引导和支持高校的学术道德建设,从教育上加强高校的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是加强高校学术道德建设的主要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18.
学术不端不单是个体为了学术名利而实施的违反学术准则、违背学术诚信的行为。从缄默层面看,学术不端更是群体性层面的学术失范,是现代性社会、传统文化思想以及人性特征等社会文化基因在高校学术场域中的外在显现。高校要根除学术不端,除完善优化学术评价制度外,更为关键的是要摈弃表层化治理,澄清“学术不端”的缄默层面,唤醒高校学术人的社会良知,激活学术主体的学术旨趣。  相似文献   

19.
19世纪末,随着西学东渐的进一步拓展,中国传统学术分科观念逐渐分化,西方学科观念开始成为知识界对学术进行分类的基本准则.近代以降中国知识分类体系中“文学”概念的变迁经历了三个阶段:西方近代意义的“文学”分科,较早出现在晚清开明士人对西方学术文化体系的介绍当中,黄遵宪、郑观应、康有为、宋恕、王韬等人均有相关论述.然而其时输入的西学以器物、技术及政制为主,“文学”并不受人重视;“文学”作为近代中国学术分科的一支,首先出现在京师大学堂.《奏定学堂章程》尽管将“经学”与“文学”并立,但其七科分学的理念,反映出“文学”作为独立分科已基本形成;民国成立以后,教育体系和学术体系发生重大变化,随着文学课程的设置、文学史教材的编写等,“文学”在近代学术体系中的独立地位最终得以确立.  相似文献   

20.
学术论著是学术创新的承载者。“言人未言”与“言而有信”是由学术论著创新性本质规定的写作要求与人格要求。科学研究始于问题,学术问题产生于研究者对已有理论之间以及已有理论与实践现象之间矛盾的发现。学术问题在科学理论结构中所处的位置离根本理论越近,创新力度越大,学术质量越高。批判建构式研究方式乃是与学术创新本质相吻合的创新性研究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