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和”思维方式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之一 ,通过对“中和”思维方式发生的研究 ,不仅可以探索中国古代思维方式发生的一般规律 ,而且可以深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探讨。本文立足于中国古人的实践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探讨了“中和”思维方式发生的自然、社会条件 ,论述了“中和”思维方式在实践基础上生成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2.
不同的文化背景,孕育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文化特征。这里通过对中西方思维方式的比较分析,揭示了中国人偏好于形象思维和综合思维、比较注重“统一”,而西方人偏好于抽象思维或逻辑思维、分析思维,同时比较注重“对立”的文化差异性。在此基础上,分别就形成这些差异的原因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3.
中国文化传统的思维方式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尚象” ,即重视表象 ;而西方文化传统的思维方式的重要特征之一则是“象思” ,具备抽象性质。思维决定语言 ,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决定了语言表达形式的不同。本文揭示中英语言在语汇使用层面上的不同表达形式  相似文献   

4.
日本企业文化中的儒家管理哲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和谐管理、团队精神、勤勉忠信是日本企业文化的核心所在,是“和与争”、“群与分”、“义与利”的中国辩证思维在管理中的应用。通过对日本企业文化中的着力点、思维方式的分析,给我国的企业文化建设以启示。。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思维方式和辩证思维方式贯穿于他对中国社会的哲学思考中,并创造性地处理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实然”和“应然”、“系统”和“要素”、“规律”和“价值”三对哲学范畴的关系。邓小平的哲学思维方式不仅形成新的时代精神,也给中国社会提供了思维方式变革的方向和示范。  相似文献   

6.
一个民族文论的话语表达模式是深耕于一个民族的思维模式。中国古代文论的话语表达模式即是深耕于中华民族的原始思维。“原始思维”作为古人重要的思维方式,对中国古代文论的话语表达模式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使中国古代文论的话语表达方式由品评“人”与“物”向品评“艺”过渡。“艺”的评价术语与标准都是从对“人”与“物”的评价中移用而来。特有的思维方式只能运用于特定的时代与特定的文化环境中,不可移用于其他的文化语言环境中,所以,有必要探讨现代文论界的理论热点:中国文论失语的原因及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化问题。  相似文献   

7.
《河殇》是“西方中心论”的代表作,它把东方与西方、内陆与海洋加以对比,从而作出了西方蔚蓝色海洋文明优于中国黄色内陆文明的判断。它的赞扬者声称:《河殇》是“从多方面进行综合思考”、“背弃传统的思维定势和推理方式”,它是“真诚的文化心态和客观的思维方式”。并且倡导:“当今中国应该换转成这种思考方式”①。那么,《河殇》的逻辑推理和思维方式究竟有哪些特点?是否那样客观、科学呢?如对《河殇》的解说词加以剖析,就会得出明确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赋、比、兴”,通常人们仅把它们看作是诗词的创作手法或修辞手段,这是不全面的。它言情达义的超凡能力,应是中国文化内质的一种思维方式,甚至超出艺术思维的范围,进入社会交际领域。构成其成为文化思维的哲学基础是中国“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和宇宙观。“赋、比、兴”在诗词创作中的价值体现,说到底是此种文化思维的洽切应用。  相似文献   

9.
深入研究中国传统艺术理论的根本途径之一 ,是从思维方式入手来探讨其文化渊源。中国传统思维方式 ,从其总的思维倾向来看 ,具有内向性的特征。中国思想史上的儒、道、佛三家 ,其哲学思想无一不体现出典型的内向思维特征。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内向性特征 ,直接导源于中国传统哲学的“天人合一”思想 ,而最终根源还是中国传统的阴阳学说。内向思维对中国传统艺术理论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铸成了中国传统艺术理论鲜明的主体精神。  相似文献   

10.
论“象思维”的机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有关“象”与“象思维”的研究,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研究中的一项重要突破。然而,“象思维”的界说目前还不够完善。应该指出,“象思维”的思维器官即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谓的“心”。“心” 通过直观体验将“象”分为不同层次结构,通过取象比类揭示“象”与“象的关系,从而使“象思维”成为对“象”的关系网络的整体把握。这样才能同概念思维作更深入的比较,充分发挥它在现实生活中的应有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中国社会进入新时期以来,文学创作发生巨大变化,即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开始退场,先锋文学开始亮相。这一巨大变化,实质是中国文学进步的标志,是中国文化进步的标志。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新时期以来广大作家对中国进步文化政策的自觉实践;是中国知识分子对进步的现代、后现代西方哲学文化理论的自觉接受与传递;是中国作家的创作思维由“超验之思”向“体验之思”的权变。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是中国落后的传统农业文化思维———依附性文化思维与西方近代那种主张理性至上、具有“超验”特征的文化思维对接的结果;先锋文学是中国知识分子对落后的农业文化思维———依附性文化思维与西方近代社会理性至上思维———超验思维的扬弃,并与西方现代、后现代哲学文化那种主张人性至上、具有“体验”特征的文化思维对接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借“科学”的名义和“伪科学”的棍子,以周易学、中医学等为切入点,打击中国传统文化的事件屡屡发生,令人痛心。“科学”本是人类追求真理的一种思维方式,中国先哲们也在追求真理。与西方“科学”分科而学的思维方式不同的是,中国古代对客观世界的研究特点为“整体而学”、“综合而学”,《周易》、《论语》、《道德经》、《黄帝内经》都可以做代表。西方的“分科而学”也好,中国的“整体”之学也好,都是追求真理的方式和手段,而不是真理本身。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禾子  相似文献   

13.
隐喻是人类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反映民族思维的镜子。汉语方位词“东”从具体的空间域映射到抽象的社会域、心理域以及时间域,形成了丰富的概念隐喻类型。“东”的概念隐喻体系背后是人、物理世界、文化世界互动的结果。独特的地理环境以及阴阳八卦传统文化与方位“东”的互动造就了中国人独特的空间认知方式。“东”的概念隐喻不仅反映了概念“东”在人们的方位空间认知中的优先性,也折射出中国人时间空间化、主客一体化的认知机制。  相似文献   

14.
上世纪70年代以来,浦安迪等一批西方汉学家,打破了此前数十年中外学者共同的“以西律中”思维模式和“中国长篇小说缺乏结构”的“定论”,从中国的《易》学文化、古文章法、小说评点等古典文论中汲取理论资源,揭示中国小说“结构”的独特方式及其文化意蕴,为中国长篇小说的“结构”正名.这一学术“新潮”证明了中国文论家探讨多年的命题:“古代文论的当代价值”;也启示我们,重建中国文论话语系统,不能限于从理论到理论、用现代话语阐释古代文论的转换方式,更需要发现中国古代文论独特的文化蕴涵、共通的“文心”,并与文学史和文学批评更紧密地相结合.  相似文献   

15.
在海外中国学研究中,高度相关的两个问题经常进入学者们的视域,成为学术界激烈争论的焦点:第一,传统的中国文化能否催生出中国特色的现代性?第二,近代中国是否完全实现了由帝国向民族国家的转换?围绕这两个问题,分别形成了“冲击一回应说”与“中国中心说”的对立以及“天下观”与“民族国家观”的对立。实际上,这些对立是“西方中心观”与“中国中心观”两种流行解释框架的表现。从知识社会学的视角来看,这种对立是近代中国社会“悖论”性质在思维方式上的折射与反映;近代中国社会的“悖论”性质决定了我们要超越非此即彼、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而采取亦此亦彼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6.
试析中西文化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文化的差异表现在价值观与道德标准、思维方式、和社会风俗等各方面。西方文化是不断地进行自我否定的,是不断地跃进、不断地相互否定的,而中国文化则常以“不变应万变”。本文从道德观、价值观、法制观及分析方式等方面比较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优劣之处,从而使中国文化能取长补短,成为领导世界文化的主流文化!  相似文献   

17.
不论是在易学史、中国哲学史,还是在在中国文化史上,“太极”和“太极图”的地位都是显赫的。我曾经认为,“太极”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有如赫拉克利特《著作残篇》中的“逻各斯”在西方哲学史上的地位;“太极图”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就象“十字架”在西方文化史上的地位一个样。在世界近代文化史上,中国的“太极”,尤其是中国的“太极图”受到了西方科学家们的特别重视。丹麦的物理学家玻尔将中国的“太极图”作为他的“对应原理”的最理想的表现方式。近来,一些学者将“太极图”视为宇宙模型、思维方式、进化过程、科学灯塔、突变模型、光学原理……等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典美学很早就用“品味”、“体味”、“咀味”、“寻味”、“玩味”等概念来表示艺术接受活动,并由此形成“品味”的鉴赏理论和接受理论,这是中国古典美学中能够充分显示民族文化特色的一个理论成果。文章以西方现代接受美学和审美心理学的某些理论成果为参照,从现代理论的高度对“品味”的接受方式进行审视,并通过对其心理过程、思维特征和审美功能的描述和分析,具体阐明了它是一种与中国古典艺术的本体结构相对应、有着深层的接受指向,且深入揭示艺术接受活动中种种复杂的心理奥秘和心理功能,并充分反映我们氏族的思维性格和文化精神的艺术接受方式。  相似文献   

19.
文化是在人类活动的过程中历史地生成的生存方式与思维方式。中华民族史前先民“美”“善”观念,就蕴涵在“史前”原始文化之中。而中华民族史前文化独特的存在方式、体现形式就是图腾崇拜以及巫术礼仪与原始歌舞,这也就是中华民族史前先民的一种特定的生存方式与思维方式。因此,中华民族史前先民的“美”“善”观念正是从图腾崇拜以及巫术礼仪与原始歌舞中萌发出来的。  相似文献   

20.
“天人合一”的思维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哲学中“天”有复杂的多重含义,“天人合一”因而也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它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和最高的人生境界,也是一种深刻的生命体验。传统西方哲学经长期的逻辑演变形成了“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理论思维的发达使传统西方哲学具有明显的知识论色彩。但是,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与现代的环境问题并无直接的逻辑关联.当代环境问题是社会飞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不同的哲学思维无论是对当代环境问题的出现还是解决,其影响程度都极其有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