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社会的发展,老龄人口增加导致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与此同时家庭养老功能弱化,使老年人的赡养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提高老年人的幸福感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应密切关注的问题,和谐社会的基调也反映出不能仅仅单纯地“养老”,将其全部归为社会保障的范畴。从构建和谐社会尊老、敬老、爱老的基点出发,探讨如何使养老更多地回归为“赡养”,扩大家庭赡养的外延,运用社区赡养制度的理论构建一种集国家、社会、家庭为一体的新型赡养理念,以此实现老年人回归家庭这种最终极的人文关怀,与构建和谐社会相协调。  相似文献   

2.
1996年颁布施行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养老主要依靠家庭条款,无法应对我国正在步入老龄社会所日益增长的老年人照料需求.应该在该法中增加“老年人社会照料与服务”一章,与“第二章家庭赡养与扶养”、“第三章社会保障”共同构筑完整的养老服务体系.其中,应明确老年人社会照料与服务的定位、各种为老年人提供社会照料服务主体的法律定位和权责划分,建立完备的准入、变更、退出机制,规范服务、严格监管,加强行业自律,规定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3.
随着人口高龄化的不断推进,朝鲜族的养老观念和养老现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自我养老的现代观念替代了家庭养老的传统观念,居家养老成为朝鲜族老年人首选的养老模式。目前,在养老方面还存在供养人的孝道意识淡薄、供养人之间互相推卸责任、空巢老年人人数逐年增加等问题。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可以通过加强家庭成员和老年人的宣传教育、强化社区与养老机构的建设、提高老龄文化的社会地位等措施,达到提高老年人养老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梅郁 《社区》2002,(20):7-8
从“家庭养老”到“社会养老”中国已超过了联合国确定的老龄型人口国家的界限。据统计,我国现有老年人1.32亿,今后50年,老年人口还将以平均3.2%的速度递增。从2020年到2050年将是中国老龄型人口的高峰,老年人口比重将达27.4%。按中国人的传统观念,赡养老人是子女的义务,是家庭  相似文献   

5.
翟楠楠 《社区》2005,(20):9-9
“居家养老”既不同于机构养老,也有别于传统的家庭自然养老,是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老年人生活护理、家政服务和精神慰藉为主要内容,以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为主要形式,并引入养老机构专业化服务方式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与把老人送进养老院的“机构养老”相比,“居家养老”比较符合中国老人“故土重迁”的心态,也更符合我国人口众多的国情。以石家庄市为例,现有60岁以上老年人100多万人,占总人口的12~13%,早已迈入了老龄社会,而全市登记在册的老年公寓只有28家,真正维持下去的更只有七八家,现有社会养老机构照料老人的能力远不能满…  相似文献   

6.
夏益俊 《社区》2008,(28):38-40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化,社区已成为老年人的聚居地,成为老年人的主要活动场所和生活空间。尤其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人高龄化,老年家庭“空巢”化,家庭养老功能逐步弱化,“四二一”家庭不断增加,老年人对社会养老服务的需求逐渐增加,对社会的依附胜也越来越强。  相似文献   

7.
而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2000年我国已步入老年型社会,60岁以上老年人口以年均3.2%的速度增长,已占世界老龄人口的1/5。据联合国调查预测,到2020年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数将达1.67亿,占世界老龄人口的24%,到21世纪中叶,每4个人中就有一个是老年人。本文由调查结果分析我国现阶段家庭养老的现状,并根据与美国、欧洲等相关西方发达国家的比较,研究我国现今的养老责任归属及相关政策措施,针对目前我国现阶段家庭养老所存在的困境,指出相关制度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结合具体国情,提出合理有效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我国城市家庭养老与社区养老服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养老是解决中国老龄问题的基础和核心问题。在我国城市,家庭养老仍然是目前主要的养老形式。但在今天,家庭养老面临挑战,家庭养老功能减弱,急需发挥社会养老的功能,其中,社区养老服务是社会养老的重要载体。加强社区在老年人的经济支持、生活照顾和精神慰藉方面的养老功能,既可保持家庭养老的传统和优点,又能弥补家庭养老不足。  相似文献   

9.
目前,肇庆市已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老龄人口绝对数量大;人口结构未富先老;城乡和地域差异明显;老龄人口中女性比例明显高于男性;贫困病残空巢老年人比例高。人口老龄化阻碍了经济发展;加重了社会经济负担;使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受到新挑战。肇庆市必须制定养老服务发展规划,发挥政策扶持和财政导向作用,积极发展老龄产业和老龄事业;健全城乡养老保障体系;关心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和思想状态,保障老年人权益。  相似文献   

10.
中国老年人在家庭、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年人的家庭关系趋向平等化,老年人在家中仍受尊重,家庭仍是他们目前主要的养老场所。“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和“老有所为”,这是中国老年人的要求和意愿,它们互相制约,是衡量中国老年人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志。搞好“老有所为”,不但能切实保障老年人继续发挥作用,也有助于解决中国庞大的老年人口群的负担问题。国家、社会、集体和家庭相结合是赡养中国老人的有效方式。继续发扬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发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并适合现代化的要求,才能逐步解决好中国老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江苏省机构养老床位总量不足和供需结构失衡问题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过社会调查和综合比较发现,江苏省在社会化养老服务方面存在机构养老床位总量不足和严重的供需结构失衡问题。政府养老服务投入不足和投入方式不合理;养老服务产业对民间资本缺乏吸引力以及现有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偏低;老年人消费能力低和受传统家庭养老观念影响成为制约江苏老龄服务产业健康发展的三大因素。建议消除认识误区、排除制度性障碍、纠正服务定位偏差,加快老龄服务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依循田野调查、实作参与和他国经验,指出我国“未富先老”的老龄社区须具备“关系营造”与“活化市场”双重面向;场域再造以释放社区蕴藏的巨大“老年人口红利”、将就地养老照护问题操作化,引导老年人成为社区发展主体,积极回应老龄社会本土化机制。在非正式安排与正式制度中,实现高龄老人就地照护、低龄老人适度就业,达成制度化与社会性并行、共享共治的老龄社区永续与自组织。  相似文献   

13.
老龄化社会与妇女问题——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龄化社会涉及到一系列与妇女相关的社会问题,在老年妇女的发展方面,社会应提供给妇女充分的参与机会,并应把老年妇女的发展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在养老观念上,未来的老年妇女将以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生活环境和提升自我价值为主要需求;在养老的形式上,家庭养老仍然是最主要的养老方式,但是社会的辅助力量将成为家庭养老的必要补充;妇女对生命周期的规划将有助于妇女人口素质的提高,也直接影响着人口老龄的变化趋势;统计结果显示,我国老年妇女自身养老的经济能力总体在增强,但农村老年妇女仍然更强地依靠家庭的养老支持网络。今后,希望政府能够在社会保障制度的设计上更加关注老龄妇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人口老龄化导致的劳动力成本上涨和经济潜在增速下降,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和人口再生产规律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采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和青岛市相关统计数据,研究青岛市人口老龄化特征,对青岛市2025年和2030年的人口老龄化指标进行预测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青岛市存在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外来老龄人口增多,老龄人口慢性病增多等问题。青岛市应对人口老龄化面临的主要挑战为:地区和城乡差异显著,养老成本不断提高,结构性看病难,养老机制不健全,家庭养老低质低效,老年精神文化建设需求和现有基础设施建设不匹配等。建议青岛市打造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示范城市,从健全养老服务和老年人医疗健康保障体系入手提高老年人社会参与感,大力培育银发经济,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  相似文献   

15.
当前,农村老年人自我养老已经成为普遍事实。基于四代家庭结构,构建“整合性溢出”的分析框架,试图分析农村初代老年人自养秩序的形成机制。农村家庭面临的发展压力,是初代老年人与新三代家庭分隔的外在驱力。“新三代家庭”内部进行了资源、伦理和情感的三重整合,强化了其内在整合动力和代际间的下行支持力度;而初代老年人因有基础性收入保障和村庄熟人社会基础,降低了对子代家庭的代际反馈要求。在新三代家庭整合、初代溢出的双重作用下,农村养老反哺模式难以维系,初代老年人从农村家庭中“整合性溢出”,自养秩序得以生成。  相似文献   

16.
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是惠及广州市全体市民,尤其是老年人的重要课题,不仅涉及减轻老年人家庭养老负担的微观层面,也涉及扩大消费、促进就业、调整产业结构等中观层面,更涉及广州市社会发展、和谐稳定、强化国际竞争力等宏观层面,因此解决好老龄服务事业中的诸多问题,是广州在新时期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针对目前广州市在养老服务体系构建上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了加强制度建设、明确主体责任、实现资源整合、强化队伍建设、提高政府购买服务范围、提升养老服务包容性和人性化的六点建议,为完善广州市的养老服务体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7.
利用实地调查所得数据,描述了我国城市和农村老年人居家养老保障需求的基本情况,并基于Probit模型,对我国城乡老年人居家养老保障需求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个人健康特征、家庭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对老年人的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均有影响,并且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城乡差异状况对其需求的作用显著.基于研究结论做出了可能性解释,提出了完善居家养老保障体系,向老年人提供“靶向”式心理慰藉服务,在城乡中公平分配养老资源等相关思考.  相似文献   

18.
文章利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 2011—2012 年的基线调查数据,运用多层回归模型,通过分析社会照料对农村老年人家庭照料获得的影响,探讨家庭照料与社会照料的关系。 回归估计结果显示,个人层次上的年龄、居住状况、失能情况和社区层次上的老龄补贴、经济状况对农村老年人获得家庭照料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代表社会照料的变量在统计上均不显著。 回归估计结果说明,社会照料并不能对缺位的家庭照料起到补充作用,更不会起到替代作用,两者呈现一种非此即彼的“无关系”。 文章的政策启示是,打破家庭照料与社会照料的壁垒,构建一个“流动”的老年照料体系。  相似文献   

19.
惠老新讯     
《社区》2014,(27):28-28
全国老龄办启动调查“摸底”12城市居家养老情况 8月5日,全国老龄办在北京举行第二期全国居家养老状况调查启动仪式。此次调查范围覆盖天津、重庆、太原、福州等12个城市的1.2万名老年人、600家养老企业和养老机构,旨在对这些城市的居家养老情况进行“摸底”。  相似文献   

20.
魏雪梅 《社区》2012,(27):21-21
我国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7亿,已进入老龄化社会。随着年龄增长,身体功能退化,老年人面临包括生活照料、情感交流在内的全方位的护理、照顾,原先的“亲人照顾”这一简单模式,便不能适应当前社会需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意义便凸显出来。日前,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审议《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草案对家庭养老重新定位,将现行法“老年人养老主要依靠家崩’修改为“老年人养老以居家为基础”(即社区养老)。今后我国城市的传统养老方式——“家庭养老”,将会有所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