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他毕生以建立民主共和制度为理想,主张主权在民,并试图通过以直接民权、权能分治的五权宪法、地方自治及以党建国的操作程序来建立国民当家做主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孙中山的民主共和思想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意义上的政治文明模式之先河,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具有宝贵的启示意义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共和与民主同样历史悠久,它们既相互联系也相互区别,在长期的社会政治发展过程中,民主脱颖而出,共和退隐幕后,共和中的一些内容被民主所吸收和容纳,民主吞噬了共和。但是,共和的价值和理念在民主制度的设计中始终存在,挥之不去,构成现代政治制度中民主和共和的奇妙结合。  相似文献   

3.
清末为了寻求救国方案,先进的知识分子逐步分化为两大派别——立宪派和革命派。两派改造社会与政治的理念有很大差异,并展开了激烈的论战,双方理论虽各具特色,但又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所要达到的目标都是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宪政,可谓是“殊途同归”。双方的争论是辛亥革命必不可少的思想跳板,对于我们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共和民主制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政体,是中国近代杰出政治家的共识与选择。共和强调政府的公共性、公平性与中立性,主张在民主基础上公权制衡。共和的核心理念是“天下为公”。市场经济主体是多元的,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过程应是政府自觉地培育多元主体的过程,多元之间不是敌对关系,解决的方式是由多元均衡达到社会和谐。公共权力体系应向代表性的阶层、群体或集团全方位敞开,从而达到多元共赢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1911年的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件,对于"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这一影响更是被写入教科书,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观点。但细细分析推敲可以发现,这种表述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6.
就一个大型国家的立宪设计而言,一种什么样的立宪设计理论有助于化解设计难题、整合立宪设计中众多的价值目标?该文的研究表明,基于复合共和政治理论建立的制度安排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国家统一与区域自治、宪政制衡与民主参与、权力制约与有效治理的多重立体平衡,因而复合共和作为立宪设计理论将有助于化解设计难题、整合立宪设计中众多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7.
民主、共和与宪政是政治哲学和法哲学的基础词汇,然而,就学术界对这三个词汇的使用来看,仍然普遍存在语义含混现象。没有民主的共和是古典的共和,贵族色彩比较浓厚,共和必须经过民主意义上的重塑才能获得其现代意义上的合法性。宪政也必须是以民主为支撑的,如果没有民主的压力,那么统治者往往不甘心其权力受到限制和制约,在此意义上,宪政乃是民主的产物,民主构成了宪政的基石。从发展趋势来看,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政治架构必然是共和、民主、宪政三位一体的混合政体  相似文献   

8.
辛亥革命是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开端,是以民主为政治目标,以共和为政治制度,以宪政为治理模式的政治革命。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民主立国、共和建国、宪政治国,使中国政治从传统走向现代:政治统治合法化,政治结构合理化,政治行为多元化。辛亥革命的是非功过,至今招谤涉讼,但遗产丰富,启迪深刻:民主、共和、宪政是政治现代化的历史趋势,是漫长的历史过程,是复杂社会系统,需要立足现实实践,循序渐进,不断发展创新。  相似文献   

9.
民主是人类社会的核心价值和基本目标,但如何使之良性运转起来一直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现在,共和主义的复兴和公民身份议题的回归为化解这一难题提供了有益思路。在共和主义看来,公民身份意味着政治自由、宪政共和国、积极参与、公民美德和公民教育,共和主义关于公民身份的这种融会贯通、深思熟虑的理解,对于克服过分强调消极自由和个人权利的自由主义弱势民主无疑具有重大的价值,对于改善国人对公民身份的认识,培养新时代合格公民,促进民主强健运转起来,同样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192 0年 ,毛泽东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在湖南实行地方自治的理论。其中 ,民主思想是这一理论的核心部分。此时 ,他的民主观有了新的发展 ,主要表现在他对“人民”概念的理解以及民权政治的理论与实践上 ,这对中国的新民主义革命理论产生了积极影响。由于他的民主思想依赖于自治政体的实现 ,因此 ,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1.
辛亥革命之所以能够推翻清王朝并且能够激发后来的人们前赴后继地去完成中国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的历史任务,得益于二个重要因素:坚定不移的目标与顽强的团结协作精神。辛亥革命时期的黄兴和李烈均就是其中的光辉典范。这对于我们如何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协力,朝着我们丝毫也不能动摇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奋勇前进,具有巨大的历史借鉴作用和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体西用”是近代第一个寻求社会发展最积极完整的理论论纲,其鲜明特色在于提出以西学为用的新主张,成为当时进步认识之共识;“民主共和”则以振兴中华相号召,以实现共和体制为理想,是为民主革命的时代标识。这继起的两大社会发展理论,从理论及实践上将中国近代化运动予以启动并引向深入,其中学习西方以御外侮、振兴中华以立世界民族之林的号召与努力,则成为整整一个时代的主题。从“中体西用”到“民主共和”,是中国近代化发展的轨迹,也是历史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晚期复兴的协商性民主理论(Deliberative Democracy),重新强调了古典共和主义中公民的政治义务伦理,同时巧妙地避开了大众直接选举的乌托邦色彩,把自己建立在近代以来的宪政法治体制中,实现了民主理论新的超越,也为转型时期中国社会的政治合法性重建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人们对它们的谈论已经持续了几千年,然而,对各个概念和它们相互关系的理解依然是歧义丛生。那么,怎样准确地把握它们的涵义及其相互关系,以及怎样通过这些理论的借鉴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呢?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和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研究我国宪法的共和思想不仅对发展我国的宪法科学理论,而且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共和的词义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是指历史年号,而在西方国家历史上主要是指国家政体.共和政体相对君主政体、贵族政体、民主政体是最稳定、最好、最值得实行的政体.共和中有民主,但共和中的民主是受节制的民主.目前我国基本上实现了不同阶级、不同政党、不同民族、不同经济制度和不同社会制度的共和.不同阶级的共和表现在代议制民主的人民代表大会制的政权组织形式上;不同政党的共和表现在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中;不同民族的共和表现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方面;不同所有制的共和表现在我国“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方面;不同社会制度的共和表现在“一国两制”方面.  相似文献   

16.
联省自治运动是中国现代史上唯一一次把联邦制理论付诸实践的政治运动。运动的目标是希望以美国等典型联邦制国家为参照物,把中国政治体制从中央集权制转换为联邦共和制,以实现完成国家统一和建设民主政治的双重使命。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联省自治运动始终面临其无法克服的政治困境,最后以失败而结束。但是,联省自治运动的推行又是清末以来地方自治建设的最高峰,它对于破除军阀专权、弘扬法治和实现公民政治参与做出了有益尝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当时中国的民主发展。  相似文献   

17.
《联邦党人文集》作为自由共和主义的传承之作,对古典共和主义理念做了几个方面的颠覆,即由直接民主、“忘我”的美德观置换为间接民主、“勿忘我”的美德观。在法律系统上也完成了由大陆法系向普通法系的转换。并由此在共和主义理念中增加了宪政品质。  相似文献   

18.
自由主义民主的产生是人类历史的伟大进步,它解决了现代大型复杂国家如何进行组织的问题。然而从其产生的那天起,由于自身具有代表和选民分离的特点,使其具有的缺陷在资本主义晚期表现得更加突出。哈贝马斯试图通过复兴共和主义民主来纠偏自由主义民主的缺陷,从而构建起自己的协商民主理论,恢复协商在民主中的本来之意,其理论在维系良序社会的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辛亥革命在短时间内,经过新旧势力合流,结束清朝皇权政治.国内新旧杂糅的各种政治势力,受国际因素影响,以推翻帝制为目标而进行了权力博弈,在政治体制选择上,多数力量赞成嫁接西方“民主共和”体制,建立中国式的契约政治,从而试图构建一种别于君主专制的新型政治秩序.然而这种契约式政治确立过程中的复杂性与派系斗争性,基本决定了民国北京政府时期武主文从的政治表达,此为“共和”夭折埋下伏笔.  相似文献   

20.
阿伦特从共和主义视角出发,对人所生存的境遇做了深入的分析,她严格的区别了劳动、工作和行动之间的关系,剖析了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之间的不同,特别强调公共领域对实现人的政治价值的重要作用.认为当人们放弃政治参与和行动时,人们就会被极权主义所操纵和利用,并随之成为极权主义的牺牲品.因此,人们必需重新担当起公民在公共领域的政治职责,只有这样,才可以避免暴政和专制的重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