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作为道德践履肥沃的土壤,生活场景已经成为了道德教育必须的因素,我们不能够将道德教育和生活分离,高校的道德教育要求必须要回归到生活世界中,并且要通过一种具体道德教育的模式进行建构,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高校道德教育从应然转变到必然之中去,高校道德教育模式回归生活世界已经成为了一种生活化道德教育模式,这一种教育模式全新的特点主要体现在评价体系建构、过程建构、内容建构以及目标建构之中。高校的日常生活道德教育作用也是不容小视的,文中就探讨高校日常生活道德教育作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生活是一种道德实践—认知活动。本文从人的生活出发,指出生活是人的生命一种存在方式。在生活论的立场上,生活就是教育,道德教育是人生活的样式。生活德育是德育的发展趋势,道德教育只有从人的生活实际出发,在人的生活实践中培养人的德性,才能使德育重新回归原本的状态和失去的目标。一句话,生活是一种基本的道德实践—认知活动。  相似文献   

3.
约翰·杜威是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哲学家。其在美国现代西方教育历史上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建立了以实用主义哲学为基础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体系。而柯尔伯格在当代的道德心理学方面和道德教育领域独当一面,创立了当代西方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这些成果不仅对美国学校开展德育工作产生了影响,同样也对世界各国的德育实践提供了非常有意义的借鉴。虽然二位教育家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但是比较这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道德教育思想,对于我们挖掘传统德育资源、合理借鉴西方先进德育理论、增强道德教育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回归生活世界:对提升德育实效性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社会学家把“生活世界”理论引入教育中,认为对德育的提升有重要的影响。本文提出当德育脱离生活世界以后导致德育效果低下的事实,要想提高德育效果必须使德育回归生活世界,提出了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方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丁霞 《职业》2016,(14)
生活之于德育不是工具,也不是手段,是交互融通的复杂过程。生活是德育的根基,德育是生活化的诠释。德育是生活,而生活不全是德育。在生活化德育形成过程中必须充分重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的相互交错的动态生成关系。本文就生活化德育的动态生成性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社会学的语言学转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语言问题应当是社会学研究的基本内容。但因为传统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限制,社会学一直未能把语言问题研究纳入自己的视野。直到本世纪60年代,西方社会学主流才普遍重视语言问题研究,实现了社会学的语言学转向。社会基本矛盾由人与自然关系转为人际关系的后工业社会是社会学语言学转向的现实基础。处理人际关系、寻求社会和谐成为社会中心任务,不仅突出了语言交往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而且也促进了社会学研究在思维方式上的转变,并实现了社会学研究从本体论向生存论、认识论向理解论、绝对论向相对论,以及科学世界、生产世界向生活世界的理论变革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正以光的速度穿过世界的大街小巷,网络发展的快节奏使我们的生活、工作、娱乐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此同时网络也带来了各种负面的影响,尤其是大学生的网络道德问题,网络道德教育已经是全世界共同关注的问题,在复杂的网络世界里,它不仅给现在的大学生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同时也带来了很多不良的影响,本文分析网络道德教育的必要性、现状,明确网络道德基本原则,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途径、方法及策略。  相似文献   

8.
针对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现忽视德育、轻视伦理道德教育的倾向。本文提出要有针对性地将弘扬传统德育思想与中学生思想道德教相结合从基础文明、人格尊严、爱国主义、社会责任感等几方面开展道德教育,引导学生走向德才统一。  相似文献   

9.
小学生道德教育实效性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道德远离生活、脱离学生的实际.本研究从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了解小学生日常道德生活现状,进而为德育新课程的实施和学校道德教育走向生活提供必要的理论和事实依据.  相似文献   

10.
先秦儒学是中华文化的精粹,其先进的德育思想"学为圣贤、仁者爱人、义、礼、德治、信"成为中国人的精神食粮,也是中国人的精神信仰。先儒们在德育领域的智慧之思与理论创造,对于建构当代大学生作为人的意义世界和精神世界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这些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对于塑造大学生个体品德,提升人、发展人有重要意义。当代大学德育在先秦儒学德育的基础上要继承德育的方法,创新德育的培养途径,发挥德育育人在整个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思想道德领域的现状,提出加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路径,制定适合学生的具体德育举措,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有效合理的开展,进一步提高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12.
张伏力 《职业时空》2008,4(1):17-17
所谓德育,从狭义上理解,就是道德教育。这种教育是教育者有意识、有目的地向受教育者传播社会思想、道德文化,以促进受教育者的个体德性社会化。因此,道德教育不仅要研究道德原则和规范的主要内容及其体系结构,而且还要进一步研究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如何内化为个体德性的问题,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德育的实效性。当然,影响德育实效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13.
亚历山大·赫兹伯格在《哲学家的心理》一书中搜集了有关30位世界著名哲学家的私人生活资料,研究发现,他们大多数在个人生活上都不顺畅,经济困顿、婚姻不幸、事业不顺。其中15人根本没有结婚,6人结婚的时间很短,4人结婚后很不幸福,2人和配偶离异。婚姻生活如此,经济生活、政治生活亦很糟糕。如果说哲学家沉醉于个人世界中,热哀于深思玄想而忽略了尘世具体的生活,哲学家们在拒绝尘世的同时尘世也拒绝了他们,那么社会学家的生活和命运又将如何?  相似文献   

14.
谢安国 《职业时空》2009,5(6):136-137
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在高校德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德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只有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教育主渠道作用,充分注意道德教育的特点,把握道德教育的规律,引导学生在知行统一上下功夫,充分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才能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15.
杨子祥 《职业时空》2010,(2):131-132
德育改革是当前学校教育改革中的重中之重,道德教育应渗透于学校的一切活动和学生的整个生活中。体育是一门以实践为主的课程,德育与体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体育教学是进行德育教育的有效手段和重要途径,通过体育教学进行德育教育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刘珊红 《职业》2014,(26):173-173
在培养学生人格的过程中,美育以它突出的形象、感情与审美的人文精神在诸育中熠熠发光。人经过德育、智育、体育各方面的培养后,再加上美育,就获得了灵气,人的生活就会从物质世界的实际需要中跳脱出来,上升到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7.
理想的道德教育是建立在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与科学世界的道德教育相统一的基础上的,然而现实的道德教育却使得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相隔离.要发挥道德教育的潜能就必须实现科学世界的道德言说与生活世界的道德实践相结合,使道德个体成就一种可能的幸福生活.  相似文献   

18.
教育回归生活是中职德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即将走上社会的中职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中职学校德育课程要顺应改革要求,将课堂作为联结学校和社会生活的平台,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感受生活、学会生活,从而认识社会、融入社会。为更好地将生活元素融入德育教学中,需从课前、课堂、课后三方面采取措施。  相似文献   

19.
美国的通识教育与闲暇德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识教育与闲暇教育都秉承了古希腊的自由教育传统,二者在教育理念上是相通的.即都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道德教育也一直将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视为自己的最终目的.因此.从人的发展这一角度出发.通识教育、闲暇教育与道德教育是相契合的.为了使我们的道德教育更富实效性.通识性质的闲暇德育不失为一种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20.
幼儿时期是道德教育的早期,幼儿园德育对幼儿品德形成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当下幼儿园德育陷入外在化目标、成人化内容、说教式方法和单一化评价方式的困境,与生活隔离。幼儿园德育要走向生活,需要以关怀取向目标重寻德育的方向,以儿童化内容走进幼儿的生活,以生活化方法解放德育时空之束缚,以多元化评价方式重构良好德育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