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所谓举证责任分配,是在案件处于真伪不明的状态下,法官进行裁判的依据和规则。而在我国民事诉讼制度中,民事举证责任分配制度的法律规定仍然不够完善,往往规定的比较笼统,可操作性不强。笔者认为,对举证责任分配的理论学说,应该结合我国的相关立法规定和司法实践,建立"一强多元"的理论学说模式,以此为我国学说理论之指导,对我国民事举证责任分配制度及其相关配套制度在立法和司法层面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2.
《老年人》2002,(6)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规定,在诉讼中,“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这是我国民事诉讼制度关于举证责任分配的基本原则。但是,这一规定在司法实践中不易操作,有时不仅不利于当事人权利的保护,而且容易给审判的权威性和公正性造成消极影响。1992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根据实体法的规定,对6种侵权诉讼作出了举证责任倒置的特殊规定,即在这些侵权诉讼中,对原告提出的侵权事实,被告否认的,由被告负责举证。2001年12月21日公布、今年4月1日起施行的《最…  相似文献   

3.
合理地分配举证责任,不仅关系到法律的实体公正能否实现,而且关系到一个公正、有效的行政诉讼程序能否构建。目前,我国司法学理界和卖务界过分强调被告的举证责任。造成了对原告举证责任研究的缺乏,束缚了司法实践的开展和行政诉讼的发展。本文分析了我国行政诉讼举证责任分配存在的问题.并对国外行政诉讼举证责任进行了考察,提出了责任分配的完善机制。  相似文献   

4.
陈晓丽 《现代妇女》2013,(11):64-64,73
债法中债与责任的关系问题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对象,关于债与民事责任的关系问题是现今中国民法诸多问题中很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之一。明确债与责任的关系,对于推进我国民事立法科学化和正确司法均有现实意义。本文试图通过对债与责任关系的研究,为债和责任的分离提供理论依据,并进而为债的相对性的突破作出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5.
田媛媛 《现代妇女》2014,(7):140-140
刑事诉讼中有关证明责任主体问题分配的讨论一直未停止,而作为刑事诉讼一方当事人的被告人是否应当承担证明责任,则是证明责任在这一问题上争论的焦点。本文主要就被告人的诉讼性质以及诉讼地位等各个方面来全方位研究被告人在刑事诉讼中是否承担证明责任和承担怎样的证明责任。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经济的主体也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因此,劳动争议案件的数量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举证责任分配问题成为关键问题。我国现有法律法规中针对劳动纠纷案件中的举证责任分配规定存在很多不足,不能满足司法实践的需要。因此,本文通过对劳动争议案件举证责任的特点、规则以及不足之处等的分析,为我国劳动争议案件举证责任的分配提出一些意见。  相似文献   

7.
诉讼是参诉双方当事人通过法庭处理案件和解决纠纷的过程,通常民事诉讼是一项既复杂又激烈的对抗性活动.双方当事人在对抗过程中为了印证自己主张,会展开激烈的抗争.而证据在双方的对抗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证据的提供最终要通过举证责任的分配落实到参诉当事人身上,所以也可以说举证责任的承担是诉讼成败的关键.随着我国环境问题的突出本文对环境侵权中举证责任分配问题做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赔偿法的不断完善,精神损害赔偿已经成为刑事司法赔偿领域中的一种常态。但是法律规定过于原则化,难于操作,导致现实中赔偿案件的处理方式过于随意,难以把控。本文主要分析和解剖刑事司法赔偿中精神损害赔偿责任构成要件,从而正确认识和理解刑事司法赔偿中精神损害赔偿责任。  相似文献   

9.
张芳 《现代妇女》2014,(8):130-131
在我国,司法实践中时常会援引交易习惯。而司法实践对于交易习惯的证明与认定,除了是一个事实认定的过程外,还体现了法官对交易习惯的价值判断,这也就充分肯定了交易习惯的法源地位。理清交易习惯的举证责任、证明方式以及认定标准,对交易习惯在法律中准确地加以确立和在实践中正确地适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担保法》及有关解释等对保证人、保证合同、方式和责任等都做了较为详尽的规定。但是对于保证人死亡后是否继续承担保证责任问题没有做具体规定。保证人生前订立的保证合同在其死亡后是否继续有效?保证责任还是否继续承担?应该怎么承担?在目前的司法实践中一直被这些问题所困扰。本文就从这些问题入手,对保证人死亡后还是否继续承担保证责任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一桩触高压电死亡赔偿案在适用法律上、责任分担的标准上,都存在不同的观点。在《侵权责任法》颁布以前,产权归属一直被各地法院认定为责任承担主体的依据,《侵权责任法》实施以后对这一规定进行了修改,但司法实践中依旧有以固定的思维对此类案件进行审理的现象。本文根据这种现象,对触电死亡赔偿案件的法律适用上,尤其是责任主体的认定,无过错责任和过错责任是否适用过失相抵等方面进行阐述,供司法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举证责任的分配应当符合公平原则。法制社会重视对处于弱势地位的受害者的保护,也体现在民事诉讼举证责任的分配上。我国现行的法律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饲养动物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由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就受害人有过错或者第三人有过错承担举证责任。  相似文献   

13.
民事责任是民事违法行为人依法所必须承担的法律后果。承担民事责任的原则,被称之为归责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是我国侵权民事归责原则的一种,它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的需要,加大了对受害人的法律保护,由于对无过错责任原则理解的偏差和传统观念的作祟,使得它每进展一步,都要伴随激烈的争议。本文对无过错责任原则的概念及法律特征等浅作分析。  相似文献   

14.
司法成本的重要性并不亚于司法机构、诉讼程序和法律职业建设,它既体现着正义分配的一般性原则,也展示着国家、当事人和市场间的合作与博弈。对于司法体系运转而言,其犹如齿轮系统,国家、当事人和市场与社会之间要高度连续啮合,方能使民事司法持续运行获得动力。所谓民事司法成本,指具体民事诉讼中以货币来衡量的总耗费,具体涵盖以下几个部分:司法预算意义上的法院运营成本、当事人支付意义上的公共成本和私人成本,  相似文献   

15.
我国《侵权责任法》第12条规定:“二人以上分别实施侵权行为造成同一损害,能够确定责任大小的,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难以确定责任大小的,平均承担赔偿责任。”对比该法第8条和第11条的规定,本条规定的是无意思联络数人单独侵权的一般情形,即各侵权人分别独立构成侵权,而不成立第8条和第11条所规定的侵权。  相似文献   

16.
《侵权责任法》规定了机动车所有人与使用人不是同一人时,发生交通事故后属于一方责任情形下的车主过错责任。规定"机动车所有人对损害的发生有过错的,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因之,在司法实践中出现了同案不同判的结果。本文通过对相关法律法规的法理梳理,提出了《侵权责任法》第四十九条中的"机动车所有人"应扩大解释为"机动车所有人或者管理人","相应的赔偿责任"应解释为"连带责任"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举证时限制度在2012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与之前的规定相比有重大变化。对于新《民事诉讼法》中举证时限在司法实践中的出现问题,本文分析了举证时限的公正与效率在诉讼中的博弈以及对此提出解决方法,平衡双方在诉讼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我国《公司法》虽然规定了公司社会责任条款,但是由于其条文规定过于简单、笼统,并且缺乏行之有效的具体配套制度的支撑,使公司社会责任条款形同虚设。因此,在《公司法》中明确公司社会责任的对象范围,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职工董事制度、职工监亨制度,确立公司债权人对公司的监督权及请求权,建立社会责任的多元诉讼主体制度,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我国公司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9.
魏莹 《现代妇女》2014,(10):136-137
诉讼时效制度的建立,鼓励了债权人积极地去主张权利。但在实践中,法院对于诉讼时效的证明责任分配、利益考量都有所不同,很容易造成对当事人权利义务关系处理的错误。本文从案例出发,通过对诉讼时效适用中的争议分析,能对诉讼时效制度有更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吴喜梅 《现代交际》2011,(10):24-27
为了正确处理刑民交叉案件,最高人民法院颁布了《关于在审理经济纠纷案件中涉及经济犯罪嫌疑若干问题的规定》,该规定对于正确区分民事和刑事两个不同的法律关系,依法保护当事人的民事权益,确保民商事审判的有序进行,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近几年来,审判实践中处理刑民交叉案件时仍存在一些尚不明确的程序与实体问题,将"先刑后民"视为刑民交叉案件司法原则的做法存在一些弊端。文章试图在考察并借鉴国外司法中对刑民交叉案件处理经验的基础上,从法律规定的细化与立法的创新两方面提出完善我国立法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