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有多钟提法,有三元说、四元说等。笔者认为将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分为网种,即:法律明确规定的义务;职务或业务上要求的义务;法律行为引起的义务;先行行为引起的义务,比较适合中国现阶段的特点。具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张贤为 《现代妇女》2014,(7):130-130
我国刑事立法上没有明确规定不作为犯罪和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本文从不作为犯罪义务来源的内涵、理论论证等方面简述不作为犯罪义务的来源。  相似文献   

3.
不作为犯罪的等置,是不纯正不作为犯与作为犯在当罚性或可罚性上是否等同的问题。关于等置性问题的学说主要有:直接故意说、事实等价说、保证人说、构成要件等价说、犯罪构成整体等价说,本文赞同犯罪构成整体等价说。但有学者对其产生了质疑,提出了组织行为和体制行为的概念,把犯罪划分为基于组织管辖的支配犯和基于体制管辖的义务犯两个类型。本文就此问题进行回应,认为等置性理论仍是认定不作为构成犯罪的理论根基。  相似文献   

4.
《行政诉讼法》和《国家赔偿法》的相继出台,促进了行政法学界和司法部门对行政机关的行为进行系统研究,其中行政事实行为是富有实践意义但研究最为薄弱的一环。对行政事实行为的概念和性质的探讨,各学者众说纷纭,一直没有定论。笔者在基层接触一些行政赔偿案件时,对行政事实行为的内涵、外延以及法律特征进行一定的分析和思考。  相似文献   

5.
出于对犯罪和不轨行为朴素而直观的痛恨,以及对现实不正义、行政与司法不作为的不满和无奈,善良的人们对未授权的公权力冒充者或称自愿者的鲁莽行为,表示了默许或公开的称赞。这种自愿警察或者行私刑者,一时被建构成替天行道的梁山好汉。  相似文献   

6.
阿拉伯语形态变化丰富,语序较灵活,语与语之间的关系主要靠格位来维持,但语序的排列仍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一、多项修饰语的位置 同格语(定语、强调语、同位语、并列语)是与先行语同格的成分,传统语法中把它们作为次要的句子成分,实际上它们是名词短语的构成部分,整个名词短语(包括同格语和与其相关的先行语)在句子中担任某个句子成分。同格语中,定语、强调语、同位语都是修饰先行语的,其先行语是中心语。修饰语的叠加在外延上对中心语增加限制,使中心语的意义更为严格与精确。我们以定语为例来研究这一现象,可以发现多项定语的顺序是由小到大排列在中心语之后的,这与阿拉伯人由内到外的思维模式相对应。先出现中心语,再出现修饰语,有利减轻短时记忆的负担,而修饰语又由外延较小向外延较大逐渐过渡,在心理上比较稳定,波动较小。一般地说,外延较小的修饰语与中心语的距离总是小于外延较大的修饰语与中心语的距离,从紧密层逐渐扩展到松散层,是一种合理的思维模式。例如: 旧木门 伟大的爱国主义义务 历史性大决战 布置好的漂亮的大橱窗 半透明的黑色内衣 宽大的白色大理石楼梯 “旧门”的外延总比“木门”的外延大,所以“旧”在“木”之后。“伟大的”外延可包含“爱国主义”,倒过来却不行。这两个例  相似文献   

7.
王景龙 《老年人》2007,(1):50-50
问:我的女儿几年前病逝后.女婿刘某再婚,对我的外孙女时有虐待行为。为此,我向法院申请。获得了对外孙女的监护权。外孙女和我共同生活后.刘某却以其监护权已被撤销为由.拒绝履行对外孙女的抚养义务。请问:监护权被撤销后,抚养义务还存在吗?  相似文献   

8.
言语行为理论是以言行事的理论,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言语行为理论的术语来源、定义及其发展,然后具体论述了如何让这个理论应用于大学英语的教学中,最后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和观点。  相似文献   

9.
董事竞业禁止义务是董事义务的一项重要内容,无论是英美法系还是大陆法系国家均在其立法中对该义务都有明确规定。我国公司法虽然也有相关制度的规定,但过于笼统和原则性,缺乏可操作性,有一些方面待于完善。本文针对公司董事竞业禁止义务的含义及其法律特征作了较为详细的界定,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法律原则和制度进行较全面的考察,对董事竞业禁止义务的应有内涵及外延进行研究,进而总结出我国现有董事竞业禁止义务制度的不足,并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在公司法律制度中完善我国董事竞业禁止制度的设想。  相似文献   

10.
郝越 《现代妇女》2014,(9):124-125
《行政诉讼法》未将抽象行政行为纳入行政诉讼受案范围被学界认为是为违法行政提供合法依据而受到诸多诟病,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抽象行政行为越来越与公民实际权益紧密联系,对抽象行政行为进行司法审查有利于促进法治进步和公民权利的保障。本文认为是否纳入受案范围须区分不同的抽象行政行为,并应与政治、经济、社会及思想观念相适应,应采取渐进式的方式,并将结合国外的情况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行为学(ethology)和生态学(ecology)是生物科学中两个正在蓬勃发展的分支学科,而行为生态学(behaviouralecology)则是两个学科的交叉领域。行为生态学主要是研究生态学中的行为机制和动物行为的生态学意义和进化意义,即研究动物的行为功能、存活值、适合度和进化过程。以行为生态学的视角来看利益集团可以更为微观地来探究利益集团的特征,利用行为生态学的博弈形式对利益集团的影响力加以控制。  相似文献   

12.
郝圆圆 《现代妇女》2013,(12):42-42
我国《行政诉讼法》将抽象行政行为排除在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之外,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均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之处,致使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充分有效的保障与救济。基于此,本文将具体论述一下将抽象行政行为排除在我国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之外的弊端以及将其纳入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必要性,期望能对今后我国行政诉讼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有所作用。  相似文献   

13.
近年,无良企业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日趋常态化,拖欠员工工资、生产有毒有害食品、建筑质量不达标、污染环境等等屡见不鲜,群众对这些行为深恶痛绝。其间,虽然有监管部门不作为或者作为不力的原因。但是企业的良心缺失才是主因,因此,必须加强法治,用法治手段强化企业良心,促使企业家们做良心企业,切实履行起社会责任,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我国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过窄,跟不上司法实践的发展,导致人民对行政行为不满而求助法院无门时只能采取非法律手段解决。扩宽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至除国家行为以外的其余全部行政行为势在必行,并期待这项改变能在下一次修改《行政诉讼法》时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5.
法律只是道德的底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和道德是法学理论研究中一组重要的关系。首先,法律意识与道德观念具有同一属性,相互联系;其次,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的调控范围有所重叠,相互包容。一般而言,法律所禁止和制裁的行为,也是道德所禁止和谴责的行为;法律所要求和鼓励的行为,也是道德所培养和倡导的行为。但从规范作用的范围来看,法律与道德对人们行为有着不同层次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生态环境是一项必须长期投资的公共物品,并且外部性涉及范围广泛、难以界定受益范围和收益程度,所以生态环境提供的主体是政府。由于生态环境的外溢性,各政府对于生态环境建设区进行生态补偿保证生态建设资金。本文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生态补偿中的政府行为通过政府面临的外部激励,总结政府行为的选择偏好,并且寻找在政府行为偏好中可能面临的风险,为构建与经济发展和谐共存的生态补偿机制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7.
卓馨莉 《职业时空》2008,4(8):30-30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为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这一概念是班杜拉最早提出的。班杜拉在他的动机理论中指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行为的结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说的强化,强化能激发和维持行为的动机以控制和调节人的行为。行为出现的概率是由于人认识了行为与强化之间的依赖关系后对下一步强化的期望,他的”期望“概念也不同于传统的”期望“概念。当人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会去进行那一活动。人们在获得了相应的知识、技能后,自我效能感就成为了行为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8.
李响 《职业时空》2008,4(5):26-27
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是指贯穿于民事诉讼始终的,能够体现根本性诉讼原理并对整个诉讼活动及各诉讼主体均具有广泛指导作用的规则。它反映了民事诉讼法的精神实质和立法指导思想,包括两方面:第一,它是一般规则或原理的基础和来源,是法的最为根本基础的真理和原理;第二,作为事物本体和结构的本质,是诉讼程序和判决及其机制运行过程中具有普遍约束的行为标准的规则。  相似文献   

19.
非言语行为是指人们用一些“无声的语言”,如体态语,手势语、面部表情等动作来表达说话人的思想感情。作为言语的补充形式,非言语行为能够辅助言语行为表达出各种情感及信息。正如Grant(1971)在《非语言行为分析》中所说:“课堂教学的效果82%是通过教师的表情、举止等非语言手段实现的,只有18%的信息是通过语言行为达到的。”因此,它对英语课堂教学的价值引起了现代教育者们的关注,本文则对非言语行为在英语课堂中应用的必要性、当前所面临的问题及改进方法做了尝试性的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中国画画家和欣赏者行为模式的考证和探讨,我们可以从中分析出中国画独具一格的"散点透视"的来源和对中国视觉流程的影响。巫鸿教授在其著作《重屏·中国绘画中的媒材与再现》中将中国画和中国画家、中国画欣赏者三者联系起来分析中国画,打破了图像、实物、情境之间的界限,本文从巫鸿教授思维模式中受到启发,将"人""画""行为"三者合一,从行为模式的角度分析了中国画的视觉流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