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加拿大女作家玛格丽特·劳伦斯的《潜鸟》中,作为被"他者化"的被殖民者,以皮格特为代表的梅蒂斯人处于本土文化及白人文化的交叉地带.小说通过对皮格特边缘生存状态的叙写,揭示出以皮格特为代表的弱势群体在对两种文化都无所适从的状态下自我身份寻根的失败,进而指出在一个多元文化杂糅的世界里,试图寻求单一民族身份是注定要失败的.  相似文献   

2.
《野草在歌唱》是多丽丝莱辛发表的成名作。本文试图从后殖民的角度解读这部作品。首先从话语权的角度分析了作为“他者”的黑人的命运;接着本文分析了有着双重意识处于杂糅状态的白人统治者的困境。  相似文献   

3.
裘帕·拉希莉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印度裔女作家。凭借首部作品《疾病解说者》于2000年获得普利策文学奖。她的首部长篇小说《同名人》成功地描述了二代移民家庭在异国他乡居无定所的飘零感,以及无法找寻身份认同的疼痛感。其中三位女性主人公在面临婚姻等人生重大抉择时,更加显露出黑人女性的双重"他者"地位。运用后殖民女性主义理论来解读《同名人》中的男女关系和两性地位,并探究黑人女性被主流社会边缘化的根源。  相似文献   

4.
谭恩美的《接骨师之女》是一部具有创伤感的作品,母亲茹灵移民前受父权制社会的压迫,移民后,经历了种族主义歧视以及被"他者"化的伤痛。女儿露丝尽管优秀,却受到主流社会的排挤,处于"边缘人"的位置。这些境遇给母女带来的心理创伤无以言说。这部作品中,谭恩美某种程度上把书写作为一种治愈心理创伤的工具。茹灵通过书写讲述了自己的创伤性经历,重视自己的过去,使自身走出创伤成为可能。露丝通过梳理母亲的手稿,懂得母亲种种怪异的行为源于自己无法理解的中国文化。母亲的言说赋予露丝力量,使她重新认清身份,露丝重新思忖与其生命中重要的他者的关系,认清自己的文化身份,在美国主流社会意识形态中坚定自身的"中国性",不再排斥自身双重文化身份,最终走出了自己的心理创伤。  相似文献   

5.
《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一个美国奴隶的自述,由他本人亲自撰写》是美国奴隶叙事的经典之作,它的成功和经典化离不开巧妙的异质叙事策略。传统的奴隶叙事试图借黑人身份和白人文化的融合建立自己的独立身份,而道格拉斯的《自述》则强调了自己作为黑人的异质性身份。黑人歌曲成为黑奴将信息编码的载体和保护黑人文化的工具,与科维的打斗颠覆了作为奴隶制根基的主奴关系,而非暴力不合作的策略则让道格拉斯能够与奴隶制抗争,最终获得自由。  相似文献   

6.
约翰·密尔是十九世纪英国著名的思想家,是自由主义的拥护者之一。他在《论自由》一书中继承了边沁的功利主义自由观,明确提出“按照我们自己的道路去追求我们自己的好处的自由.只要我们不试图剥夺他人的这种自由,不试图阻碍他们取得这种自由的努力”,反对“多数人的暴政”,强调保证少数的自由的重要性。他的最终目的是从政治层面论证个人自由与社会控制的关系,站在维护个人自由的立场上来对抗社会控制,从而最大限度地保证了人们的思想和讨论自由。  相似文献   

7.
对待儿童我们应该抱着怎样的态度呢?幼儿园认知养成的地方,给孩子自由轻松的生活,学习环境能够带给他们自由的发展.在《小人国》里我们能看到自由国度里的孩子.  相似文献   

8.
后殖民女性主义是女性主义的一个重要分支,将性别与民族纳入身份的思考中,呈现出极有价值的理论空间,本文在详尽的研究资料梳理的基础上,分析出海内外的后殖民女性主义研究整体面貌,对于我们进一步把握和利用该理论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基于参照群体的理论视角,研究校漂族角色期望中参照群体的转换和在此影响下社会认同的变化和困扰,力图揭示出"校漂"行为选择背后的个体成因和认同危机中的能动策略。选择"校漂"是因为在与隶属群体成员跨阶层比较中,他们习得的公平正义价值观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观陷入认同危机,他们以潜在的非隶属群体为参照取向,通过扮演学生角色实现预期社会化。"边际人"的身份在学校出现了认同的模糊化危机,此时他们转向寻求内群体的情感认同,并以理想认同来补偿情感认同的内卷化和疏离化困境。校漂族主体性的社会认同在校漂前后实质上经历了一个由断裂走向重构的过程,其中,参照群体的转换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中介机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奈达翻译理论出发,将《十日谈》不同版本的中译本与原文进行对比,试图探明运用奈达功能对等理论有效传递文化信息、对文化缺省进行翻译补偿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正>"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话深深触动了我的心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出生在一个工人家庭,饱尝人间疾苦,二十岁参加了共  相似文献   

12.
陈国强 《社会学》2007,(1):14-17
语言是社会资本的一个表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城市的文化结构。上海新市民的出现,给上海文化结构带来了变动的契机。普通话以其表达的准确全面、全民性、普及性受到了新市民的广泛推崇,上海话作为“身份象征”依然在起着重要作用,方言是新市民永远不会忘怀的自己心灵的归宿。新市民与上海市民之间的语言文化正日益处于交织与融合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13.
在流动的社会环境中,个人不断协商自我身份认同,而性别是这些协商的核心组成部分。在向后殖民社会转型的背景下,香港的女医生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协商自己的身份。在阶级身份、行业阶层的互相作用下,性别协商强化了个人无能感,并复制了男性中心工作制度与父权意识。性别既是意识形态又是实践,必须在特定的历史与场景之中去分析性别差异和个人能动性的互动关系,才能了解性别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马通  曹晶 《现代交际》2023,(3):27-35+121-122
《巴黎手稿》中的人的发展理论可以概括为人是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人是自为存在物、人是类存在物三个命题。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人在生产中实现了能动和受动的统一。作为自为存在物,人在生产发展中实现了自我与自然界和他人的统一和自由。作为类存在物,人是自由全面发展的个人并且具有社会性。第一个命题是“现实的个人”、生产等概念的来源,第二个命题是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阶段理论的雏形,第三个命题是共产主义理论的先声。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的欧洲,殖民地国家是极端的不容置疑的父权统治,女人是处于边缘的、从属的地位.《藻海无边》追溯《简·爱》中的疯女人伯莎,深入刻画了安托瓦内特饱受男权压迫的悲惨命运,安托瓦内特丧失了自由,身份和归属感,直至沦入"他者"的范畴,从而精神彻底崩溃.本文揭露了造成安托瓦内特悲惨一生的根源,痛斥了父权制社会的不公,并展示了女主人公意识觉醒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一、浓墨重彩绘仪式:从游民抢亲到帝王赏月 从《红高粱》到《满城尽带黄金甲》,张艺谋有一个延续的追求:他总能为自己的主人公设计出种种夸张、强化的仪式,这些仪式都十分新颖强烈,富有表现力。即使是回头看看他担任摄影师的《黄土地》,我们也可以看到这种人为打造的仪式化场景:那几百人在一起打腰鼓的爆发力段落,那农民戴着柳树枝条帽子跪在地上求雨的场景,都是对陕北农民真实生活情形的强力改变。同时我们还可以发现,从《红高梁》经过《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到了《英雄》和《满城尽带黄金甲》,张艺谋影片还有一个明显而有趣的变化:影片中主人公的身份地位呈现一个明显的上升曲线。  相似文献   

17.
1988年苏国勋发表了《理性化及其限制———韦伯思想引论》一书,该书以对西方社会学史上一个关键人物的独到而精当的诠释开启了当代中国学术界中的社会(学)理论研究之先河,更为当时正处于复兴状态的中国社会学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此后多年来,苏国勋继续在社会理论领域里苦心经营、上下求索,他的博观约取、慎思明辨使他在该领域渐成一家之言。我们所看到的这本由北京大学出版社作为“未名社科菁英”丛书之一而出版的《社会理论与当代现实》(以下简称《社会理论》),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大致勾勒出我从事社会理论工作的轮廓”且“蛛…  相似文献   

18.
后现代的网络社会既给青年人寻找自我、建构身份搭建了广阔的新舞台,也为青年人提供了一个空间自由、文化自主的新天地——青年文化的"自我空间"。在这样一个以"自我"为中心和遵循"快乐至上"原则的空间里,青年人主动将自我符号化,充分运用网络媒介的自主权,通过创建微电影、微小说等微美学文本,把自己的内心世界投射到网络社会并最大限度地释放与表现、宣泄与满足。他们在"自我空间"里呈现自我、形塑自我的同时,也进行着青年亚文化的传播与实践。  相似文献   

19.
在当今社会,底层总是极力向上层社会攀爬。但在威利斯的《学习劳动》中,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运动。《学习劳动》中所分析的这个学校的底层学生,在反抗学校主流文化中,极力保持自己的身份认同,甚至甘愿维持自己的从属地位。这为我们理解复杂的青年文化提供了一个案例。  相似文献   

20.
自从伯林在《两种自由观概念》中对自由做了消极意义和积极意义上的区分,并趋向于消极意义上的自由,认为这种自由是作为一个人必须捍卫的最低的不可侵犯的领域.西方理论界几乎全部赞同了这一界定。而本文首先对自由这个概念进行阐释,主要是叙述伯林在《两种自由概念》里提出的对自由的两种区分。然后我将运用马基雅维利在《论李维》里的某些观点,阐述共同体自由的优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