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最近,哲学界围绕着认识的主、客体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许多见解。这对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无疑有重要意义。本文试以认识主体与认识对象的特性、关系等问题做一些粗浅的探讨,以求指正。一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中,主体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现实的、进行思维与活动的人而言。这已经在马恩著作和学术界中得到认可。但围绕主体的范围却有着不同的认识。有的认为主体仅指人类而言。有的认为主体应包括能模拟思维的人工智能,即“人工认识主体”,“人——机认识主体”等等。我们的看法:人是认识主体。而这里的人首先是指认识的个人,是个  相似文献   

2.
我认为讨论“个人主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价值问题”,有必要先对“个人主体”和“道德价值”两个概念,作个大致的界定,以利于讨论顺利进行。主体,对这个概念国内学术界众说纷法。我认为主体可界定为:认识、改造世界和自身的人,主要特征为能动性和实践性。主体在实践中,实现人的物化和物的人化,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在不断改变世界以服务自身的同时,又不断增强主体认识、改造世界的能力,也是一个双向的改变过程。个人指历史的具体的,从事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个体。个人主体,可以说就是现实的个人。道德,是人的行为规范和…  相似文献   

3.
异化它的一般的哲学含义是指主体(人)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自身的活动而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客体),而这个客体又成为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力量,转过来反对主体自身。最先从哲学上详尽阐述异化问题的是黑格尔。黑格尔用异化表示绝对精神在自我运动中向着对立面的转化,他认为绝对精神突破纯粹概念(逻辑学)的领域而转化为自然界,就是纯粹概念的“异化”或“外在化”,意即纯粹概念转为与自己不同的反对方面去了。费尔巴哈则用异化说明人是怎样创造上帝的。费尔巴哈认为,宗教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关于主体—客体关系的辩证法理论,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变革,继承并发展这一伟大理论遗产,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方面。本文试就这一理论,谈谈我们的一些浅见。一、实践是主体—客体关系确立和发展的基础在马克思看来,所谓主体—客体关系,就是人与自然界、人与他人(或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人作为主体,就是指他是自然界、社会和自己的主人。这里的主、客体  相似文献   

5.
人生学论纲     
<正> 一、人生学的兴起 (一)历史已经步入主体论时代人刚刚从动物界提升出来,面对崭新的大千世界,就开始思考着世界是什么?自身是什么?自身与这世界的关系是什么?人类认识的侧重点经历了三次大转移,即由古代的本体论(即世界是什么?直观加思辩。)转向近代的认识论(即认识与世界的关系是什么?实证加分析。)进而转向现代的主体论(即主体是什么?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什么?系统控制加动态综合。)这,便是人类的认识史。现实的人,既是主体,又是客体。主体是指实践者、认识者,即实践和认识活动的行为  相似文献   

6.
一、人的主体性及其类型主体是个哲学概念,相对于客体而言。主体就是指有意识地从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以满足其需要的现实的社会的人。人活在世界上,需要进行两种活动: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亦即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而世界又分为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无论...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兴起,促进着人的个性解放和发展,把个人的价值问题凸现出来。于是,什么是人的价值?什么是人的自我价值?什么是人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等等问题接踵而出,成为当今人们众所关注而又必须解答的热点话题。其实,价值是一个表明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的普遍范畴,是指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即对主体的有用性。因而,人的价值问题必须从人的生存和发展中所面对的对象物与人自身的关系中来考虑。人在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中,首先要面对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放在首位,认为人们的社会实践是人的认识基础。实践的主体是人,承认社会实践是人的认识的基础,这就意味着,对于人的认识不能仅从客体方面来理解,更主要的是,应当从主体方面来理解。从认识史上看,即离不开人的自我意识,人必须把自我与他物区别开来,意识到自己是意识者,人从自身那里把自然界划分开来,才有主体与客体的分化和主体对客体的认识。认识不仅指向外部世界,而且指向人类自身。人是通过劳动自我诞生的,社会性是人的能动的本质属性,假如没有人的社会主体的自我意识规定客体对主体的意义和主体对客体的关系,要做到实践过程的主客体的统一是根本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9.
在主体性问题的讨论中,有的同志把主体和客体与主体性和客体性两对范畴混在一起,用主体相互规定、主体无法离开客体的理由来否认主体性原则,或者一说主体性就马上强调主体离不开客体,追问应该把客体放在什么地位。我认为这是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是把主体概念与主体性概念混淆起来了。主体属于主客体关系范畴,与客体相互规定、不可分割,离开主客体的关系就无所谓主体和客体。但主体性却是属于属性范畴,是指主体作为一种既是实存又是关系范畴所表现出来的特点、性能、属性。二者不能混淆。  相似文献   

10.
一主体和客体是认识论的一对极为重要的范畴。有关人类认识的各种问题,都是从主体对客体的不同关系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它们历来受到各派哲学家的重视。马克思在改造旧哲学时,正是从主体——客体关系问题入手,制定了科学的实践概念,从而为解开主体——客体关系问题之谜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主体和客体之间既有认识关系,也有实践关系,认识以实践为基础,实践以认识为指导,从而使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显现出不同的层次。马克思指出:实践是联系主体——客体的纽带和桥梁,只有通过人类实践活动的影响和作用,本原地独立于意识之外的客体世界,才能进入人的认识领域,获得作为认识对象  相似文献   

11.
<正> 近几年来,人们在讨论主体和客体问题时,一般认为,主体是指能够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社会的现实的人.简而言之,人只能担当主体角色,即"主体=人".因为主体概念的规定性,不仅要影响到对客体概念的规定性,而且还要影响到对主体和客体同意识和物质的关系、主体和客体同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人们进行实践和认识的本质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整个认识论中很多问题的深入研究,所以有必要对"主体=人"这个规定进行辨析,以便深化对主体概念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一字之辨     
近年,在真理问题讨论中,有这样一个论点,即认为:马克思主义所认为的客观真理,就是在人的意识里所包含的不依赖于人类、不依赖于认识主体的内容。我不敢赞同此说。因为在我看来,马克思主义所认为的客观真理,乃是指人的意识里包含有不依赖于人类、不依赖于认识主体的客观方面的内容的这种认识而言。这里,观点的分歧虽仅仅是“的”和“有”一字之差,却很有必要争辩清楚。显然,我和论者所说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具体说就是指列宁。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有如下一段话:“有没有客观真理?就是说,在人的表象中能否有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不依赖于人类的内容?”有的论者就是根据这段话作出自己的理解,如说:“列宁在批判波格丹诺夫的主观真理论时,把人的表象中包含的不依赖于主体、  相似文献   

13.
客体的类型     
作为客体,不论是相对个体而言、还是相对人类而言,都是随着主体的进化、主体能力的增长而不断扩大其范围,丰富其类型的。关于客体的类型,是个历史性的概念,我们要探讨的只是迄今已有的(既不是人类某个历史阶段曾有的,也不是人类在将来还能不断扩展开拓的)客体的类型。它们可以  相似文献   

14.
一、主体性:人、作家作为主体的前提条件在人类活动中人是主体;在文学创作中作家是主体。这种说法并没什么不对。但是,有的同志把一般意义上所说的“主体是人”这一命题变成了:人从来和永远是主体”,断然认为人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主体,并以此否定人作为客体存在的可能,这就颇令人费解了。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当代的发展,总的说来是循着两大基本趋向进行的。其一是由客体认识论朝主体认识论发展;其二是由总体认识论向分支认识论发展。关于后一种发展趋向,我们可以根据客体的不同类型把总体认识论划分为自然认识论、社会认识论和精神认识论;我们也可以根据主体的不同类型把总体认识论划分为人类认识论、群体认识论和个体认识论。总体认识论和这些分支认识论的关系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作为总体认识论分支的个体认识论,不是研究人类如何去认识个别客体,而是研究个人主体如何去认识外界客体,也就是说个体认识论中的个体一词不是指客体,而是指书体。个体认识论就是以个人主体的认识为研究对象的。  相似文献   

16.
论认识客体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识客体作为哲学认识论中的一个基本范畴,人们对它的研究从未停息过,近年来的理论兴趣更是有增无减。其中,认识客体的定义、结构和特征问题分歧意见较大,误区也多,因而仍有辨析、讨论的必要。一、关于认识客体的内涵界定问题究竟什么是认识的客体,如何理解它的丰富内涵,这是认识客体的首要问题。对此,有的文章认为:“我们把物质世界中那些被纳入主体对象性活动结构,同主体一起构成现实活动结构的两权并发生相互作用的功能关系的事物叫作客体。”①也有的文章认为:“客体是人所要认识、所要改造的对象,即客观世界,它包括自然界…  相似文献   

17.
主体,一般指人类,即指“人”这种“理性动物”,或者按照恩斯特·卡西尔的说法;一种“符号的动物”。这样的定义除了说明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以外,并没有说明人何以为主体。主体应该是与客体相区别,相对立和相作用的人类;是与客体构成认识和改造关系的人类;是在这种关系中处于主动地位的人类。因此,主体是具备认识和改造客观对象的能动性的人类。对于主体而言,能动性是它的最根本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说:“自然是客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88页)。但这并不是说,任何自然都是现实的客体。所谓客体,它作为认识论的范畴是与主体相对而言的。在人类尚未出现以前,自然界虽然存在,但只是作为客观的物质世界而存在,而不是作为认识和实践对象的客体而存在。在人类产生以后,人类为了生存,需要认识和变革自然,于是才形成所谓主体与客体的范畴。因此,自然界是否能成为人的认识和实践的对象,是否能进入人的认  相似文献   

19.
人类的认识运动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复合矛盾运动。人类认识的发展即是这种复合矛盾运动的统一的发展。本文仅对此人类认识的诸矛盾运动作一初步探讨。一、主体与客体的基本矛盾运动。这是人类认识的本质上最基础的基本矛盾运动。主体与客体是认识论的最基本的一对矛盾范畴,是整个认识及其运动的本质和根本点。如果没有这对矛盾及其矛盾运动,也就没有认识和认识论可言。主体是指人(包括个体和群体)及人的思想;客体是指人的实  相似文献   

20.
有关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一些问题关于主体——客体问题主体及其结构一种意见认为,所谓主体就是具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能力的认识者和实践者,它的体现者是现实的人、社会的人;主体并不等于意识,主体是有人身的主体能动性的体现者。它是多层次的:就其普遍性讲,是作为实践者和认识者的整个人类;就其特殊性讲,是指作为实践者和认识者的社会集团(包括历史发展一定阶段上的氏族、种族、民族、阶级),社会团体,乃至科学共同体;就其个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