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济体制改革是传统的社会主义行政计划体制内在矛盾积累加剧的必然结果,是近代以来中国从自然经济为主的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的工业化和後工业化社会转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实现民族振兴的一个重要契机。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不仅仅是社会经济利益、经济关系、经济形式方面的变化,而且必然会引起政治体制的改革和文化观念的更新。经济体制改革猛烈冲击着过去三十年来在行政计划体制下形成的日益陈腐的理论,强烈呼唤能够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和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新思想、新观念、新理论。经济体制改革为经济学的发展提供…  相似文献   

2.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颁布至今已有十个年头了。我国制定计量法的目的在于:“解决可能影响生产建设和社会经济秩序的问题。”具体表征为:“加强计量监督管理,保障国家计量单位制的统一和量值的准确可靠,有利于生产、贸易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维护国家、人民的利益……。”10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不断完善,企业经济的运行正面临着新的形势。企业成为市场  相似文献   

3.
从市场理论谈我国石油工业近年来的运行梁喜书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石油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理应同时也必须按照市场法则运行。现行的石油工业管理体制必须改革。本文应用经济学中的市场理论对近...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十四大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不曾提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不可能提出的一个全新概念。它相对于公有制基础上的计划经济和私有制基础上的市场经济,是经济理论的思维形式和经济实践的体制制度。按此思路,新的社会主义经济学必将诞生,也必将推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建设迅猛发展。  相似文献   

5.
<正> 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中,如何对待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问题,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自我完善,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中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建设史明了这一点。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把我们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认识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并且制订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针和一系列政策。这给我们探索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探索开辟了新的天地。  相似文献   

6.
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商品经济的确认,把价值关系引入经济活动的各个领域,使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关系正在发生着一系列重大变革。这些变革对马克思的按劳分配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以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关系为基点,对马克思的按劳分配理论的科学性和其缺陷作出概略分析,以期服务于社会主义分配理论的建立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与商品经济的相容性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这一科学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理论贡献,也是对历史唯物主义学说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是一项由社会主义劳动者共同参与的伟大工程。它需要正确的经济理论指导,并且必须使正确的经济理论为广大群众所掌握。为此,在改革中,需要加强经济宣传,而开拓经济理论宣传和社会心理关系的研究,将有助于经济理论走向现实。一、经济理论宣传中要不要加强社会心理的研究,回答是肯定的。经济理论作为一种思想理论体系和社会意识形态,植根于社会经济生活。但是每一时代经济理论的产生,又离不开一定时代的社会心理,特别是社会经济心理,社会心理是经济理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五大关于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的新发展,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一个重要贡献。它为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新的突破奠定了理论基础。所有制理论新发展,就其基本内容来说,主要是在经济学范畴,但它又具有丰富的哲学内涵。从哲学的视角来认识所有制理论的新发展,将有助于我们从更深的层次上把握其实质。  相似文献   

10.
<正>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就是“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第二条)。我们要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根据这个总目标改革我国旧的经济体制,建立和形成新的经济体制的框架,把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纳入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的国家本质学说是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核心概念。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为主、阶级性为辅。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性本质构成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理念的理论基础,规定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现路径和价值表征。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有着完整的理论逻辑,它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国家社会性本质学说之上,遵循国家向社会复归的运行轨迹,通过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体制改革,最终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化、政治发展民主化、社会发展和谐化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12.
“新经济”理论是在对“知识经济”(也称“新经济”)研究基础上产生的一些理论观点的总称。结合欧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趋势的特点 ,该理论认为 ,知识经济社会里的经济现象 ,用传统主流经济学的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周期理论、菲利普斯曲线、稀缺性原理和收益递减规律等一些基本经济学原理将无法做出解释 ,必须有新的理论来代替它们。而传统主流经济学理论的支持者对“新经济”理论不以为然 ,认为上述原理在知识经济社会仍然适用。作者认为 ,传统主流经济学理论也许需要调整、补充和完善 ,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没有足够证据说明这些基本经济学原理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使得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具有客观必然性。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在当代中国发展的主要内容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个人消费品分配理论。在当代中国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论基础,它对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发挥着巨大的现实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创建中国学派经济学,目前正面临十分有利的时机。在我看来,当代中国学派经济学创建的标志,首先是要体现中国特色,其次也要有学派风格。具体点讲,中国特色的当代经济学要结合中国的经济实践,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力求沟通中国古典经济学遗产和现代经济理论,组建新的理论框架和解释模式,来分析和解决当代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全局问题、关键问题和战略问题。所谓中国经济学的学派风格。是说这个经济学理论的最终形成是在建设  相似文献   

15.
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建设和改革的需要,繁荣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我在1987年11月1日《经济学周报》上发表一篇文章,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学的设想。大凡一门新经济学的建立,首先总离不开一个确定它的起始范畴和主线的问题。我所设想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学与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学的区别在于,它所要着重研究的,不是社会主义经济运动的一般规律,而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运动的具  相似文献   

16.
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在于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运行机制。这是需要长期艰苦探索才能逐步解决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本文试就此作初步的探讨。一、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决定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模式是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是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的有机统一体。这是由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的基本特征。在我国现阶段,存在着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客观必然性。  相似文献   

17.
<正> 我在一九八二年写的“在计划经济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统一的经济调节机制”(刊登在《经济研究》一九八二年八月号)一文中,对社会主义现阶段社会经济的运行,即社会劳动分配的实现途径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建立社会主义统一的经济调节机制问题。但它只是个框架子,一个提纲。经过这几年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实践证明,我认为继续沿着这个路子展开探讨,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8.
中共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表明我们党在科学地认识中国国情方面更加深刻、清醒、实事求是,同时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上和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论上取得了新的突破。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基础上,党制定了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基本路线,进一步确定了今后经济建设、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方针,以及在改革开放中加强党的建设的基本方针,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指明了更加明确的前进道路。本文试图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经济生活的基本特征问题,作一个粗浅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9.
“新经济”理论是在对“知识经济”(也称“新经济”)研究基础上产生的一些理论观点的总称,结合欧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趋势的特点,该理论认为,知识经济社会里的经济现象,用传统主流经济学的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周期理论、菲利普斯曲线、稀缺性原理和收益递减规律等一些基本经济学原理将无法做出解释,必须有新的理论来代替它们,而传统主流经济学理论的支持者“新经济”理论不以为然,认为上述原理在知识经济社会仍然适用。作者认为,传统主流经济学理论也许需要调整、补充和完善,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没有足够证据说明这些基本经济学原理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论引导消费     
<正> 消费问题是经济学需要研究的极其重要的问题。消费并不是脱离生产过程和生产关系的纯生理过程,而是生产过程和生产关系的重要构成因素,并且作为再生产过程的连接点和社会生产比例的制约因素,从整体上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和平衡。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消费的地位和作用比以往一切时代更为重要,它作为社会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社会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反映和实现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内在要求。消费的发展虽然要受客观经济规律的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