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思想文化客体的接受是一种"授""受"双方视野相互建构的关系。当前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战略任务中,不应只是自上而下地用马克思主义"化"大众,而应进一步发挥人民群众在接受马克思主义过程中的选择和建构作用,坚持宽容、平等、开放的对话原则。其现实路径是:以人民大众实践中遇到的"现实问题"为中介,在文本与实践的相互诠释中,使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立场,借助于人民群众生动活泼的社会主义实践焕发出新的意义,并反过来对我们的实践活动产生新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初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毛泽东总结了苏联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经验,倡导并率领党和人民进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在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等方面开创了有别于苏联模式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是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成功经验基础上进行的,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深化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理论。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初步形成了慎重、民主、渐进的族际政治整合方针;国家主义的团结、平等、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族际政治价值整合模式;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模式;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民族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等"多元一体格局"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族际整合模式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发展现状存在着"讲台马克思主义"和"论坛马克思主义"二元结构的局面。二者所承载的马克思主义呈现出巨大的差异:在内容形式上,"讲台的马克思主义"——"陈旧老化","论坛的马克思主义"——"缤纷绚丽";在理路旨趣上,"讲台的马克思主义"——"依然故我","论坛的马克思主义"——"日新月异"。但在终极的关怀上,两者都不约而同指向全人类的解放之精神追求。二元结构式的马克思主义在现实中造就了两种不同状态的马克思主义发展模式。认清马克思主义的这种状态有助于为解析马克思主义存在的问题和寻求解决之道提供另一种视角的观察。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是所有政治课的理论基石。但目前教学实践中存在一系列困境,影响了教学效果。要走出教学困境,必须改进教学方法,坚持五个"统一",即必须在教学目的上坚持理论讲授与能力发展的统一,在教学理念上坚持政治理论主导与人文精神熏陶的统一,在教学思路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性...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模式"的关系,是中国社会发展中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模式"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模式"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模式"成功的主要因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模式"继续发展的关键。因此,在"中国模式"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指导。  相似文献   

7.
必须从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内在联系去理解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本质和特征是一致的。"特色"指的是,根据不同国情和历史环境去探寻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道路。中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全民所有制为主导、发展多种经济成份的体制模式,统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8.
"新苏南模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进程中成功的实践形式,是科学发展观理论在苏南的生动诠释,其对"苏南模式"的新超越,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发展理念上,坚持一个目标,即追求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在发展手段上,实行"两手"并举,市场与政府协调有力;在发展动力上,弘扬"三创"精神,致力率先发展;在发展路径上,实现四大超越,推进科学发展。从"苏南模式"到"新苏南模式",苏南人民的创造性实践初步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公平与效率、政府与市场、精神与物质、公有制与其他所有制、增长与发展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充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宝库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9.
熊彼特的创新思想以及他的追随者发展起来的技术创新经济学和制度创新经济学,就经济的运行层面而言,即对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来说是有一定的科学指导意义的。但是在发展和应用技术创新经济学和制度创新经济学方面,许多马克思主义学者却忘了技术创新经济学和制度创新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来源是马克思主义。因此,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以我国经济实践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结合西方成熟的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理论研究《资本论》的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辩证思想,对于如何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使之更具活力的理论大讨论和具体实践而言都有着不言而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恩格斯的"卡夫丁峡谷"理论认为落后国家能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实现社会主义,但对"如何跨越"没有具体阐述。对如何实现第一次跨越,列宁和毛泽东给出了回答;对如何实现第二次跨越,邓小平"南方谈话"给出了解答: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实践中遇到的挫折,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认清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绝不跨越生产力的发展阶段;遵守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严格条件,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至此,完整的"卡夫丁峡谷"理论得以形成。"南方谈话"标志着这一理论的成熟。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是西方市场社会主义理论成果迸发的时期,因其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存在契合而进入国内学者的研究视域。围绕什么是市场社会主义,产生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结合说、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说、多含义说等;针对市场社会主义经历的几个发展阶段,国内学者产生了三阶段说、四阶段说和五阶段说等;就市场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他们探讨了二者存在的异同之处;而且从市场经济体制、政治文明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等方面考察了市场社会主义的多维度价值。但是国内研究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2.
人的需求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功能作为事物满足需求的特性,与结构紧密关联。由于人类主观能动性的存在,结构通常是可选择、可替代的,以服务于功能为目标。只有符合社会主义的功能要求、有利于社会主义功能实现的结构才是真正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赖以建立的结构应当根据功能的要求而不断调整。围绕共同富裕功能的实现,必须摒弃有关社会主义的结构性成见,致力于国家治理体系的革新。为激发市场主体创造财富的活力,应灵活调整各种所有制经济的比重以保证充分竞争;为缩小市场机制造成的收入差异,应通过科学的累进税制和转移支付进行有效的再分配;为消除权力寻租造成的分配不公,应实施自下而上的民主与法律至上的治理。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恩格斯的未来社会构想与现实社会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未来社会是资本主义走到尽头时的社会主义.他们认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资本主义是市场经济最高最后的形式,因而市场经济将伴随资本主义走完全部路程,未来社会只能建立在消灭商品货币关系的产品经济基础之上.事实上,市场经济是不依赖于资本主义制度的生产力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只有它的充分发展,人类才能建立产品经济社会.现实社会主义是在资本主义走到尽头前实现的,这样的社会主义可以在国内终止资本主义的发展,但不能终止市场经济的发展.俄国十月革命以来,人们一直在用马克思恩格斯构想的消灭了市场经济的未来社会模式,指导现实的还必须发展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实践.现实社会主义运动的曲折、失误,甚至在一些国家的失败皆源于此.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解决了如何建设资本主义走到尽头前建立的社会主义的问题,填补了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理论的一页空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建立在商品生产者公有制基础上的市场经济,它相对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具有诸多的优越性.它可以创造出高于资本主义的劳动生产率,使社会主义产生巨大的辐射力和影响力,进而把社会主义的彻底胜利从产品经济的基础上推进到市场经济的基础上,把资本主义的最终灭亡和社会主义在全世界的胜利提前上百年乃至几百年.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同志以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胆识和勇气,深刻总结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创造性地提出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经济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坚定了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  相似文献   

15.
在传统的社会主义理论中,市场经济是作为资本主义的同义语出现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等社会主义的理论家和实践家也无一例外地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对立起来。产生这种认识的最重要原因就是,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立和发展的前期,市场经济作为人类社会的经济运行机制还处于完全自发式发展的阶段,两极分化成为市场经济自发运行的必然结果。因此,以消灭两极分化为重要目标的社会主义必然会坚决排斥市场经济。随着宏观调控体系的建立,人类社会实现了对社会化生产方式的一定程度的总体性支配和控制,市场经济逐渐向自觉式发展阶段转化,市场经济也就具备了成为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机制的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中国“社会转型”因社会主义制度结构先于其工业化设置而具有不同于西方先发国家19世纪社会转型的政治、经济结构。这样的社会实存,既对我国市场化社会转型产生着强大的规制并促使其保持“社会主义”的同源性,又意味着中国社会转型与其它国家由工业化使然的社会转型具有非同源性特征。然而,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转型,是因国家工业化导入市场机制而发生的一种必然回应,因而它又与世界其它国家由工业化使然的社会转型具有某些同源性的特质和特征;正如马克思所说,“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中国社会转型的两种或两类同源性现象及过程,本身存在着理论谱系、逻辑传统、方法论和价值观张力等非同源性的基元;于是,规制我国社会转型的基本制度场域的既成性,并不能帮助我们完全有效地规避“工业化 市场机制→社会转型”的潜在风险;而且中国社会转型还将长期处于一种同源性与非同源性博弈的性状之中。  相似文献   

17.
理论创新的典范--从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谈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邓小平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和借鉴发达国家发展社会生产力方法的基础上 ,对社会主义制度下怎样处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探索 ,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他的出发点是探索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 ,使社会主义能够发挥出它固有的优越性 ;他一开始就把市场经济仅仅作为一种组织经济的方法和手段 ,把计划、计划经济、计划调节 ,市场、市场经济、市场调节看作是同义语。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第一次从理论上破除了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到西方经济学一致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制度属性的陈旧观念 ,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 ,使我们在计划和市场关系上的认识有了创造性的重大突破 ,为建立新的经济体制指明了方向。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 ,解决了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关键问题 ,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18.
西方新计划经济理论从社会主义不需要选择市场、不能选择市场和不能与市场长期结合,对社会主义市场取向的改革提出了质疑,而协商民主的计划经济的不可行性、市场的工具性和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的矛盾,表明西方新计划经济理论对社会主义选择市场的责难不能成立,社会主义选择市场是实践的需要,中国进行的社会主义条件下市场取向的改革取得的成就,表明社会主义选择市场是正确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市场社会主义同属于广义上的社会主义流派,二者既存在理论共识,也有着理论分歧。将二者进行比较既可以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也可以挖掘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可贵品质。市场社会主义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向往,以及它在经济、政治、生态等方面的独特见解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正面的借鉴意义;而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存在的脱离实践、背离人民群众和唯我独尊等教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则有反面的警示作用。借鉴的目的在于更好的超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理论的体系性和实践性,以及在对公有制的坚持上超越了市场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20.
摘要:市民社会理论虽源于西方,但是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市民社会主体的形成等因素的出现,社会主义市民社会在中国的发展已经成为必然。我国的传统制度和文化排斥市民社会的发展,因而培育我国社会主义市民社会就要破除社会主义市民社会发展的阻碍因素。在发展经济和稳定的政治条件下,培育社会主义市民社会要从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公民的市民社会意识以及文化系统等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