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中国系统思维略说思维方式是心理结构的外化,是一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恒定的思维习惯、思维方法、思维趋向的综合表现.因为各民族都有着特殊的历史文化传统,所以其思维方式也各不相同。也就是说,“社会文化传统是一种巨大的趋向稳定的力量,它给思维结构以及思维方式打上了鲜明的民族性特征。”①并且,某种思维方式一旦形成,它就有着极大的驱他性和渗透性,它制约、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科学、文化、艺术、哲学、法律等各个领域,决定着一个民族的判断和行动的方式和途径。另外,思维方式还有着极强的继承性和守常性,故而它被人们一代…  相似文献   

2.
“天人之辨”、“天人合一”问题历来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问题,也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精髓之所在。那么,如何对这一古老的命题进行一番全方位的评估呢?我们认为:一、“天人合一”究其实质是个哲学命题中国古代哲学中“天人合一”这一命题的奥义及所表现出来的中国哲学精神在神州大地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它已积淀,凝结为中国人的深层文化心理结构、思维模式、生活方式和道德习惯。“天人合一”首先是个哲学命题。说它是个哲学命题,因为它是人与自然、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这样一些永恒的哲学主题在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历史表现。对此,中国…  相似文献   

3.
诗性思维不具有清晰的、严格的逻辑形式,它是一种与知性思维异质的思维方式。中国传统文化在总体上蕴含着诗性思维方式,从而带有浓厚的诗意化特征。诗性思维的产生与汉字的特质具有内在的关系。诗性思维在作为中国文化深层内核的中国传统哲学中有其突出的表现,由此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发展科学方面存在着先天不足。  相似文献   

4.
石秋仙 《东岳论丛》2005,26(2):109-112
现代言情小说作为通俗小说的一个重要类型 ,获得了相当大的成功 ,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这类小说中所包含的文化因素 ,它使得作品投合了广大市民的审美心理。对情的描写与表现投合了中国这个重情国度人民重感情、重家庭、重人伦道德的欣赏心理 ;将“情”表现为“怨”、“哀”、“悲”是和中国人“中和之美”的审美理想及中华民族属含蓄内倾情感型的女性化偏向性格有关 ;这类小说的结构方式———按照故事发展的脉络来结构小说 ,是和中国人的线性思维方式分不开的 ;小说所塑造的主人公“才子佳人”的人物形象 ,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善合一 ;从审美旨趣来看 ,言情小说几乎是按照广大中下层市民的欣赏口味进行创作的。  相似文献   

5.
"多元交互主义"方法是张东荪思考问题的基本方法,也表现了他思维方式的根本特点."多元交互主义"是指将各方面因素及其关系全面考究、统筹兼顾,在诸因素的多元互动,互相作用,关联互动的有机关联系统整体中研究对象;在整体系统之多元交互关联的过程中研究对象.从而表现出思想方法的多元、系统、互动、历时性、生机、平衡、中和和综合的特点.这种思维方法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优秀遗产,如中国传统文化的和合思想、中庸精神、大易精神的继承和现代化.本文对张东荪的"多元交互主义"方法的主要内容、基本特点、理论渊源和时代贡献,做一个扼要的评述.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结构,它是打开中国历史和现实之谜的钥匙。本质上,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是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实践活动方式的内化,是已经认识到的并内化于中华民族思维中的文化积淀层。在现代,认识中华民族自身的传统思维方式,能促使我们在自身特色的基础上走向现代化。本文试图从思维框架、思维模式、逻辑推理方式、分析方法以及思考方式等五个方面,来分析和解剖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以便抛砖引玉,引起学术  相似文献   

7.
全球化与中西哲学思维的整合创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信息网络化交往方式的工具理性手段 ,不断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经济全球化的最深层的实质是文化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多元渗透和综合创新 ,集中体现为中西、古今多元理念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相互整合与共同创新。文化的整合最终表现为思维方式的创新 ,特别是各种文化的传统思维方式在思维目标、主体致思趋向、思维模式、思维方法的重心诸方面的相互整合 ,这种整合 ,可以借助数字化的虚拟网络语言实现跨越时空维度的创新。经过整合创新将会建构起一种共性愈来愈多的全球性思维。和而不同是建构全球性思维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8.
深入研究中国传统艺术理论的根本途径之一 ,是从思维方式入手来探讨其文化渊源。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具有内向性的特征 ,中国思想史上的儒、道、佛三家 ,其哲学思想无一不体现出典型的内向思维的特征。这种思维方式 ,直接导源于传统哲学的“天人合一”思想 ,由此对中国传统艺术理论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铸就了中国传统艺术理论鲜明的主体精神。  相似文献   

9.
“中国抒情现代性”是王德威继“晚清现代性”之后提出的又一重要学术范畴.一方面,它的命题与问题意识直接来源于普实克、夏志清、李欧梵等人代表的北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传统,另一方面,它借鉴了陈世骧、高友工等人上世纪中期在北美和台湾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中开创的有关中国古代的“抒情传统”的思考.王德威尝试将二者嫁接在一起,重构现代中国的情感结构与文学谱系.“中国抒情现代性”接续了他在“晚清现代性”研究中所表现出来的问题意识,将对“中国现代性”的寻找由晚清延伸到中国古代——进一步拓展到中国思想与情感的内部,表现出海外中国研究者对文化多元主义、“后学”、文化研究以及批判理论等在内的当代西方人文思想的回应,同时也表现出这一代海外中国研究者独特的文化乡愁.虽然无论是以“抒情”这一西方诗学概念来描述中国古代美学传统,还是以“抒情”对“史诗”的对抗来描述现代中国历史,王德威都面临着一系列知识难题与思想陷阱,但王德威的“抒情”方式仍然有其不可替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五四文化意识是否定东方古老文化模式的现代文化意识。它表现为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文化多元组合的自由民主意识的感悟和现代世界整体意识的确立。“五四”以后,这一文化意识逐渐被抑制、扭曲以至出现传统复归的文化回旋现象。造成这种曲折的主要原因是列宁对资本主义生命力判断的失误和毛泽东对封建主义生命力判断的失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要继承“五四”并超越“五四”,既要大量吸收资本主义文化中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积极因素,又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使二者互补守衡。我们的文化应是与当代世界文化相通的多元一体型的社会主义文化。  相似文献   

11.
由于地理环境、历史渊源各异,使得世界各区域、各民族在传统文化及其思维方式上既存在着一致的地方,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差异。本文试就东西方人传统思维方式的差异问题作些粗浅的探讨。 我认为,传统的东、西方之间的差别,反映在哲学世界观上,表现为人们认识和观察世界的角度的不同。传统的东、西方思维,它们的立足点、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有很大不同的。传统的西方人思维的立足点、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更多是求“真”;而传统的东方思维的立足点、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则是“求善”,也就是说,传统西方思维始终关注和探索的是世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文化根本特色的“天人合一”思想,长期以来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并体现着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模式.仅将在中国文化史上长期占主导地位的“天人合一”思想理解为儒家一家之言,显然有失偏颇.因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为主干的,以“道”、“佛”为两翼的三维结构.三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也使中国人特有的整体性、适度与执中、对立与统一、直觉与体悟、认识世界与认识自我相统一的思维方式逐渐稳固并传承下来.同样,理解“天人合一”思想的现代价值也不能局限于仅仅将其视为解决生态危机的救世哲学,而还应该立足于时代,思考其对现代理性思辨、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关联性.  相似文献   

13.
思维方式的变革有其历史的连续性,现代人的思维方式总是从历史上传统的思维方式演化而来的,因此必然或多或少地包含了传统思维方式的成份,受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由于中国文化是世界上罕见的源远流长,一以贯之,从不间断的文化,加上中国学术史上经传注疏的学术方法及“援引在前,附述在后”的思想方法和学术态度,使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哲学带有浓厚的伦理特性,这是研究中国哲学史的学术界同仁多所赞同的。这里要谈的是这种伦理型哲学在思维方式上的特点,及其对于我们民族文化心理的影响。 (一) 中国哲学普遍具有“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这是其宇宙观的基本观点,也可以说是伦理型哲学在思维方式上的主要表现。天与人,所谓“天”,本指“天道”,即自然规律、宇宙根本;所谓人,则指“人道”,即  相似文献   

15.
“体”与“用”是中国哲学史上一对重要的范畴。中国传统哲学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既不同于西方哲学、又不同于印度哲学的独特范畴,作为一种人类理论思维的中国传统哲学,便是通过一系列自己所特有的哲学范畴来表现的。“体”与“用”即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对范畴。道学集大成者朱熹,承程颐、张载之端绪,把“体用分二”与“体用不二”统一起来,在他的哲学逻辑结构中充分展开论证,丰富和发展了“体用”范畴。  相似文献   

16.
以经学为框架的政治思维方式是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崇圣尊经”成为国人不可移易的思维定势 ,“大一统”成为传统中国极其重要的政治国家观念。文学是民族心灵的结晶 ,是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2 0世纪的中国 ,外族入侵 ,内部纷争 ,四分五裂 ,生灵涂炭。“大一统”的政治国家观念再次显示出强韧的生命活力 ,建立一个统一富强的现代民族国家成为现代中国最根本的问题 ,也是 2 0世纪中国文学所隐含的一条基本线索。高扬爱国主义 ,表达国家主流意识形态 ,文学呈现着“一体化”趋向。世纪末“一体化”逐渐解体变为多元共生的形态  相似文献   

17.
陈德峰 《江汉论坛》2002,1(6):15-18
中国传统文化是人类古文化中唯一从未中断、延续至今的一种文化,“群体本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特质和民族性格的集中表现。本文试图从历史与现实的着眼点,揭示群体本位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原因,从价值观与思维模式剖析其存在的理由,论述现代文化建设中应如  相似文献   

18.
羊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新诠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保国 《中州学刊》2006,(3):196-199
借鉴新的类分方法,中国传统文化属于羊文化。从字源学上考察,传统中国人的饮食风尚、审美追求、宗教信仰、道德标准、礼仪法则都与“羊”关系密切,而传统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也体现了羊性化的特征。中国传统文化的羊性特征是农耕文明的产物。  相似文献   

19.
科学范式本质上是一种文化范式,不同的科学范式具有不同的认识思维方式、自然观和文化价值取向。中国传统科学在人与自然关系上建立起天地人三才并立的总体框架,在自然观上是一种生成论自然观;其建立的“阴阳五行模型”是一种超越于具体科学而又贯穿于各学科当中的统一的模型体系;在认识思维方式上走的是一条由整体到局部的认识思维路线。中国传统科学与复杂性科学在许多方面表现出共同的特征,两者都是有机整体论、生成论,具有共同的文化价值取向;当代复杂性科学在研究范围上也表现出与中国传统科学重叠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孔子思维方式管窥张东江李翔海作为中国文化史上的思想巨人之一,孔子的思维方式对于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文拟对孔子思维方式的有关问题作一评析,以期从一个侧面加深对于孔子与中国文化关系的认识。一“无可无不可”而又“义之与比”,是孔子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