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 反切是我国传统的拼音方法,始于汉末、行于魏晋,直到清代。不掌握反切,就无法弄懂古注、古代字书和韵书中的注音。然而反切涉及的音韵知识十分广泛和复杂,特别是反切变例更是如此。研究和掌握反切与现代普通活语音的对应规律,一直是音韵学界重视的问题。反切是用两个汉字拼出一个汉字读音的方法,古注及字书中叫“××反”或“××切”、“反”与“切”都是相拼的意思。它是根据双声叠韵的原理,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同声,反切下字与被切字同韵。所以,一般说来,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和调,就可以拼  相似文献   

2.
周斌武著《汉语音韵学史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年3月版)是阐述音韵学这门学问形成和发展的著作。跟现已出版的中国语言学史比,周书把其中的音韵学史独立出来,各个章节交待得简明扼要,不漏重点,每一阶段的发展都跟社会的使用需要相联系,这说明音韵学从来就不是一门脱离实际的玄学,而是有其实用价值的社会文化发展的产物。如“绪论”点明古人已意识到汉字掩盖古汉语的语音结构,实用的要求(音训、音转、注音)必须认识汉字音节的构造,进而制出反切。这就是音韵学形成的基础。第二章说了学者们为便于写作诗文,汇集反切以韵分编而成韵书;为懂佛理、译佛经以及深入研究反切而有等韵。第三章说明为适应新的文学形式(杂剧),产生了《中原音韵》等  相似文献   

3.
诗文都属于文学语言,文学语言究竟有没有音韵美?我们认为是有的。文学语言的音韵美,或称诗文声律,就是文学语言的音乐性。这不仅是汉文学语言的特点,而且是世界各种语言进入文学语言所共有的特点。现在有些人对文学语言的音乐性持否定的态度。最明显的是所谓“现代派”,他们把音韵说成是诗歌的“枷锁”。在文学领域中,诗的音乐性,较诸其它文学形式更突出,占有更重要的地位。因此,否定诗的语言的音乐性,也就等于否定了一切文学语言的音乐性。有些人承认诗需要讲求音韵美,散文(prose)(这里指广义的散文,与韵文verse相对而言)则没有什么音乐性可言。因而对于散文的语言美中包含的音乐美,就不去注意。在研  相似文献   

4.
《〈广韵〉反切今读手册》是整理《广韵》反切今读的又一力作,对音韵教学与研究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因为排校或者其他方面的缘故,书中存在着归韵失误、反切脱误、字形讹误、韵字失收等疏漏和错误,可据其他韵书校正,这对于读者正确阅读该书及该书的修订都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5.
反切注音法是我国长时期使用的一种传统注音方法,它的特点是用两个汉字去拼切另一个汉字的读音。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用它表声;反切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用它表韵和调。《广韵》中的每个小韵都注有表示读音的反切,共3872个。清代陈澧创造“反切系联法”,将《广韵》中这些反切的上字进行系联,得出了当时的声母系统,将其中的下字进行系联,得出了韵母系统。所以从陈澧以降,凡研究《广韵》  相似文献   

6.
“音韵之学,功用至广”,这是语言学家罗常培的经验之淡。在古为今用上,古音知识对我们了解汉语语音的历史状况,探讨汉语语音的发展规律,丰富语音学的内容,从而为汉语语音的规范化服务,起着重要的作用。古音知识对汉字的古今音变也能作比较透彻地说明。段玉裁认为,“音韵明而六书明,六书明而古经传无不可通。”然而长期以来,出版的音韵诸书,理论阐述较多,而联系实用例证甚少,一般学子早已视音韵为绝学,为畏途,而在阅读古笈时,音韵的实效如何,又颇觉茫然。一般古笈的注释,又大多以训诂、反切为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语言对比分析的角度对英汉语音韵的表意功能进行了探讨.文章主要分析了英语和汉语音韵的主要手段押韵和拟声方面的异同,通过丰富生动的语例及多重角度的分析,认为英、汉两种语言虽然在音韵表意的修辞方法上各有不同,但都是借助语言表情寄意的功能达到寓情达意的效果,赋予语言无穷的生命力与创造力.赋予语言妙不可言的音乐美与和谐美.  相似文献   

8.
汉字及其音和义在三千年前就传到了韩半岛,特别是朝鲜王朝时期,世宗大王及学者深入研究汉语音韵,从而创造出自己的语言文字——训民正音。中韩语言的比较研究及中韩音韵关系的研究对语言学的理论发展是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9.
利用对《广韵》反切上下字今读和被切字韵母今读关系分析的结果,可以获得古反切今读的简捷方法,即:在大多数情况下,无须专门的音韵知识和资料,仅仅依据反切上下字今读,便能够推求出被切字韵母今读。 当我们遇到一个古反切需要折合出它在普通话里的读音的时候,旧来有两个办法。一个办法是传统的,即利用《韵镜》、《七音略》之类的韵图。为此,先要判明反切上下字所属何韵,然后根据属韵在韵图中归字。这是十分麻烦的事。因为,即使仅就《广韵》来说,反切上字虽然不到五百个,反切下字却有一千多,很难记住其中每一个字的属  相似文献   

10.
反切,是注音字母产生以前用汉字给汉字注音的一种方法。它产生于东汉末年,至今已有一千七八百年历史了。 由于我国古代没有标音符号,所以用汉字给汉字注音就成了常用的方法。在反切法出现以前,人们用的是直音法或读若法。例如:《礼记·乐记》“龙旂九旒”郑注:“旒,音流”;《诗·关睢》“窈窕淑女,  相似文献   

11.
多音字常读音的研究是汉语语音史中单字音研究的新课题。通过对反切用字使用情况的分析,可以得出反切用字具有"表音不表义"的特性。据此也可以证明反切用字中的多音字是用其常读音作切的。前人对多音字作切的改订实例以及我们对《玄应音义》的个案考察,证明对反切用字中多音字常读音的考察具有可行性。多音字常读音研究可以丰富汉语语音史研究,推动不同音系间的比较,有助于古代音韵文献的校勘与研究。  相似文献   

12.
汉语双声叠韵与英语Alliteration和Assonance有着异同互见的音韵特点。它们以各自特有的韵律为语言增添了音乐美。译者可以用对应,增补,转换和省略等方法再现这种修辞的音乐美,以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13.
16世纪中后叶,东来的耶稣会士出于传教的需要,先后研习日语和汉语,使得日语和汉语相继与葡语、拉丁语等欧洲语言发生了语言接触.汉语在汉字文化圈中的通用文地位,自然让传教士们将认知东亚语的重点放在了汉字这一完全相异于拉丁字母的意音文字之上,他们以反切法、假名等梵语与汉字汉文相接触的产物为基础,逐步建构了一套音素文字视角下的对汉字的解析和认知体系.这套体系与现代认知语言学家总结出来的人类对言语理解的体系性模型,也即从语音知觉,到字词识别,到句法,再到语义的信息递进式加工次序惊人一致.传教士们这种对东亚语言的科学认知模式,在音韵学、训诂学、文字学等方面对东亚的语言尤其是汉语的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4.
悉昙字母是古代印度的一种文字。考察悉昙字母音节结构、拼合原理并跟汉字反切法相比较,可以看出反切产生不受梵文拼音原理影响。  相似文献   

15.
汉魏以来,汉字以“反切”为注音手段。它留给后人的是什么?在科学技术进入计算机时代,它又给我们什么启迪?本文从汉字信息处理的角度进行分析,从过去人们进行“汉语拼音化”的历史追溯计算机运用中汉字信息处理出现的问题,利用反切原理设计计算机汉字信息处理方法等方面,提出,利用我国传统的反切方法设计出“双音双拼”系统的汉字信息处理方法,可以解决现行计算机处理汉字信息中存在的重码多、速度慢的问题。进而指出,利用反切“上取其声,下取其韵”的原理设计的“双拼双音”,使曾被人认为是“绝学”的反切获得了新生:既利用现代科技成果,又使汉字信息处理处于高速、少重码的输入状态。  相似文献   

16.
以汉语拼音为线索 ,谈谈反切 ,论及数部古韵书 ,简介几种音韵主要研究方法 ,兼涉语音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17.
反切,是我国传统的汉字注音方法。从东汉中叶到本世纪初,这种注音方法一直延续了近两千年。其间产生的许多字书、韵书,乃至有关语言文字研究的专书、文章,无一不用到反切。因此,了解反切的原理、方法,掌握古今语音的演变规律,实现古音的准确折合,对于读懂古  相似文献   

18.
白话散文属于"语言型"文学,文辞品位和质量的提升,必须辅以"文字化"表达。也就是积极运用汉字特长,适当引入文言成分,适时营造整齐句法,调平仄协音韵,追求简洁、形美和声美,在口语自然和艺术美感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  相似文献   

19.
英诗是形象语言,它靠具体形象创造出神奇无比的意境。同时,英诗又是极富音乐性的语言,它有着象音乐一样的鲜明的节奏,也有着象歌词一样的悦耳音韵。这样,意象和音乐性完美结合,达到真善美的和谐统一,从而产生出一种区别于散文(当然,散文也有音韵起伏,尤其是散文诗,只不过不如英诗显著而  相似文献   

20.
本文是中国古代语言学史系列论文之一 ,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的语音研究是如何兴起的 ,介绍了反切的发明和四声的发现的有关情况 ,分析了中国古代语音研究的兴起与反切产生的关系 ,论证了反切的发明和四声的发现对中国古代音韵学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