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叶恭绰的<广箧中词>是继谭献<箧中词>之后最重要的一部清词选本,其主要特点是以常州派的方法解词,彰显疆村派的艺术特色,注重对清词史的建构,同时也适当关注疆村派以外的词家. <广箧中词>是一部颇具特色的词选,对于我们了解清词尤其是清末民初词坛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因此在清词批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
清词在中国词的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一席之地,后人称为“词之中兴”,特别是在研究词的特点和社会功能,总结历代词人创作经验教训方面,清代词论家在理论上所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了前人,况周颐便是清末一位杰出的词论家。况周颐(1859—1926),原名  相似文献   

3.
沙先一 《文史哲》2008,(2):137-144
词是专门之学,除了抒情诗一般的特点外,还涉及到声律、音韵等方面的问题,这些在清代词学的建构中,都曾受到极大的关注。戈载《词林正韵》是清代词韵探讨与编纂的集大成之作,标志着词韵规范的确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词史地位。首先,《词林正韵》继承李清照词"别是一家"之说,由词的体性入手,从声韵的角度,强调词曲辨体,从而保证词体的文体特殊性,具有重要的尊体意义;其次,通过声韵探讨,影响清代词风演进,从整理上而言,清词创作存在着前期疏于声韵、中后期严于声韵的变化,而这一转变与《词林正韵》的编纂有着重要的关系;复次,清词的中兴与词律、词韵的探讨密切相关,《词林正韵》也在一定意义上推动了清代词学之盛。  相似文献   

4.
清词中兴的特征之一 ,就是出现了大量的学人之词。清代学人强调学问的重要性 ,但并不主张把学问作为表现内容 ,而是提倡学问、胸襟的统一 ,用学问提升修养和人生境界 ,词境也相应地得到了拓展与深化 ,创造出更为广泛深微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5.
也许是受王国维先生“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观点的影响,“宋后无词”说颇为流行。因此,对清代词学的研究,也一向偏重词学理论而冷落词的创作。即使有论及词作的,也多集中于朱彝尊、纳兰性德等个别大家。这种偏颇的格局,直到九十年代初,才由严迪昌先生《清词史》的出版打破。继此之后,关于清词研究的专著,唯见叶嘉莹先生的《清词论丛》和张宏生先生的《清代词学的建构》(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以下简称《建构》)。考虑到这一学术背景,张著的问世,无疑是清代词学研究的又一重要建树。对研究对象价值、特征的总体认识,通常是学人在…  相似文献   

6.
清词研究二十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词的创作,到了清代呈现出一派中兴气象。“可以完全有把握地说,一代清词总量将超出二十万首以上,词人也多至一万之数”①。清词,不仅数量多,而且从思想艺术、认识作用和审美内涵等多方面看,其价值和成就应在元明两代之上。与清词创作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相较而言,本世纪前80年的清词研究显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未能取得应有的成绩。据不完全统计,从本世纪初到1949年以前,共发表清词研究论文19篇②,其中有12篇研究纳兰性德,2篇研究顾太清,其余5篇属概述性质,多泛泛而谈。1949年到1980年以前,共发表清词研究论文6篇,其中3篇研究纳兰性德,1篇研究…  相似文献   

7.
清词中兴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与明代词坛的长期沉寂和明末江浙词坛的开始崛起有关;二是与明季的历史现实有关;三是由于清初的社会现实和词体特有的抒情功能相契合;四是缘于清代学术风气发生彻底变化的背景;五是基于清初词坛上作家群体的形成和壮大。清词的中兴是由多方面的因素相互撞击、共同触发,后经有声望者的推动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8.
“性情”与“学问”作为清词理论建构的重要基点,二者之间关系的探讨贯穿了清词的发展历程。顺康时期乃词体振衰起敝的关捩,词学中兴的要诀均萌芽于此。这一时期各家各派对传统的“性情决定论”进行传承、拓展、修正与突破,但始终是以“性情”为本位;然而他们对“学问”的态度却不尽相同,导致词论中性情与学问的关系或相倾或混融。清初词论中多元嬗变的“性情与学问”观,既是各家词派面对颓势寻求突破的表征,也是围绕是否接受“以学为词”而展开的群体对话。对其进行研究,不仅可以发现流派演进的重要规律,而且可以在动态的视野中进一步深入探寻清词理论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9.
元明走向衰落的词学至清代完成了复兴,而清初则是由衰到盛转折的关键时期,其间词人频出、佳作云集、词学理论丰富深刻。清初颍州诗人刘体仁不仅诗名颇盛,在词学领域也占有一席之地。除少量词作外,其诗话著作《七颂堂词绎》在诗词分疆理论、词史观、正变观、创作论等方面都不乏新见,在清词中兴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意义和影响。  相似文献   

10.
论迦陵词以文为词的倾向——兼评陈维崧革新词体的得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绚隆 《文史哲》2002,(1):92-99
陈维崧号称清词巨擘。他以极具个性化的创作为清词的中兴奠定了基础。但是前人对他的词作的研究多集中在其受苏辛豪放风格的影响这一方面,而对他为革新词体形式所作的努力和这种努力的得与失注意得不够,因而就不能真正客观地理解他在词史上的贡献与地位。同时对他的批评也往往不能切中要害。具体地说来,陈维崧革新词体形式的主要方法是以文为词,他的以文为词又集中体现为以问答形式为词、以议论为词、以才学为词和在词中对逻辑语言的语法关系的恢复等四个方面。迦陵的以文为词为克服传统词体语言老化做出了贡献,为清词的中兴注入了活力。其不足是容易流于松散粗豪、一发无余。  相似文献   

11.
“云间派”是明清之际的一个重要词派 ,它结束了元明词中衰的困境 ,开启了清词中兴的门户。该派崇尚南唐北宋之词、倡导风骚之旨 ,推崇风流婉丽、含蓄蕴藉的审美理想 ,并实践了其词学观 ,创作了富于时代精神和现实内容又具有词体本色的婉约之词。  相似文献   

12.
曹明升 《江淮论坛》2005,(5):157-162
历代词学均以对宋词的研究为核心,这在事实上已形成了“宋词学”这一专学。清代宋词学为整个宋词学史上的集大成期。清人对宋词的研究从考证版本、校勘词集、编选词选等基础文献的整理,到阐发词史、评述风格、归纳流派等上层理论的建构,不仅研究深入、自成体系,并且在客观上构成了整个清代词学研究的基石。同时,清代宋词学与清词发展之间呈一种紧密互动关系。清人出于创体构派、转变词风的需要而对宋词展开侧重不一的研究,这些研究又在实践中很好地推动了清词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对词境的开拓是清词的一大成就,清代岭南词在这方面即有出色的表现.其一是对南国风情的集中展现与词体美学类型的拓展;其二是对清代史实与"心史"的全新叙写;其三是对西方文明与海外风情的反映.总体而言,清代岭南词人开拓词境之举扩大了词体的表现范围,为词体增加了新的内涵,在词史上有重要意义.对此问题的分析,有助于对清词的文学价值有更为全面、准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文廷式及其《云起轩词》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廷式是中国近代词坛中个性特征鲜明的一位词人,他的词作时而奔突狂纵,时而低徊要渺,铸就了他豪放与婉约并存的词风。胡先骕评《云起轩词》说:“意气飙发,笔力横恣,诚可上拟苏、辛,俯视龙洲。其令词浓丽婉约,则直入《花间》之室。”①指出了其词艺术风格的一般特征。叶恭绰、王瀣、龙榆生诸词学家对文廷式词都作过评点及整理工作,对研究文词很有启发。然而对于这样一位重要的晚清词人,并  相似文献   

15.
《今词初集》是清代初年的一部有特色的当代词选。它不仅对以陈子龙为代表的云间词派在清词复兴中的作用给予了特别的强调,而且也对龚鼎孳评价很高。特别是强调抒发性灵的审美追求,在当时独树一帜。编者对浙西词派某些特色的揭示,对阳羡名家陈维崧的评价,都体现着他们的艺术独创性,反映了清词复兴期各种风格多元并存的独特风貌。  相似文献   

16.
肖绰,字燕燕。燕燕,《宋朝事实》作叶叶,《续资治通鉴长编》作雅雅克,实皆一音之转。肖绰这个名字,人们较为陌生。若提起演义小说《杨家将》中那个同宋朝大将杨继业父子厮杀疆场的北朝肖太后,则几乎家喻户晓。此人即是肖绰。但小说中的肖绰,简直是个杀人魔王。这不符合历史的真实。历史上肖绰其人,很了不起。肖绰是辽景宗耶律贤的皇后,其子圣宗耶律隆绪嗣位以后尊其为承天皇太后。她参预朝政前后近四十年,正是辽朝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肖绰顺应历史潮流,推动辽朝度过“中衰”,走向“中兴”,达于鼎盛。本文仅就肖绰的生平事迹,及其对辽朝中兴所起的作用,略作概述。  相似文献   

17.
清代词坛,词人辈出,词作如林,呈现出中兴的局面。其光辉的成就却长期受轻视。就是与朱彝尊.陈维崧齐名的词家佼佼者纳兰性德,涉猎者也寥寥无几。近几年,虽陆续有人著文论述其人其词,但对其作全面深入研究的著作还没有。最近,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黄天骥同志的新作《纳兰性德和他的词》,是非常可喜的现象。这是一部深入浅出,立论新颖,较全面评述纳兰性德及其词的专著,它将有助于人们加深对纳兰词的成就和重要地位的认识,推动对清词的研究。本书比较全面深入地探讨和评价了纳兰性德词作在思想和艺术方面的成就和特色。纳兰词现存三百四十八首。论者一般认为纳兰词的主要内容有四:写爱情、悼亡妻、厌仕宦、歌友谊。本书除用四个专题深入分析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外,还增加两个专题:“读《离骚》,愁似湘江日夜潮”  相似文献   

18.
当代旧体诗词区别于旧体诗词的关键是诗意的"当代性" ,是借用旧体的形式,来表现当代人的生活.以词为例,当代诗词创作的语言.如何走出宋词的辉煌、清词中兴,找到"当代性"的定位,确立起自己的坐标系,是当代旧体词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也是当代旧体词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今人完全按照着宋、清词的模式来进行当代旧体词创作是肯定不行的.即便能写得一模一样,恰恰证明所写的不是当代词.  相似文献   

19.
曹秀兰 《晋阳学刊》2008,(4):121-122
曹溶(1613—1685),字洁躬,一字鉴躬,号秋岳,一号倦圃,浙江秀水(今嘉兴)人。清初著名词人,有《静惕堂词》一卷。清人谢章铤在《赌棋山庄词话》续编三中说:“国初……长短句……倦圃领袖一时”,评价甚高。邓之诚说:“溶填词最负盛名。”朱彝尊认为“数十年来,浙西填词者,家白石而户玉田,舂容大雅,风气之变,实由先生”,把曹溶作为浙西词派的“先河”。曹溶以其创作成就,对清词的中兴起到了极为重要的提倡和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黄剑 《云梦学刊》2000,(5):64-66
清代是词的复兴时期,而以王夫之、王闿运为代表的湘籍词作家在清词史上占有重要位置。杜贵墀作为以王闿运为首的湖湘词派的重要成员,其词不仅在创作技巧上,而且在内容上都有其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