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面对西部地区劳动力素质低下、大量高素质人口流向中东部地区的现状,本文借鉴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及投资-收益比较分析理论,提出了确立合理的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定价是西部地区"回流"人才和留住人才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刘易斯人口流动模型的理论描述与发展中国家实际不相符,缺乏有效性。托达罗的人口流动模型针对发展中国家城乡人口流动做出了简单而有说服力的解释。对两个模型进行分析,对我国协调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极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利用1982年至2020年历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与201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分析我国各民族跨省人口流动的变化趋势。研究发现:各民族跨省流动人口的性别结构变化特征具有差异性,劳动年龄人口占比多有所下降,人力资源禀赋持续升级;多数民族跨省流动人口的流向较为稳定,并且多从所属民族人口主要分布地向相邻省份或东部地区省份流动;多数民族跨省流动人口的流动范围整体有所扩大,城-城流动比例明显上升,流动原因呈现经济化态势,流动时间趋于长期化。各民族日趋频繁的跨省人口流动使得民族间深层次的交往交流交融与各民族全方位的互嵌更加成为可能。今后应把握机遇,在促进民族团结、协调发展、共同富裕与构建民族全方位互嵌格局的过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4.
文章依据中国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大量转移的现状,对托达罗模型进行了修正与拓展,并在结合我国特殊国情的基础上,对其中有关变量做了重新释义,以期对我国的人口流动与迁移政策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5.
"失业"农民工的再就业培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一批劳动密集型企业受到剧烈冲击,许多农民工失去工作岗位,选择"回乡"务农或"留城"继续寻找工作.在此背景下,本文首先分析农民工的产生及其就业与"失业"特点;然后从人口流动模型提出农民工再就业培训的理论依据,认为短期可以缓解农民工就业困境,中期可以保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长期可以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化;最后提出农民工再就业培训的实践问题和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外出务工是农民工迁移的主要模式,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势必使得农民工与企业之间产生一场博弈。工资是影响农民工再迁移的主要因素,基于讨价还价的博弈理论,并运用托达罗模型对农民工的再迁移问题进行解释,从而解决农民工在劳资博弈下所受的约束,使劳资双方达到博弈上的均衡。  相似文献   

7.
8.
农民工的流动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农民工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个特殊的利益群体。农民工的流动既是劳动力市场配置的客观要求,又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既能壮大农村经济,又能推进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9.
农民工社会流动研究:以个案访谈为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深圳、苏州、北京、成都四个城市的个案访谈资料表明:农民工城市社会地位的获得受到诸多制度性障碍的限制,主要表现在农民工的身份认同、地域排斥等方面。在城市生活中,农民工主要通过教育和技能实现向上流动,而逆向流动则是他们面临城市社会排斥的一种无奈选择。  相似文献   

10.
跨省劳动力流动扩大了地区差距——与缩小论者商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几千万的劳动力跨省流动,其对输入地区和输出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对地区差距起到的是扩大还是缩小的作用?显然,不同的判断结论,对相关制度安排和政策确定是有区别的。本文通过实证分析指出,跨省劳动力流动的结果,扩大了地区间的发展差距,并对持跨省劳动力流动对缩小地区差距作出贡献之说进行了反驳,同时简略地提出相关对策措施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农民工特指具有农村户口身份却在城镇务工的劳动者。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还不完善,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立法目前主要还是依靠地方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立法工作滞后,立法空白多、位阶低、体制不规范、适用范围窄。其原因有三:一是城乡二元社会保障体系的限制;二是与社会保障体系相关制度的“约束”;三是观念障碍。  相似文献   

12.
二元性、半合法性、松散性和农民工问题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文章认为,伴随着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而出现的一个庞大的农民工阶层的最大特点是二元性,这是社会经济二元结构在一个社会阶层身上的典型反映.农民工问题的深层原因是由其身份的半合法性造成的,而他们缺乏组织的松散的社会联系是其处于弱势地位的重要因素.农民工的特性及其形成原因表现了中国渐进改革的特点.文章最后提出了解决农民工问题的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地上兴起了蔚为壮观的民工潮。农民工问题成了社会各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之一。将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障立法体系已迫在眉睫,但目前对农民工社会保障立法模式的选择存在分歧。对此问题,主张应以“以人为本”和社会本位理念为指导,考虑农民工的现实情况,进行分类分层的立法模式设计。  相似文献   

14.
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出现了一个新兴的社会群体——农民工。长久以来,农民工在维生与维权之间面临着艰难的抉择,由于他们公认的弱势地位,导致农民工往往为了维生而放弃维权。然而,哪怕是起码的维生也很难得以保障,这也成为制约社会进步、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政府当前在农民工权益维护上的几个缺失表现在: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政府利益取向的偏离、政府介入的非程序性和非合理性。提出对政府未来在农民工权益维护方面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5.
农民工受歧视的二元制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工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农民工受歧视的问题却非常严重,既损害了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也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农民工在城市中所遭受的歧视主要表现在就业歧视、社会保障歧视、教育歧视,根源在于城乡分割的二元制度。为解决农民工受歧视问题,应从改革户籍制度入手,加快制度创新,创建平等的就业机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6.
农民工的城市适应及其对社会认知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研究以465名农民工为被试,采用自编农民工城市适应问卷,考查农民工的城市适应及其对社会认知的影响。结果如下:(1)城市适应包含7个因素:融入感、人际关系、个人期望、向往程度、个人准备、语言适应及生活习惯,这7个因素对农民工的社会认知有不同程度的影响;(2)具有不同背景的农民工,城市适应存在以下显著差异:男性农民工在个人准备上高于女性;年龄大的和已婚农民工,在个人期望、人际关系、向往程度、个人准备、语言适应、生活习惯等方面高于年龄小的和未婚的;有多次打工经验的在个人期望、人际关系、个人准备上高于第一次打工的;打工时间长的在个人准备、语言适应、生活习惯上高于时间短的;收入高的农民工在人际关系、融入感、个人准备上得分高,生活习惯上得分低。  相似文献   

17.
建筑业是农民工进城务工人员集中的领域,由于二元劳动力市场的存在,他们没有享受到与城镇建筑职工同等的待遇,在劳动保护方面还十分欠缺。本文分析建筑领域农民工劳动保护现状,探讨劳动保护不足的原因,提出完善农民工劳动保护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青年农民工更容易陷入失业困境,他们返乡后在工作、收入和生活方面遭遇大的困境.通过对典型地区调查数据分析,在全面描述青年农民工返乡前在城市生活和社会融入状况的基础上,通过比较他们返乡前后心理上社会融入状况的评价.发现他们融入农村生活成本更低,但却非常向往城市生活、工作并获得市民身份.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改革户籍制度、促进社会权利公平享有等政策主张.  相似文献   

19.
通过分析“农民工二代”出现的原因,阐述了“农民工二代”所面临的生活压力和精神压力等问题,进而说明了现代城市人对他们的认同感是促进城市的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和实现城乡有机结合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0.
本文根据农民工流动性强、工作地点不稳定等特点,提出了"税费结合"的农民工养老保险新模式,并以开征社会保障税的形式来解决农民工养老金转移接续难的障碍,最后在条件许可时能扩展成全社会各类群体统一的养老保障模式,以便构建一个灵活而长效的城乡统筹的养老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