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无”是老子学说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现代学者多视之为哲学范畴),在历史上曾产生极其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但“无”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却历来众说纷纭。由于老子的整个理论体系建构在“无”的基础上,故正确理解“无”,对正确理解和评价老子及其学说,至关重要。魏晋时,何晏、王弼等人祖述老庄、以无为本。王弼在《论语释疑》中说:“道者,无之称也,无不通也,无不由也,况之日道。寂然无体,不可为象”。认为“无”就是“道”,它无体、无象、无声,无所不在.在《老子在》中他又说:“凡有起于虚,动起于静,故万物虽并动作,卒复归于虚静,是物之极笃也。”老子说“有生于无”,“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日静,静日复命”,王弼将其解释为“有起于虚”,“复归于虚静”,实际上就是把“无”同虚无划等号了。据《资治通鉴·魏纪七》记载:“何晏性自喜,……尤好老庄之书,  相似文献   

2.
《老子》的“道”究竟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对于这个问题,《老子》的作者当时没有自觉地意识到。他只是自觉地认为道的本体是“无”。从这个意义上讲,可以说《老子》是唯无主义。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站在现代哲学的高度,分析一下《老子》的道相当于现代的精神范畴,还是相当于现代的物质范畴。这样做是有必要的,因为探讨这个问题有助于深入理解《老子》哲学,有助于对传统文化进行正确的批判继承,有助于发扬科学精神、提高理论水平。 一、“道”不是纯粹的虚无 有人认为《老子》的道是纯粹的虚无,其实不然。《老子》固然说道是“无”或“冲” (傅…  相似文献   

3.
人们都希望对老子哲学性质的讨论,在深度上有新的进展。为此,已有不少研究者正把探索的目光转向开掘老子的思维方式方面,特别是探讨老子思维中是怎样设想出世界本原“道”的。然而,这确实是一个颇具难度的复杂问题。不过,我们仍想侧重从个别与一般的关系角度,对老子关于本原“道”的思维,做一些粗浅分析,以期有一点进展。一细读一下《老子》就会发现,在老子对“道”的性状描述中,存在这样一个有趣的矛盾现象: 一方面,老子把“道”描绘成超感觉超具体形象的东西。例如,《老子》第十四章,直接明确地把“道”的属性描绘为“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不是眼、  相似文献   

4.
李建明 《唐都学刊》2006,22(5):48-50
《道德经》是一部有着宏伟完整思想体系的智慧之作,它以其特有的视角,探究了宇宙的形成、万物的本源、国家的治理等一系列重大的哲学和政治问题。“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概念,也是老子哲学中最根本的概念。就整个中国古代哲学而言,对于“道”的解释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哲学特质。因此,要了解老子的思想及影响,必须首先探讨老子“道”,揭示老子“道”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5.
动静问题,自先秦以来,就引起哲学家们的关注。老子主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虚构一个“虚极”、“静笃”的世界。王弼继承了《周易》和老、庄思想,虚构了一个寂然不动的本体“无”,他说:“动息则静,静非对动者也,语息则默,默非对语者也。……雷动风行,运化万变,寂然至无,是其本矣。”这两种说法,前者诱导人们脱离运动变化的现实世界,寻求“虚极”、“静笃”的幻境,后者认为运动不是物质的运动,而是非物质性的“无”使之如此,因此,两者本质上都是否定运动的绝对性和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割裂、颠倒了“动静”关系。朱熹的动静学说,既承袭老子、王弼的某些说法,又根据哲学斗争的发展和人类认识的深入作了修正和补充。同时,他不仅发挥《周易》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也继承了周敦颐《太极图说》中的思想,并纠其偏。朱熹对动静学说的修正和发挥,以下几方面是值得注意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道”的逻辑演进为序,以哲学为视角,阐释了《老子》“道”的分成系谱,提出了“道”分为“无名”的本体之道与“有名”的规律之道,并对“道”如何内化为本体和外化为规律,作了详细说明,同时对《老子》研究中的一些疑难作了必要的辨析。  相似文献   

7.
"虚静"思想在中国古典美学、艺术理论中颇具特色.它具有中国古典美学中特有的整体直觉思维特征."虚静"的深刻意义在于:老子、庄子,在他们思想起步的地方,根本没有艺术的意欲,更不曾以某种具体艺术作为他们追求的对象.他们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道",从而使虚静、本、道、自然、天道无为一脉相承,浑然一体.虚静本作为体道的人格修养功夫出现,但对后来的文艺创作主体却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一 老子的“道”就象一个具有无限魅力的魔方吸引着历代的哲学家。大凡有造诣的哲学家,几乎无不对它作出自己的理解和解释。在众多的解释之中,陈效应先生的解释可谓别具一格。他说: “老子哲学的理论基础是从‘道’这个观念开展出来的,而‘道’的问题,事实上只是一个虚拟的问题。‘道’所具有的种种特性和作用,都是老子所预设的。老子所预设的‘道’,其实就是他在经验世界中所体悟的道理,而把这些所体悟的道理,统统附托给所谓‘道’,以作为它的特性和作用。当然,我们也可以视为道是人的内在生命的呼声,它乃是应合人的内在生命之需求与愿望所…  相似文献   

9.
老庄哲学思想辨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庄二子,常被相提并论。然究其思想内蕴,异大于同。老子之学与庄子之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实用哲学,后者为解脱哲学。老子言“道”,目的在“用”,庄子悟道,本意在“合”。由于学说主旨不一,导致老庄在道论、人论、价值取向、人生追求等诸多问题上的差异。老子的辩证法和庄子的相对主义,也歧出于此。  相似文献   

10.
海西之名,起于元代。《元史·世祖本纪九》载:至元二十年(1283年),“以女真之地,置海西辽东道”,并置海西辽东道提刑按察司,“按治女真、水达达部”。这是以地域而划分居民的名称,即所谓“居海西等处者为海西女真”(《大明会典·礼部·东北夷》)。  相似文献   

11.
论老子哲学的阐释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道”的基本特征《老子》最为复杂的问题是对于“道”的性质意义的理解和解释。对此,自五十年代至今,理论界一直众说纷纭。我们认为,老子作为一个卓越思想家,其特殊之处就在于他对“生命潜在性”的深刻理解,因此,只有以“生命潜在性”为楔入点才能正确把握道的涵义。“道”从首从走,文字的直接象征意义是“人走的路”和“人沿着路走”,“道”与古希腊哲学中的“逻各斯”都可以说是一种宇宙存在的最高观念的抽象,但“道”与“逻各斯”的根本区别是:“道”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性潜在性的东西具有不断创生发展的能动性自发性,是永恒的生生不息、“周行不殆”;而“逻各斯”本质上是对宇宙发展的因果性、必然性、规律性的反映,具有超  相似文献   

12.
在先秦诸子的哲学思想中,老子是第一个创立了哲学体系,阐述了辩证法思想的。他把哲学从对人生与政治的思考和讨论中扩展到整个宇宙,正如有些论者所说的,老子的整个哲学系统的发展,可以说是由宇宙论伸展到人生论,再由人生论延伸到政治论。本文仅就老子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试作一点分析,以求教于专家。 (一) 在老子的哲学思想中,“道”是最高的实  相似文献   

13.
一九八三——一九八五年,由洪堡基金会提供研究资金,我在联邦德国进修。其间感受尤深的是学术界的“中国哲学热”。从历史上说,中国哲学对于德国并不陌生。十七世纪末至十八世纪初,莱布尼茨对于《易经》的解释很可以说明当时德国对于中国哲学的研究已有了很高的水平。从那时起,德国哲学家就认识到东方哲学决不能低估。以后沃尔夫专门写了一部《中国实践哲学》,详尽地研讨了中国哲学的特征及其基本问题。黑格尔、叔本华都对中国哲学作过专门的论述。即使到现代,据我所知,海德格尔晚年对中国哲学就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曾经在一个中国人的帮助下翻译了《老子》  相似文献   

14.
吴冰 《唐都学刊》2023,(5):54-62
老子哲学从宇宙论的高度观察分析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以“道”为本,建立了一种抽象的整体宇宙生态观,凸显了其哲学生态思想极强的自然性。老子哲学原本是对其所处时代问题的思考和回应,当今部分学者和翻译家,立足于老子哲学产生的原生语境,进行历史研究、文字训诂研究和经典阐释研究,以求发现和恪守老子正义。在现代生态危机加剧的背景下,部分国外学者基于现代生态运动发展的需要,将西方“nature”的含义嫁接给老子哲学核心词“自然”,并对其哲学生态思想进行发掘和拓展,强化了老子哲学的生态意义,从而使老子成为生态保护的先驱。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德国著名汉学家、翻译家卫礼贤的最后一部哲学论著《中国哲学导论》(1929)的翻译和研究,整理归纳了卫礼贤对中国哲学的核心词“道”的五种不同译法,深入剖析了他如何用“一词多译”的方法,对中国哲学史上不同文本、不同哲学家、不同时代及不同思想维度中的“道”进行诠释。同时,本文以术语学(Terminologie)为研究方法,聚焦于卫礼贤用来翻译“道”的几个德语哲学术语,并对这些词汇进行溯源。以此为切入点,本文分析了卫礼贤作为对中国哲学与德国哲学均有深刻理解的汉学家,有意识地从跨文化比较哲学的角度出发,将“道”转换为德国哲学中与之相匹配的哲学概念,并将其介绍给德国思想界的路径。重新审视卫礼贤对“道”的“一词多译”,在加强当今中外文化互鉴和中文著作外译方面具有积极且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无与有是东方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老庄学说在阐述有与无的关系时,包含了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其中无能生有的观点,既是本体论,又是方法论和人生境界说。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作为宇宙的本原,也是道的基本涵义之一。老子又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作为宇宙本原的特征,也就是无的规定性,它被描绘成看不见、摸不到、听不着的恍惚、混沌状态。庄子在《天地篇》中也说:“泰初有无。”无能生有这样玄之又玄的观点,长期以来难以被人理解。而在当代的科学,特别是宇宙学、量子力…  相似文献   

17.
《老子》古本道德顺序试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古本道德顺序试探张学方帛书《老子》(七三年底出土)与今本《老子》最大之不同,就在于“德篇”在前“道篇”在后。这一特点反映了一些什么问题呢?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在七十年代中期和八十年代后期,作了很多有益的探讨和推测,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四种意见。第...  相似文献   

18.
老子与印度     
一、小引《史记·老子列传》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关于老子的真实姓名、籍贯、身分等,古书上历来说法不一,学界亦颇多聚讼,甚至有人怀疑历史上老子其人的存在,怀疑《老子》一书的真伪。但真正能经得起考验的,还是《史记》中的这20几个字。近年考古发现证明,不仅实有老子其人,而且《老子》一书亦确属老子的手笔。老子和印度很有因缘,而且这因缘早在一千七八百年前就结下了,至今未断。下面分三个环节(唐以前、唐代和现当代)来谈,最后再谈谈这因缘所由发生的内在根由。  相似文献   

19.
爱德华·克罗克(Eduard Kroker,汉名罗度华)教授,1913年生于德国弗莱堡,现任德国著名的《法兰克福总汇报》主办的《奎尼希施坦因论坛》的主编,同时在法兰克福大学及美菌兹大学任教。本文是作者在1991年2月底为《奎尼希施坦因论坛》创刊10周年纪念会而写的讲演稿,经作者修改后,刊于1992年的《奎尼希施坦因论坛》上,该期的论题是:“进步——人性的指令”。作为一个有世界眼光的西方哲学家,作者谈了对当代世界大势的哲学看法,为我们提供了西方当代思想界对现实世界进行深层思考的一些十分重要的信息。现将主要内容摘译如下: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老子》中的一些主要概念作了探研和疏解 ,对一些定见提出了自己新的看法。文章指出 ,《老子》所讲的“常道”是指放之四海皆准的规律 ,而非随时而变的百家之道 ;“名”是识别事物之本 ,无物则无名 ,物变则名异 ;“无”、“有”非“道”之特称 ;“玄”是始元之“元” ,而非“玄妙”、“深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