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773—1775年普加乔夫起义是俄国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武装起义。这场旨在反对封建压迫、农奴制剥削,乃至整个封建农奴制度的起义,历时二载、声势浩大、威震全国。它有力地打击了封建贵族的统治,震撼了俄国封建农奴制的基础。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是,它在俄国人民反抗封建农奴制的斗争史上写下了光彩夺目的一页,具有深远的政治意义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
十九世纪中叶,在我国四川西部的康巴地区(即今天甘孜藏族自治州一带),曾经爆发了一次声势浩大的藏族农奴大起义。起义的领导者工布朗结在战争中左眼受伤失明,藏语呼一只眼为“布鲁曼”,于是人们又称这次起义为“布鲁曼”起义。 “布鲁曼起义”发生于一八四八年,失败于一八六五年。历经道光、咸丰、同治三朝、“纵横三千余里”,其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影响之深,是藏族历史上所罕见的,为藏族历史增添了一页光彩夺目的篇章。就是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也应有它不可抹煞的地位和价值。特别是它为我们了解藏族漫长的封建农奴制社会中,农奴反抗领主的阶级斗争的历史,提供了新的资料,更是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  相似文献   

3.
明王朝中期,统治者日益腐朽,赋役剥削益趋加重,土地兼并愈演愈烈,水旱灾害严重泛滥,饥荒几乎遍及全国.特别是自明英亲正统(公元一四三六年)以来,国内阶级斗争已经十分尖锐,社会局面经常动荡不安,处于饥寒交迫的广大农民不断发动起义,同封建地主阶级开展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沉重地打击和动摇了明王朝的封建统治.公元一四六四年和一四七○年,在湖北郧阳山区一带爆发了刘通、李源领导的流民起义.明王朝的统治者面对这次起义惶恐万状,深为忧虑.他们曾多次派遣文武官吏,调集重兵,“招抚”与屠杀两手交替使用,花了长达十年左右的时间,才将这次流民起义镇压下去.本文试就这次流民起义的有关问题,初步地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4.
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在贵州天柱县执营乡爆发了侗族农民姜应芳领导的反清起义。这次起义所提出的纲领口号、颁布的各项政策以及政权和军队的建制、与苗族起义军的密切合作等方面,都具有相当的特点,本文仅就秘密结社与这次起义的关系,谈谈自已粗浅的看法。 清末道咸年间,由于残酷的封建剥削和政治压迫以及连年的自然灾害,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各省农民起义频繁发生,而这些起义多数都以一种民间秘密结社形式来宣传和团聚  相似文献   

5.
十九世纪中叶,工布朗吉(又称布鲁曼)领导的康巴农奴起义,在川、藏联军的夹攻下,1865年起义军被镇压下去了。但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二十四年以后,工布朗吉的家乡——中瞻对再次爆发了以铁工撒拉雍珠为领导的农奴起义。这次起义尽管在时间和规模上都不及前者,但是它的影响是很大的。它为我们研究农奴制下的阶级斗争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6.
最近全国历史学界正在集中注意力讨论农民起义的性质及其作用问题。封建社会前期的农民战争是反对封建制度均呢?还是对封建制度起巩固和完善的作用呢?在讨论这一问题上,大家都集中注意力来讨论秦汉三次大起义的性质和作用上。我本来也想来参加这三次起义的讨论,可是在写作的过程中,一提起笔来,就感到作为魏晋封建关系正式确立论的我来参加讨论秦汉三次大起义,必然会别人说别人的一套,我说我的一套,格扦不入,争论不起来。因为在我看来,战国以后,农奴制还在萌芽阶段。秦汉三次大起义,是属于古代社会中起义性质,而不是封建社会的农民起义。农民起义的前提就不存在。同时,要讨论秦汉三次大起义,必然会讨论到所有制问题。同志们提  相似文献   

7.
辛亥滦州起义的领导者王金铭赵润生武昌起义爆发后,在封建势力强大、清政府控制严密的京畿地区直隶省滦州(今河北省滦县),发生了震惊全国的新军起义,成立了北方革命军政府,给了清王朝和封建帝制十分沉重的一击。这次起义的领导者,就是山东近代著名民主革命志士王金...  相似文献   

8.
<正>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俄国的农民问题,在我国世界史研究领域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笔者认为,认真考察这一时期俄国农民的境况,不仅可以使我们对封建农奴制的残余势力及其延续的根源有一个科学的认识,而且,可以使我们“从废除农奴制后他们遭受的资本主义压迫中,寻找俄国农民支持十月革命的深远原因。”本文拟从法律和经济的角度对俄国农民境况作一历史考察。  相似文献   

9.
论杜文秀的政治思想及其历史渊源马经清朝咸同年间滇西地区爆发的杜文秀领导的反清起义,是回、汉、彝、纳西、傈僳等少数民族联合反对清朝民族压迫的进步起义。这次起义在云南各民族联合反抗封建统治者民族压迫的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起义的主要领导人杜文秀在...  相似文献   

10.
《水浒》是一部悲剧,是一部农民起义的悲剧,这次起义也曾轰轰烈烈,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但最终却被统治阶级所利用,受招安、征方腊,农民义军变成了一支皇家军队,一百单八位好汉死的死,散的散,最后落得“魂聚蓼儿洼”的悲惨结局。  相似文献   

11.
《围城》包孕着丰厚的审丑意蕴,钱钟书先生把他对中西方化、对人性以及对社会的畸形、片面、病态及丑陋的的揭示,真诚地奉献给读者。这些对文化、对人性及对社会生活的审丑的新的纲领,极大地扩大了文学表现的感觉空间和思考空间,让读者睹见作家对中国现实生活、精神文化生活和人性善恶的严厉的审视乃至洞穿,从而反复引发人们的审美体验,这其实正是《围城》被认为是美的文学作品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梁书》、《陈书)历经千年,传抄过程中难免造成文字差错,后人直接引用,必然与事实不符。文章对这两部史书里面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进行了考证,对错误之处作了剖析,并参照有关史料予以纠正,有助于正确把握梁陈史实。  相似文献   

13.
自建党以来 ,中国共产党的新闻事业性质观念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 ,认为新闻事业是政党宣传工具和阶级斗争工具。第二阶段 ,认为新闻事业是政党宣传工具、阶级斗争工具、社会舆论工具。第三阶段 ,认为新闻事业是无产阶级专政工具。第四阶段 ,认为新闻事业是政党宣传工具、社会舆论工具、大众传播工具  相似文献   

14.
黄帝陵祭祀是近现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载体。晚清以来,革命党人对传统黄帝陵祭祀加以改造利用,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初步形成作出贡献。民国时期,借由对黄帝陵祭祀的制度化,黄帝为整个中华民族始祖的身份逐渐广为人知。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祭黄帝陵的仪式进行了借用与创造,赋予了"黄帝符号"以"劳动人民性"等新内涵。改革开放后,黄帝陵祭祀越来越得到重视,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和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方面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后还要找到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点,总结黄帝陵祭祀的有关历史经验,以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5.
散曲的套数成熟在前 ,对元杂剧的形式有重要作用。后为元杂剧的唱曲起了定型作用 ,并为之提供了基本的乐调和曲牌 ,奠定了本色美的艺术特征。元杂剧的形成 ,从体式到风格 ,皆与散曲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一种物本主义形态的唯物论,还是一种超越物本主义形态、从实践理解世界的本质相关问题的实践的唯物主义的唯物论?这是一个我们必须搞清楚的有关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本质规定性和精神实质的重大问题。在考察物本主义的唯物论及其思维方式的局限性的基础上,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现代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并重点研讨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关于从实践理解世界的物质性和自然世界的先在性的原理,以期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进一步阐明人类世界的实践性原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新制度经济学对国家作用分析的理论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制度经济学对国家作用的分析是逐渐纳入其框架的 ,总体上通过组织的演进来说明。其代表人物经历了科斯、张五常、威廉姆斯、巴泽尔和诺斯等 ;其逻辑经由交易费用演进为契约合同 ,再由交易维度转向产权的“公共领域” ,最后扩展到国家的作用 ;其中心思想是 :在不同的领域和层面 ,存在着利用“公共领域”财产的各种各样的组织 ,而国家也是一大组织 ,它的存在和作用是为了利用整个社会层面的公共财产  相似文献   

18.
企业理论的发展对产业组织理论演进的影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组织理论分析的基础是企业理论,企业异质性假定对企业同质性假定的替代和企业异质性假定的不断深化是产业组织理论获得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20世纪70年代以来,产业组织理论沿着两个基本方向发展:一是坚持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在哈佛和芝加哥学派对企业异质性假定的基础上引入博弈论等新的分析工具,着重研究企业行为及其相互依存关系,形成了以泰勒尔为代表的新产业组织理论。二是修正新古典经济学的假设前提和分析方法,在对企业的异质性作出全新假定的基础上,构造新的产业组织理论的分析框架。企业能力理论把企业的异质性归结为企业知识和能力积累的差异,并把产业组织理解为企业专业化分工和企业专业化知识与能力成长的协调机制。企业理论的创新对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当今我国大力推进民主政治,已成为构建现代宪政法治秩序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在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政治运行法治化将是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0.
从那些在历史和传统中一直被排除在主体和作者之外的群体--女性、黑人、被殖民者等等弱势群体的角度来看,"作者之死"理论不适合他们.不应该简单地否定主体,否定作者,而应该把被排斥的部分包括进来.不过正是因为"作者之死"理论,传统作者主体的权威地位受到质疑,弱势群体才得以在历史中发现自己的位置.而这种新型的作者主体追求并确立自身的主体性,同时也尊重他人的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