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侯仰军  刘洋 《中华魂》2014,(4):58-58
正《亚鲁王》是苗族历史上第一部长篇英雄史诗,是当代文学史上的重大新发现,其文化价值堪比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蒙古族史诗《江格尔》、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它的发现和出版,改写了苗族没有长篇史诗的历史,是当代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抢救的重大成果。神秘的苗族大百科2009年春天,麻山地区苗人世世代代传唱的史诗《亚鲁王》开始进入文化人的视野,改变了苗族没有长篇史诗的印象。史诗  相似文献   

2.
亚鲁王族旗是亚鲁苗人死后由亡者的内亲(有直接血缘关系的亲属)制作的覆盖于死者脸部、胸前并陪葬的一块绣上图案的土布。它是亚鲁苗人灵魂皈依祖先的富足国度里认祖归宗并被“祖奶奶”接纳的标识性神物,是亚鲁子孙身份的象征。族旗形式多样,图案主要由刺绣和剪纸构成,纹样寓意源于《亚鲁王》史诗,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及美学价值。其艺术表现形式及内涵与东部、中部方言区苗族完全不同,是这支苗人在其民族历史特有文化形态下的表达和外化。  相似文献   

3.
在贵州麻山地区发现的苗族史诗《亚鲁王》是文学想象与叙事治疗的统一体,揭示了文学所具有的精神治疗功能,但这一视角却被学界所忽视。歌师创建仪式空间,进行仪式展演,唱诵《亚鲁王》的相关片断,在仪式叙事中帮助患者缓解压力、调节情绪,改善身心残障状况,彰显了文学作为语言符号的精神救疗功能。仪式展演的重点是实施过程,而不是表演水平。《亚鲁王》史诗及其仪式展演有着巨大的文化认同作用和精神感召效力,对其治疗效力进行再发掘,将为文学治疗理论的的深化与拓展提供鲜活的本土经验与地方性知识。  相似文献   

4.
在西部苗族丧葬仪式上口头唱诵的活态史诗《亚鲁王》塑造了美轮美奂的女性形象,大致可以分为四类,即铜鼓文化的殉道者、能征善战的女英雄、女性神力形象和管家型的妇女群象等,每一类女性形象都有着古老的历史文化蕴涵。  相似文献   

5.
《亚鲁王》作为集麻山苗族创业、征战、迁徙为一体的史诗,记录了麻山苗族在亚鲁的带领下不断往西南地区迁徙的悲壮历史,史诗以亚鲁的征战功绩为主线,其中的女性悲剧命运在男性的英雄形象面前被弱化,很少引起人们的关注。因此,文章试图通过分析史诗被骗母题中波丽莎和波丽露两位女性的悲剧命运,探讨《亚鲁王》中女性命运悲剧的根源。  相似文献   

6.
神话史诗在人类学知识谱系的研究中通常与相应的"历史事件"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文章以文学人类学的多重证据法为理论观照苗族史诗《亚鲁王》的一些"史事",由此说明神话叙事中的"历史真实",并以此论证和探讨《亚鲁王》在口述史研究中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7.
《亚鲁王》作为苗族复合型的大型史诗,保留了大量具有鲜明文化特征的神话情节和母题。该史诗流传的悠久历史体现出麻山苗族地区丰厚的神话传承土壤,史诗叙事中关于万物起源、造日月等典型神话母题具有值得关注的神话内涵与文化分析价值。  相似文献   

8.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已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化符号,其内容包罗万象,博大精深,是研究苗族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目标任务.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任务,我们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充分发挥民族文化软实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积极作用.打造《亚鲁王》文化品牌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客观需要,是全面正确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的内在要求,是推进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相结合的重要举措.开发《亚鲁王》文化,要正确评估民族文化的开发价值,建好《亚鲁王》民族文化生态产业园,与开发攀岩等文化结合起来.可把《亚鲁王》民族文化生态产业园建成集旅游观光、休息娱乐、科学研究、学习考察、民俗活动等于一体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多功能园区,把紫云格凸河打造为“国家攀岩公园”和“世界攀岩圣地”.  相似文献   

9.
芬兰民族史诗《卡勒瓦拉》已被各国研究家公认为世界伟大的史诗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确认它是世界性的民族史诗,是芬兰民族文化的基石。它与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之间存在着很多相似之处,但也有不少个性的差异。从多角度入手,对藏族《格萨尔王传》和芬兰《卡勒瓦拉》进行分析和比较研究。从而较为系统、全面地研究和分析这些异同,必将有助于深入理解《格萨尔王传》的艺术魅力、文化内涵和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0.
长篇史诗《格萨尔王传》(简称《格萨尔》,下同)是藏族古代的一部大百科全书,其中有不少描述藏族人民的信仰习俗的文字,如《格萨尔王传·分大食牛之部》关于“招取福运”的描绘等。舟曲《寻运曲》是流传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黑峪沟一带的藏族歌舞曲,歌词内容主要是述写人们寻找福运的,因此我们称它是舟曲《寻运曲》。从“寻运”到“招运”既反映了人们的思维观念,又记述了藏族信仰习俗中俗信与迷信的发展变异过程。  相似文献   

11.
《格斯尔王传》介绍白歌乐《草原》 1955年第6期关于史诗《格萨尔王传》徐国琼《文学 评论》1959年第6期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徐国琼《文学 评论》1959年第6期青海省关于《格萨尔王传》的调查搜集情况 和间题青海省文联《民间文艺通讯》 x95o年第8期关于藏族民间史诗《格萨尔王传》徐国琼、 歌行、可国《青海湖》1959年10月谈史诗《格萨尔王传})王亚平《青海 湖》1 959年一2月青海省大力收集著名史诗《格萨尔王传》 长山《民间文学》1960年第1期蒙古族史诗《格斯尔王传》简论中国社会 科学院内蒙古分院语言文学所《文学评 论》1960年第6期…  相似文献   

12.
《格萨尔王传》是世界上目前尚被传唱的最后一部史诗,传唱区域主要在中国西藏和中亚地区。目前在中国藏区,有140多位演唱艺人在说唱这部史诗。《格萨尔王传》已经存在有1000多年,长达60万诗行,是世界最长的史诗。  相似文献   

13.
蒙古族的英雄史诗《江格尔》,同兄弟民族和其它国家的史诗一样,是人类民间文学宝库中一颗绚丽夺目的明珠。它代表了蒙古族史诗的最高成就,是蒙古族古代文学的三大高峰之一。它同《格斯尔》一起,与希腊的《伊利亚特》、《奥德赛》印度的《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藏族的《格萨尔王传》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等史诗相存并列,为世界文化宝库增添了光彩。  相似文献   

14.
《格萨尔王传》是一部伟大的巨著,是世界文学宝库中最长的史诗。研究《格萨尔王传》既要进行详尽的科学的考证,也要从文学的角度进行仔细的深入的探究。本文仅从《格萨尔王传》中的谚语着眼,作点肤浅的分析,求教于研究和热爱《格萨尔王传》这部伟大史诗的老前辈和同志。  相似文献   

15.
《吉尔伽美什》是目前世界文学中已发现的最古老的一部英雄史诗,是古代巴比伦文学的杰出代表。它与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之间存在着很多相似之处,但也有不少个性差异。如果我们从比较研究的角度系统地梳理这些异同,必将有助于深入理解《格萨尔王传》的艺术魅力、文化内涵和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6.
《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人在自我被再度放逐后对人的追问与反思,是一种转身的忧叹。它昭示着古希腊人对人的有限性与世界的无限性的理解,对他性拯救的呼唤。在《俄狄浦斯王》中,已经蕴涵着西方文学精神中重要的一维——信仰拯救。《俄狄浦斯王》中的信仰拯救以理性关照下对生命的超验体验的形式呈现。  相似文献   

17.
《亚鲁王》和《你在高原》作为中国文学中关于祖先崇拜书写的典型文本,共同点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其中的差异并未引起学界的足够关注与重视。汉族文学中的祖先崇拜已经现世化为“慎终追远”之“远”的逻辑起点——当下现实生活中的家族长老,以血缘关联为纽带,以时间为线索,一代代地向上追溯,试图找到共同的终极性的血缘之“根”。这一家族长老系列既是现实中有限性世间凡夫,也是终极世界的象征性精神符号。苗族文学中的祖先崇拜则保留了原初宗教信仰本色,以信仰为逻辑起点,祖先神在彼岸的神圣世界,与祖先的连接保证了当下生命存在的鲜活价值。这种差异的根源在于经济、文化和政治对祖先崇拜的信仰内核影响程度之别。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引证荷马史诗和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论述了史诗中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是历史事实的再现,即史诗是历史的一面镜子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尘埃落定》的史诗题材和史诗风格入手,通过《格萨尔王传》与《尘埃落定》的比较,阐释了《尘埃落定》所体现出来的弃子身世、成长与业绩、难题考验、英雄之死等英雄主题,注解凝结在作家内心深处的英雄情结。  相似文献   

20.
俄国对史诗《格斯尔传》的研究[俄]Д.乌雷姆吉耶夫(Д·улымжиев)学者们有充分理由认为英雄史诗《格斯尔》或称《格斯尔传》是世界上最重要、最有影响的史诗作品之一。从前,研究人员把《格斯尔传》公正地称作中央亚的《伊里亚特》(古希腊叙事长诗--译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