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生态伦理观认为自然拥有自己的权利和内在价值。人类对于其与自然关系的错误认识是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人类应该突破旧的生态观,从生态伦理观出发,形成和强化生态自觉意识。因此,从生态伦理观出发,深入理解生态自觉的时代内涵,明确生态自觉的意义,初步探讨生态自觉的途径,对于人类从价值观和实践活动方面关怀大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蒙古族的自然崇拜及其生态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主要以蒙古族的自然崇拜为例论述了自然崇拜中所渗透着的不自觉地生态保护意识。继承和弘扬蒙古族的珍爱生命,善待自然的传统生态道德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我国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实践。实践的自觉源于理论的自觉。对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深刻领悟和自觉把握,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理论根基。在马克思主义视野中,人与自然是内在同一的,是相互建构的,因而是必须和谐发展的。这就意示着,人在实践过程中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构建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4.
逆全球化中经济人的伦理困境体现为道德人格缺失引发信任危机、经济理性膨胀导致人性物化、消费主义泛滥致使价值错位,它表征着资本主义国家自由与理性精神的衰落。经济人需要一种生态自觉,将人、社会与自然纳入整体性关系之中,自觉转向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的的生态经济人。生态经济人是经济人面对伦理困境的一种自我革新,它具体表现在生态人格、生态理性与生态消费等方面。生态经济人重视生态人格,以实践中的生态人为基础,自觉遵循社会生态系统各领域的规范性约束,维护社会整体利益,抵制极端利己主义,自觉发展人的自由个性。生态经济人注重生态理性,以价值理性、交往理性、实践理性为根基,在世界性的交往关系中发展人的丰富性,反对用同一性思维来压制他者的差异性,自觉克服狭隘的价值偏好。生态经济人强调生态消费,注重生产、消费与自然的平衡关系,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高效简便的能量交换机制,追求绿色简约的生活方式,自觉提升人的自由能力。  相似文献   

5.
从生态意识的维度考量中国当代诗歌的自然书写,可以发现,在新时期以前,中国当代诗歌一直受到政治语境和意识形态的影响,更多是渴求驾驭自然和与自然为壑的思想流露。新时期以后,随着人们生态意识的觉醒,中国当代诗歌在自然书写中从自发的生态批判到自觉的生态诉求,无不印证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进程。这种进程,既是中国当代历史嬗变的文学表达,也是诗人因应社会发展在自然书写中对生态伦理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6.
日益恶化的生存环境和日趋严重的生态危机是生态文学产生的根本原因。因此,生态文学有着积极参与现实的姿态和内在的伦理价值诉求,所倡导的"生命的文学"观念是对"人的文学"观念的修正和超越。所以,生态文学的生态主体性及生命的主体性,将其道德关怀由人及人性的关怀延展和超越到整个生态及自然生命的关怀。生态文学的现实语境决定了它理应自觉地履行其"生态责任"并自觉承担其"文明批判"的重任。生态文学在中国业已走过了二十多年的历史,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生态文学在中国将有一个辉煌灿烂的未来。  相似文献   

7.
人类历史的发展已经进入了生态文明的崭新时期。在"生命自觉"中不断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生态意识,自觉践行生态理念,反思现代化进程中"见物不见人"的教育,聚焦于对人类终极目标的关切,是当下高校育人的主旨。本文分析了人类认识、改造自然的历史逻辑进程,对当前高校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意义进行了阐释,对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对推进高校生态文明的路径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8.
立足感性的对象性活动即实践,马克思主义生态人学观秉持自然向人而生与人向自然复归的双重意涵。这种人与自然辩证互动的双重意涵,为整合与超越生态中心主义把人还原为普通生物和人类中心主义以利益为圆心规定人提供了全新的方法与视域。承接马克思主义生态人学观思想的内在动源,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超越了外来话语体系渲染的“自然人”与“利己人”的形而上学割裂与对峙,在对人与自然非合作性博弈的自觉矫正中,凭借实践的上通下达,牵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协同进化与联动。  相似文献   

9.
西尔维亚·普拉斯并不是一个自觉的生态女性主义者,但她的诗歌中包含了明显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尤其是针对生态 女性主义批评对象之一的“工具理性”,普拉斯对其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在其诗歌中,她描写了女性及自然的被贬抑、被 降格,批判了二元论的“殖民化”逻辑及女性和自然的“工具性”功能,反映了生态女性主义的思想精髓。  相似文献   

10.
文明自觉发展呼唤科技创新生态化转型,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借助绿色科技提供现实的实践手段,以摆脱陷入传统工业文明困境的人与自然物质变换模式。建设生态文明,推动文明向自觉发展的转型与质变,为开发清洁生产技术、循环经济技术、能源再生与替代技术等先进生产技术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也为文明的自觉发展奠定物质技术基础。生态化科技创新在整体和历史维度中提供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支撑手段,推动工业化的技术创新体系改造为生态化技术创新体系。科技创新生态化转型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通过文化创新,培育良好的生态文化氛围,培育其生态化转向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1.
生态美学是一门崭新的学科,但生态美意识由来已久。欧阳修词中的生态关倾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然生态美,主要是指人与自然的和谐;二是文化生态美:主要有节日词所展现的文化生态关、歌妓制度所透露的文化生态美和传统文化品格中的文化生态美。这些词在客观反映作者的生态美意识与人们的生存状况的同时,也反映了词与正统文学处于相背离与修补的状态及作者面对这种情况的徘徊感。因此用诗化的笔法阐释生态美意识成了作者的一个选择。  相似文献   

12.
自然和谐是道家生态思想的核心,围绕着自然和谐,道家生态思想主要呈现出三层面结构,即法天贵真的自然特殊态社会层、天而不人的自然中心态天人层和兼怀万物的完全态自然层。说明人类社会的本质是自然的,自然是世界的中心,万事万物包括人类社会的最高生态理想是完全态的自然境界。人类的天职是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维护生态、追求自然的生态和谐。  相似文献   

13.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直接将生态危机及自然观问题作为其研究的主题,形成了较系统的生态危机理论与社会自然观。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生态危机全球化的背景下,提出重新评价传统自然观,批判资本主义盘剥自然的反生态性自然观,重新阐发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生态学内容,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发展与完善注入了新的元素,在理论与实践上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谣曲是一种古老的文学体裁,因源于民间而富有丰沛的生命气息。歌德在长期深入自然的过程中形成了一套自有的自然哲学思想,并与谣曲的形式相糅合,创作出一系列自然魔幻题材的作品,《渔夫》和《魔王〉便是其中的经典之作。在这些谣曲中,歌德从纯粹的“生命感受”出发,将自然隐秘的强力具象化,强调自然与人类的对立、人类本身的自然属性与理性意志之间的冲突,藉此对人类的理性能力提出质疑,并表达人类应当敬畏并回归自然的呼唤。  相似文献   

15.
浓厚的家园意识与生态情怀是广西新时期文学的主体内容。对家乡故土的眷念,对生存家园的牵挂,使得“还乡”主题和“家园”情结成为作家重点表现的内涵。此外,在生态关怀上,广西文学作家本着对家乡山水的挚爱,自觉地投身于生态文学浪潮之中,为故园的绿色生态讴歌,对破坏生态环境的种种行径进行无情的鞭挞与揭露,表现了作家悲天悯人的情怀,展现了广西各族人民追求“天人合一”的和谐生态理想。  相似文献   

16.
绿色的呼喊--20世纪生态文学略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类已进入了环境世纪,关心和爱护自然生态环境已成为世界的共识.进入20世纪后,人类对自然表现出一种傲慢的、随心所欲的掠夺态度,造成了全球自然环境的恶化.新出现的生态文学,以鲜明的忧患意识与批判性,反对"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类不是自然的主人而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宣扬崇生、惜生和护生.在促进生态环境的优化、净化人对自然的感情、呼唤绿色等方面,生态文学无疑是一支科学与文学相结合的生力军.  相似文献   

17.
“生态人”价值观新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人”价值观是一个新概念。“生态人”的价值观作为一种新的价值观体现为自然生态价值观和社会生态价值观两个方面。“生态人”价值观与生态价值观比较,并不是只多加了一个“人”字的问题,它具有生态价值观所无可比拟的新意。其新意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传统价值观革命性的否定;二是对解决生态问题的创新性意义;三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的深化性认识。  相似文献   

18.
说马克思创立了生态哲学,主要在于马克思确立了这一哲学的主要生态原理:其一,马克思从人与自然存在物互为对象,以及人在与自然界关系中的能动作用出发,创立了人与自然界的辩证生态整体论;其二,他从批判资本主义生产导致的物质变换(新陈代谢)的断裂,间接揭示了自然事物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的生态循环、生态平衡原理,这是生态哲学的基本原理;其三,马克思的整个理论目标,是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双重实现,这是他的目标方向原理。这三个方面是马克思自然生态哲学的理论基石,它为全人类解救生态危机、开辟生态文明新时代奠定了自然生态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以天地境界为最高理想的中国古代境界论内蕴着深刻的宇宙自然情怀,对于日渐疏离自然的现代人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情景妙合的境界生成论、虚静无欲的境界体验论和“无我之境”论,对于今人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秩序,以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显现出可贵的生态启示和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20.
新疆作家周涛的散文远离现代与后现代的先锋与实验文学,突破了人本主义价值体系,消解并进一步颠覆了文学的“逻各斯中心”,始终保持在家园感并以自觉的生态审美与创作视角,表现出对自然生态与生命的终极关怀,引发了我们对“诗意栖居”的深层思考,体现出自然生态美学与人文伦理生态美学的和谐与共生,具有深层的生态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