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古代文学文》(系列)为郭预衡老教授主编的部颁高校文科教材.包括四卷本《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卷本《中国古代文学简史》、五卷本《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六卷本《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总计十六卷约800万言.因其卷浩繁.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和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等分期分批梓行.这部系列丛书堪称体大思精.律外立中,立论析领,涵盖全面,史料丰赔.为拉国后所仅见.在文学殿堂里.诗文门赋.各领风骚,本书以时代为线索.按类分体.各说其详.其中更具独到之处者.是它对重点作家的介绍.既全面论述其生平.又全面评析其作品.…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文学史》(系列)为郭预衡教授受国家教委委托主编的高校文科教材,包括四卷本《中国古代文学史》130万亩、一卷本《中国古代文学简史》50万亩、五卷本《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300万言、六卷本《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300万言,总计十六卷约800万亩。因其卷快浩繁,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和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等分期分批粹行。这部系列丛书堪称体大思精、肆外闽中,立论新颖,涵盖全面,史料丰赠。它提供了丰富的最新研究信息,注重于阐述中国文学自身和汉语文章的民族传统特色;从史的角度上o仑,对文学的发展变化,侧重其不同的时代特…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文学史》是近年出版的一部有特色有影响的文学史著作 ,但部头较大 ,难免出现某些疏误。作为教材 ,这些疏误当尽量避免  相似文献   

4.
中国人民经历了长期艰苦的革命斗争。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以短短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四、五百年所走的道路。特别是建国十年来,又跨过了两个革命阶段,使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获得了史无前例的、震撼世界的成就。勤劳而勇敢的中国人民,不但取得了土地改革、民主改革、抗美援朝、三反五反、三大改造的伟大胜利,超额完成了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而且在整风反右胜利的基础上,在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出现了全民大跃进和农村公社化等伟大运动,提前三年完成了第二个五年计划的主要指标。随着祖国一日千里  相似文献   

5.
《回族古代文学史》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回族文学史。是国家七五期间重点科研项目之一,它具有填补回族文学研究领域空白的学术价值。 该书每一观点的提出,多以翔实的材料做为坚实的基础,辅之以简要、严谨的分析,因  相似文献   

6.
由阴法鲁、许树安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化史》第1册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共3册,是在国家教委的大力支持下,约请三十多位各学科的专家,经过几年的努力编撰而成的。该书用章节体分别论述中国古代文化史领域的许多问题。由各科专家执笔的各个专题自成体系,而各专题之间又相互关联,有机地构成一个整体,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全貌。书中既有知识性的具体描述,又有规律性的深入探讨,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史研究的最新成果。该套书的内容主要侧重以下几个方面:(一) 在中国古代的民族方面,论述了各主要民族的形成过程、分布地区、社会生活、历史贡献以及迁徙流动等。(二) 在古代制度方面,所论涉及婚姻制度、家族制度、丧葬制度、官制、选举制度、科举制度、礼仪制度、货币制度、度量衡制度等。(三) 在古代典籍、思想和民俗方面,研究了汉字的起源和演变、书籍制度和历史上有广泛的影响的儒学、宗教以及民间神道、禁忌、节日等。(四) 在古代地理学方面,探讨了地理学的发展状况、历代行政区划沿革。(五) 在古代人的日常生活方面,阐述了农业  相似文献   

7.
《后汉书》是范晔“删众家《后汉书》为一家之作”。该书问世后,历代史学家颇为赞许。本文举其特色:在体例、史料、编撰方法、观,点以及在写作方面等。范晔自诩其书为“自古体大而思精”。此说非夸大之辞。  相似文献   

8.
第一篇藏族古代文学藏族古代文学,是指从藏族远古(具体时间约为二世纪)到十三世纪上半期(具体时间为1252年)这一阶段的文学而言。这一阶段是藏族奴隶社会阶段。公元一、二世纪起,藏族社会,似乎是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公元五世纪以后藏族已进入奴隶社会  相似文献   

9.
《壮族文学史》是我校中文系按中国社会科学院分给广西的科研任务、组织编写组编写出来的。编写组于一九八一年四月写出初稿,打印成册,分送区内外有关单位和专家审阅,征求意见。一九八二年四月,区里又召开《壮族文学史》学术讨论会。会后,编写组同志再次下乡进行调查,并对初稿先后作了两次较大的修改补充。现在,全书的统笔定稿工作接近完成,即将交付出版。这里发表的是该书的绪论。  相似文献   

10.
第二篇藏族中世文学这一时期,我们断代拟自藏族统一于元朝时即1253年起至明朝灭亡即1643年为止,时间将近四百年。这一时期,西藏已进入封建农奴制社会,而且是封建社会上升发展时期,社会因统一而趋安定,其中只有佛教各派别的内部冲突,波及面不太大,生产方面也较前一时代有了新的发展,文化方面也因印刷术的输入,有了较以前更广泛的传播。文学方面,伟大的史诗格萨尔王传,就是这一时期的产品,史诗对书中主人公格萨尔统  相似文献   

11.
蛤蚧、龙眼树、桄榔树、糯米糍粑,特别是壮锦这种壮族地区特有的风物的直观形象,寄寓着壮族劳动人民的微妙情怀。“桄榔树直过梁柱”,“壮锦被毡的花纹多过蛟龙的花纹”……正如果戈理所说的,这是作者以自己民族气质的眼睛对桄榔树的深刻观察,以及壮锦花纹“金线银线皆心线,红丝兰丝皆情丝(思)”的审美感受所唱出的心曲。汉族诗词中松、竹、梅是坚贞高洁的人格的象征,壮族民歌中的桄榔树——“桄榔树最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文学史理论内容丰富、思想精深,有着自身的理论形态。本文梳理了自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初至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古代文学史理论,如治史的原则与方法、文学的渊源、文学发展的内外因、文体的流变、文学史家主体的研究等,简述其理论内容,探索其发展脉络,辨析其形态特色。中国近现代形态的文学史理论将在中西文化撞击、融合与新的文学现、史学现、新的方法论在中国产生的时代产生。  相似文献   

13.
郭预衡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史》是一部比较有影响的高校教材,同时也是一部水平比较高的教材,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本文就教材中的一些知识性问题提出商榷,以期使教材更为完善。  相似文献   

14.
《古代汉文学史纲要》是鲁迅一九二七年春夏间在广州中山大学任教时的讲义。题名是鲁迅最后确定下来的。这一讲义,是鲁迅于一九二六年九月至一九二七年一月在厦门大学担任中国文学史课程时编写的。开手之前鲁迅初定名为《中国文学史略》(见鲁迅一九二六年九月二十五日致许广平信:“如果再没有什么麻烦事,我想开手编《中国文学史略》了”)。鲁迅在这以前,已有编写一本中国文学史的打算,他在一九二六年九月十四日致许广平信中,说自己在厦门大学担任的课程之一“是中国文学史,须编讲义。……我还想认真一点,编成一本较好的文学史”。一九二六年九月二十八日,鲁迅  相似文献   

15.
早在19世纪末,西方学者便开始了对中国文学史的书写。20世纪初,林传甲和黄人分别编写《中国文学史》,拉开了中国学者撰写本国文学史的序幕。迄今为止,学界已有数百本中国文学史著述问世。中国学者所著文学史,在文学理念、编写模式和文体分类等方面一直深受西方汉学界的影响,但随着近年来研究思路的改变和学术水平的提升,已经呈现出由整体“趋同”向“趋异”转变的走势。《中国文学史新著》与《剑桥中国文学史》这两部文学史著作,便充分体现了当代中国文学史的书写在中西方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在每卷后均附有《文学史年表》,以时间为线索,为作家、作品及文学现象等系年,对于使用者大有裨益。但是《文学史年表》中也存在一些疏漏之处,需要在使用过程中加以辨别。  相似文献   

17.
熊笃先生主编的《巴渝古代近代文学史》(以下简称《文学史》)是一部难得的全面反映重庆文学历史发展进程的学术专著,为我们梳理了一条清晰的巴渝文学发展进程,让读者轻松愉快地回顾重庆文学所走过的光辉历程,领略先贤们留下的精神财富。全书洋洋洒洒50万言,650多页,跨越两千多年历史,搜罗上千件作品,涉及上百位作家,覆盖重庆所有行政区域。资政育人,以史为  相似文献   

18.
《中国赋论史》是海内外第一部系统的赋论史专著,是一部富有开创性的通史。它的问世,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它是赋学界里程碑似的著述,是赋苑"游于艺"的导航图。它体大而思精,将史论合一,古今合一,宏观与微观合一,创见迭出。  相似文献   

19.
目前中文专业核心课程《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教学多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而忽略学生作用的发挥,评价机制多针对教师而忽视对学生的引导,教学效益不高。破解思路之一在于改进课程实施方案和教学方法,构建比较和谐的师生互动教学关系:就教师而言,要了解并根据不同学情及时优化课程实施方案,实施在学生预习与老师精讲基础上地有序有效提问、启发、讨论等教学方法,并正确处理文学史、作品选和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以及具有关注和辨析相关学术史、相关集评、相关章节后注释等细节意识;就学生而言,要注重预习,阅读原典并有"量与面"的具体积淀,积极参与诵读、板书、讲演、创作等实践性教学活动,从中不断养成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以及注重涵咏、注重习得的中文意识与能力。  相似文献   

20.
由黄宣民先生及其弟子陈寒鸣副教授主编、刘泽华先生作序的《中国儒学发展史》最近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全书约220万字。该书由黄宣民先生草创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黄先生于2001年因病辞世后,陈寒鸣副教授遵照乃师遗愿,继续进行整理、增补和定稿,使这部历经二十余年不懈努力、凝聚了诸多学者集体智慧的煌煌巨著终于得以面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