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0 毫秒
1.
改革开放给我国的对外报道带来了新气象,在20多年的实践中,我国的对外报道逐渐成熟和完善起来,并逐渐形成了许多新的观念和思想:由急功近利的“宣传”到长期的积累效果;变“内外无别”为“内外有别”;变“报喜不报忧”到平衡报道;变“后发制人”为“先发制人”。面对要求苛刻的异国受众,讲究新的传播艺术:小骂大帮忙;扩大对外开放,借用外国媒体。  相似文献   

2.
近来中日钓鱼岛争端是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国际、国内各大媒体争相报道钓鱼岛事件。本文以《人民日报·海外版》对钓鱼岛事件的报道为文本,从报道议题、报道体裁、报道倾向等方面入手,简要分析其在关乎领土主权问题这一重大政治报道中对外报道的倾向和策略,并提出存在的问题,以期望进一步改进我国的对外报道工作。  相似文献   

3.
刘海明 《中华魂》2012,(8):57-57
两会报道对象、报道内容的选择,首先反映的是记者及其所在媒体的新闻价值取向。信息不等于新闻,只有那些具备公共认知价值的即时陛信息,才能成为新闻传播的对象。只要看看每家媒体的两会报道内容,其记者的新闻价值取向,基本上就可以得出结论了。  相似文献   

4.
"奇观"是美国传媒学者道格拉斯·凯尔纳从法国学者盖·德堡那里借用并转化的一个概念,用以指称"形象增值""视觉主导"的时代特征。政治传播的目标是制造同意,达成社会共识。在我国的政治传播领域,全国"两会"报道是新型主流媒体通过媒体融合创新传播实践的重要场域。通过对新型主流媒体2019年全国"两会""爆款"产品的分析,可以发现在传播转型过程中,新型主流媒体普遍采用了奇观化呈现和情感化叙事的策略,冀图借此改变过往姿态僵硬、语态生硬、载体技术落后等弊病,从而在政治传播中达到有效传播,形成共识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对外报道对于正确传达中国声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外报道的英译不同于单纯的汉译英,其翻译更注重传播效果。对外报道英译的有效策略是在政治内涵、文化内涵、语言表达等方面追求译语与源语的最佳关联,从而保证对外报道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的电视重大报道凸显了不少问题,这些问题看似是当今时代无法破解的悖论,但追根溯源,可以找到悖论的根基;从电视对灾难报道、危机报道和盛会报道三个场域着眼,我们可以看到,在灾难报道中诉求人文精神,报道中就没有宏大与细节之争,在危机报道中回归精英主义,商业利益和公共利益之矛盾也迎刃而解,所谓"点名"或"不点名"实为无谓之争;在盛会报道中树立"理性民族观",平衡"兜售民族"与"融合世界",二者将在传播活动中并行不悖。  相似文献   

7.
会议报道是各类媒体发布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一直存在着"远"、"死"、"浅"、"滥"的问题。可从多元信息发布、确定主体受者、选择传播内容、创新报道形式4个方面加以改进,让会议新闻报出"彩"来。  相似文献   

8.
深度报道是新闻传播界的一个热门话题,目前有"报道体裁说"、"报道方式说"、"报道理念说"和"报道形态说"等多种认识,这些认识的普遍特点是缺乏历史与逻辑的视角,对深度报道的解读难免存在盲点和误区;从历史角度看,深度报道特指解释性报道,后在实践中又增加了其他一些报道形式,最终发展演变成为一种新闻理念,而从逻辑上,学者们普遍认为的深度报道的体裁形式,与深度报道之间不都是必然关系,还存在一种或然关系。  相似文献   

9.
传统晚报是我国1980年代报业改革的尖兵,服务性、大众化、消闲性是这一类型报纸的符号化价值。但是随着我国新闻改革的不断深化,报纸产业的持续性升级,不同类型的传统晚报的价值结构出现了分化。本文选择《新民晚报》、《羊城晚报》和《扬子晚报》三份传统晚报,在三报2005年度“两会报道”这一主流政治活动报道的横断面上来考察传统晚报的价值结构分化,认为近主流化、全面性大众化和选择性大众化是传统晚报价值结构分化的三个方向,并对其背后的结构性因素做了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每年的两会报道,各大媒体都纷纷拿出最新式的武器、最强的方阵展示自身最好的创意和最敏锐的观察,希望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在今年的两会报道中,新华网作为我国具有权威的新闻网站,不仅参与了两会的网上直播,而且与多种媒体组合,创新了报道的模式,形成了个性的报道特色和风格.  相似文献   

11.
"两会"报道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与研究的热点,高校青年学生对于"两会"信息的关注体现了青年学生的政治敏锐性。2016年"两会"信息在驻青高校的传播表明,政治信息的校园传播效果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多元化的政治信息传播渠道对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巨大挑战。  相似文献   

12.
以话语分析为视角,以产经新闻网有关莫言获诺奖的报道为分析样本,对其在这样一个政治性不是很强的"软性"题材领域的新闻中,成功建构出较强烈的意识形态意涵的过程进行了细致呈现,通过探究其新闻话语中意识形态的建构策略,凸显西方媒体涉华报道中的意识形态"极化"现象。我国受众对西方媒体涉华报道中的泛意识形态倾向应有充分的认识,提高接触外媒过程中的辨别能力与批判能力,对外传播中应有效学习西方媒体新闻报道中的意识形态建构策略,使我国对外传播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通过定量研究的方式,以美国《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和英国《泰晤士报》、《卫报》四家西方主流媒体有关我国5.12汶川特大地震报道作为研究样本,分别从报道主体、报道视角、报道体裁及报道态度方面进行定性对比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4.
央视在"5.12"抗震救灾报道中,实现了媒体的本位回归;报道速度快、时效性强;媒体高度重视、重磅出击;消息来源多元化;报道内容体现人文关怀等方面的突破,标志着中国媒体对重大灾难事件报道应急能力的新突破,充分反映出我国新闻报道改革的进步与成熟。  相似文献   

15.
论汶川地震报道的经验与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5.12"汶川大地震中,我国新闻媒体的新闻报道获得了巨大成功,为夺取抗震救灾的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汶川地震报道留下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带给我们如下有益的启示:报道及时、信息透明、事实准确是制胜法宝;报道客观、评论公正、感情真挚是取信前提;政府支持、制度保障、社会配合是成功基石.我们应当很好地总结这次抗震救灾报道的经验,并将其作为一种财富,这对于我国新闻媒体今后深化改革,提升新闻宣传水平和舆论引导能力,将是一种有益的镜鉴.  相似文献   

16.
《华西都市报》和《成都商报》为实现市场分割,在同一城市开展了异质化竞争。从两报有关今年“两会”的报道可见:《华西都市报》比《成都商报》更关注主流资讯;对于同质同源的稿件,两报都能灵活处理标题、版面、图片等以区别于对方报纸;在自主报道中,两报能将报道和各自的受众情况结合起来以避免新闻的同质。但是两报的异质化竞争尚停留在技术性阶段,未形成各自不可取代的优势,属于相对异质化竞争。  相似文献   

17.
论新闻客观性规范与国际媒体的对华报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闻客观性规范作为新闻行业的一种"行业策略性仪式",要求记者能在极短的截稿时限内,呈现正反两面的意见,并使用引语,说明出处。在中国环境下,由于我国各部门的新闻发布机制反应迅捷程度不够,不能及时提供足够的有助于记者发稿的信息,外国记者在报道时不得不使用最"方便"的消息来源,从而直接造成外国媒体对华报道的偏向。  相似文献   

18.
记者从权威渠道获悉,经过4个多月公开征求意见和修订。新医改方案最终稿有望本周对外公布。(《21世纪经济报道》)  相似文献   

19.
"两会"是当今中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产生新闻的重要平台,而西方主流报纸是向世界传播、塑造中国国家形象的重要渠道.本文通过对两家有代表性的西方主流报纸<纽约时报>和<泰晤士报>,从2003年到2007年间关于中国第十届"两会"(共五次)的报道在议题、评价态度等方面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世界格局的变动以及中国政策上逐渐开放透明化的转变等因素的综合影响,西方主流报纸对"两会"的关注主题和报道范围更加广泛,负面报道也有所缓和.  相似文献   

20.
我国城市形象对外传播效果研究存在城市案例单一化、解释归因线性化、对策普适性较低等问题。基于此,利用定性比较分析法,构建出影响城市形象对外传播效果的解释因子模型,并对2013年以来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城市的传播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从单一解释因子看,议题框架和报道强度对传播效果影响最大,城市层级、文化构建的影响则不够显著,说明微观解释因子的影响力优于宏观解释因子;从组合因子看,强聚焦性的议程框架与高报道强度结合能够最大程度提升对外传播效果,强文化构建能力仍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传播效果。未来我国城市形象对外传播的构建逻辑与实现路径可从四个方面展开:地缘权力的让渡,从"城市层级权"到"都市区域权"的变迁;离散文化的互嵌,从"自我构建"到"协同共建"的融通阐释;传播策略的修正,从"失衡"与"失焦"到"平衡"与"聚焦"的议程转型;"自塑"力的精进,从"媒体"到"区域"与"国家"的叙事转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