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青海湖湖盆地带和四周山地是高寒优良的牧场,最初的牧民跟河湟谷地农业社群有很大的渊源关系。在千年的协同演进中,边疆牧区与内地农区、牧民与农民长期经济交流,互通有无,形成了农牧互补、相互依赖的共生结构关系。这一命运共同体在牧区现代化中,更是“旧邦新命”,经贸、人员、文化交流更加频繁紧密,展现了青藏高原民族交融、和合共生的状况。青海湖地区也成为我们管窥中华大地上不同生计、不同经济活动、不同民族和地区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地区。  相似文献   

2.
青海湖:由模糊走向清晰 翻开中国地图,在大片褐黄色的西部腹地,有一片用蓝色表示的水域,它便是青海湖,我国第一大内陆咸水湖。约2000 多万年以前,青藏高原地区是一片真正的汪洋,后来地壳运动,海底隆起成为陆地。而青海湖地区因断层陷落,形成一个巨大的外泻湖,湖水从东面出口泄入黄河。到了距今100万年前的第四纪造山运动中,湖东的日月山异峰突起,封闭了泄水口,于是便有了这个著名的内陆湖。 青海湖古代称为“西海”,又称“鲜水”或“鲜海”。由于青海湖一带早先属于卑禾羌的牧地,所以又叫“卑禾羌海”,汉代也有人称它为“仙海”,从北魏起才…  相似文献   

3.
人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关注环境问题。东部有太湖、渤海污染、黄河断流之议,西部有塔里木河下游干涸、青海湖缩小、博斯腾湖变为罗布泊第二之说。报刊连篇累牍,随处可见。自然环境的恶化,向我们的生存发出严重警告。国家不是不重视环境问题,但环境恶化的趋势却未能阻...  相似文献   

4.
公元16世纪上半叶,大批蒙古族靠武力占据了环青海湖地区的肥沃牧场,而世居当地的藏族各部落被迫渡黄河南迁.19世纪中叶,藏族抓住青海蒙古族日趋衰落、鸦片战争及太平天国起义导致满清政府无暇顾及青海的有利契机,率众北渡黄河,从而形成了青海今天的蒙藏民族分布格局.本文结合汉藏史书文献,探计了"环湖八族"形成的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5.
《中国民族》2022,(3):64-66
<正>湟源,位于黄河北岸,青海湖之东,湟水之源,被祁连山支脉大通山、日月山、华石山所环抱,宛如一只美丽的“白海螺”。这里属于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结合部,青海省东部农业区与西部牧业区的结合部,多民族文化交融的结合部,扼唐蕃古道险塞,据南丝绸之路要冲,为通往西部牧区门户,素有“海藏咽喉”“海藏通衢”“茶马商都”之称。  相似文献   

6.
青海湖光山色明,高原钢铁运输线,春花怒放西宁城。奔肥英雄汽车兵。黄河高峡起平湖,各族儿女多壮志,柴达宝盆献金银。昆仑高峰敢登临。千里草原荡绿波,祖国山河满朝晖万群牛羊任纵横。万马奔腾跃进程。可爱的青海高原@肖华~~  相似文献   

7.
命运:湟鱼和青海湖的故事周国洪人类已经跨人20世纪的最后几年。我们将为21世纪留下些什么?!雄居于世界屋脊东北部的青海省,已在用果断的行动诠释这个略显抽象的命题。1994年岁末,这个并不富裕的高原大省郑重向世界宣布:为保护青海湖珍贵的湟鱼资源,维护湖...  相似文献   

8.
家庭是山地民族微观经济运行的最重要主体。研究和探讨山地民族的家庭经营与家庭经济,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山地民族的家庭经营已从自给型转变为自给为主型居主导地位,但家庭经济运行仍是非社会化———内循环式的,市场导向作用有限。推进山地民族家庭经济的市场化,基础是解决温饱问题,关键是农业产业化  相似文献   

9.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脉,流经中国西部甘、青、宁高原地区,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自古以来,黄河沿岸世代生息繁衍着藏、回、土、撒拉、东乡、保安等民族,黄河养育了他们,千年奔涌的黄河承载了他们的历史与荣辱;漂流沉浮的黄河皮筏见证了这些高原民族的文明与传奇。黄河皮筏,是西北高原富有地域特色的水上交通工具。或渡物或渡人,对黄河南北两岸的经济发展曾发挥过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如果说循化黄河之滨是撒拉先人找到的第一块乐土,那么格尔木便会成为撒拉后人发展工商业找到的第二块乐土…… 早听说在海拔最高的青藏线上活跃着一批撒拉人。   被誉为“天路”的青藏线北起西宁,西进南下,经塔尔寺,沿文成公主入藏路线过日月山、青海湖、象皮山、盐厂,抵西藏的“货仓”、柴达木重镇格尔木市。从格尔木出发,望着巴颜喀拉山东麓,入昆仑山,渡沱沱河、通天河,翻越海拔 5300多米的唐古拉山口,然后在坡势平缓的、平均海拔 4000~ 5000米的藏北草原行驶 500公里,经历众多雪山、湖泊,达天路南端拉萨市。全程约 2000…  相似文献   

11.
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文献梳理、逻辑归纳,厘清了黄河文化的演进脉络,黄河文化在发轫、嬗变与转型的过程中,经历了孕育期、形成期、发展鼎盛期、衰弱期和转型期五个阶段,通过分析黄河文化各个时期的演进机理,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化生态文明思想、打造共同体的大文化格局、厚植红色基因五个黄河文化发展路向,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2.
冬守青海湖——记一支保护湟鱼的渔政管理队伍文/吴宇数九寒天青海湖,一派“北风卷地白草折”、“瀚海阑干百丈冰”的严酷景象。然而,一支由汉、藏、蒙古、回等民族组成的渔政管理队伍却以温暖的爱心,在冰窑般的湖畔搭起座座帐篷,为了国家名贵水生经济鱼类———湟鱼...  相似文献   

13.
<正>啊!原来就在这里,就在眼前!这就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黄河的源头吗?这就是“古老的东方有条河,他的名字就叫黄河”的黄河的源头吗?这就是“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的那条大河的源头吗?您一泻千里,奔腾不息的身姿,竟是源于远方巴颜喀拉山北麓的雪峰……那透过岩石和山崖渗滤出的无数条涓涓溪流,汇集而成约古宗列盆地的那泓碧水,是如此的晶莹澄澈,娴静温润,柔顺舒展……  相似文献   

14.
东南亚国家的山地民族问题刘稚在东南亚半岛地区的缅甸、老挝、越南和泰国的广大山区,分布着众多的少数民族,一般统称之为山地民族。由于历史的原因,东南亚山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比较落后,长期保持着刀耕火种、游耕游居、种植罂粟的生产、生活方式,在政治上与所...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guoluo”=郭罗=人们居住生活的河流流域=地方”历史现象的考察,认为在满一通古斯系民族所生活的黑龙江水系普通具有的这种共同性的文化特征.构成了“黑龙江文化圈”的可能性是存在的。文章提出,作为与长江、黄河相匹敌的一条大河,黑龙江同样也可能存在着与长江、黄河文化圈相媲美的文化圈,这种文化圈是与以稻作、杂谷、麦作的农耕定居文化为主体的长江、黄河文化圈完全不同的一种文化,它是一种以发达的狩猎、捕鱼、畜牧为核心的移动性文化。  相似文献   

16.
陈妍 《中国民族》2007,(12):48-49
土家族神灵崇拜与其独有的地理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土家族自称“毕兹卡”,主要分布于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交界山区中,较为集中地聚居于山水之间的平坝上。这里江水萦绕、山路崎岖、绿树茂盛、依山傍水,是典型的山地环境。所属山地民族,较早从事山地耕作,而后开始进行梯田式稻作,以耕作、捕鱼、狩猎为主。  相似文献   

17.
高原明珠青海湖 青海高原的青海湖,是我国第一大内陆湖泊,也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 青海湖位于西海镇西南30公里处,古称“卑禾羌海”、“仙海”、“鲜水海”,汉时谓之“西海”。唐时渭之“青海”,藏语称“措温布”即蓝色的海,蒙古语谓之“库库诺尔”亦蓝色的大海。  相似文献   

18.
《尚书·禹贡》中称“导河自积石,至龙门,入于沧海”,其中所言“积石”,即今甘肃省境内的积石山。也就是我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保安族的聚居地。 据有关史书记载,古代有不少文人骚客为积石山、黄河留下很多佳句,有一首诗写道:“双峡中分天际开,黄河拥雪排空来。奔流直下五千尺,怒涛终古轰春雷。”虽然,现在积石峡中的黄河已失却了古时的磅礴,但充满传奇色彩的保安民族及其朴实的民风民俗,为这块土地披上了五彩的霞衣。 一绺儿山来两绺山 三绺儿山 保安人来到黄河的岸边…… 天下的黄河往东淌 积石峡 落下了一对的凤凰…  相似文献   

19.
明清时期是黄河上游地区森林资源遭受破坏比较严重的一个时期,也是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时期。在以木构架为主要建筑特征的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产生了对林木的需求,城市数量的增多与官署、民居、寺庙的修建,以及官员、百姓日常生活的薪柴需求,都对城市周围山地的森林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城市周围的森林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而由近及远,渐而减少,特别是在清乾隆嘉庆时期以后,城市周围出现濯濯童山,森林仅于山脉深处。  相似文献   

20.
千年河曲马     
千年河曲马/李城在青藏高原的东北部,黄河第一弯环绕着一片美丽的草地,素称亚洲最优良的天然牧场之一。河曲马,便是这片草地的骄傲。这里是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玛曲”,藏语“黄河”之意。躺在黄河首曲的臂弯里,领受黄河乳汁的哺育,倾听黄河波涛的摇篮曲,“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