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及生产力标准问题,必须澄清人们认识中的某些误解。 一是在生产力人与物两重困素中,单纯强调物的因素,即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把由此而及的生产增长与否等同于生产力水平高低,甚至把生产力标准片面理解为“唯产值”标准。这种看法忽略了人是生产力中更为重要的因素,人的素质高低对生产力发展起决定作用。 二是片面扩大生产力中人的概念的外延,将其与“社会人”混同,甚至把社会人的人格及思想观念特征也当作生产力中人的属性来看待。其实,生产力中的人的因素,不是泛指人  相似文献   

2.
从中国传统文化哲学管窥直觉思维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论述了直觉思维的主要表现──非逻辑性和直觉思维的基本途径──主体的内省,然后对这种思维进行了评论,认为它作为古代中国人的一种重要的思维形式,“具有高度的流畅性、渗透性”,“按其本质来说是一种发散思维或创造思维”。当然,同逻辑思维一样,直觉思维也有其局限性,比如,由于它不追求概念的确定性,因而导致了概念间因果关系的不确定性,进而导致了以这些概念为构架的整个理论体系的不确定性或模糊性。  相似文献   

3.
分合价动词性成语要求两个个体与它发生强制性的语义联系,句法上既可以是一价的,也可以是二价的。分舍价动词性成语从语义上可以分为两类:非自主属性类成语和非自主动作类成语。非自主属性类成语又可分为比较类和关系类。  相似文献   

4.
冯友兰的类逻辑思想包括类层次论和类属性说两个方面。就类属性说而言,冯友兰对属性的内涵规定、属性与个体和类的关系、属性的不同种类(主要性质和不主要性质,正性、辅性和无干性,义理的性、气质的性和气质或气禀)、属性的善或恶及其与情、势的内在联系进行了具体而深入的研究,其中虽有不当之处,但也多有精华内容。深入研究冯友兰的类逻辑思想及其逻辑分析法,具有哲学和逻辑学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5.
由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没有专门定义使用价值的概念,因此长期以来人们多是认为使用价值概念仅是指商品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或称有用性,属于商品的自然属性.但人们忽略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首次提到使用价值概念时就说:“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如果我们对这句话的含义做出“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有用物”这样的符合逻辑的解读,进而厘清使用价值概念的双重含义是指“有用性”和“有用物”,那么我们就会对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做出的各种涉及到使用价值概念的相关论述,得到豁然开朗的透彻理解,这对于我们正确和深入理解及发展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所谓社会,所谓人际关系、人际活动总和,不过是财富活动与非财富活动之和。财富活动即创获财富的活动,又分为两类:一是创获物质财富活动,即经济;一是创获精神财富的活动,即科教事业。非财富活动即不创获财富的活动,也分为两类。一类是完全不创获财富的活动,即人身自由安全活动。另一类是直接不创获财富但却间接创获财富的活动,即直接不创获财富的管理活动。这种管理活动又分为权力管理及其规范与非权力管理及其规范。前者即政治与法,后者即德治与道德。  相似文献   

7.
人对事物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人对概念的认识也是不断深化的。虚概念同真实概念的不同就在于 ,虚概念所反映的对象及其特有属性 (或本质属性 )在客观世界中是不存在的。虚概念 ,作为概念家庭中的一员 ,它理所当然的具备概念的两个逻辑特性 ,即虚概念也有其内涵和外延。正确理解虚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仅使我们对虚概念的认识比较完满。同时也更加准确地去掌握和运用虚概念  相似文献   

8.
依托形式逻辑的一些理论,就英语限定词的定义和特指、泛指进行了相关研究。并试指出各定义的优劣所在,尝试着对其定义为:限定词就是用在名词前面,能改变该名词的外延,但不改变名词的内涵的一类词。同时,简化、明确了特指、泛指和类指的区分度。  相似文献   

9.
说『东西』     
在语文课上,李老师讲解了“东西”这个词,告诉大家“东西”,除了解释东边和西边外,还泛指各种事物,有时可特指让人喜欢或讨厌的人或物。  相似文献   

10.
对带附加条件的排列组合问题,通常采用直接法或间接法,把问题转换为无附加条件的排列组合问题。相离问题(也称不相邻问题)是典型的一类带附加条件的排列问题,普遍推荐解决相离问题的方法是“插空法”,即先将一类元素排好,另一类元素选择前一类元素的间隙中每空至多插一个,这样保证第二类元素不相邻。对于有三类元素的不相邻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一、引言经济系统的运动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确定性的,其运动规律可以用确定性方程描述;另一类是随机性的(也称为噪声型),其运动形式无法用确定性方程描述。这一分类法曾长期主宰着经济理论工作者的思想,以至使人们误认为,对于确定性经济系统,只要给定足够精确的初始条件,则其后乃至无穷长  相似文献   

12.
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某些关系或性质上相同或相似,从而推断它们在另外的关系或性质上也相同或相似。运用类比推理来启发所研究的对象具有某种关系或属性的方法称为类比法。类比法带有启发性,有助于解决问题,还可以把一类对象内的关系转化为另一类对象内的关系,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13.
物质客体的属性要阐明物质客体范畴,还必须进一步分析属性范畴。这里所讲的属性就是物质客体的属性亦即物质实体的属性。不可能有脱离物质客体(或实体)单独存在的属性,属性总是属于实体,刻划客体特征、特性的东西;同样客体(实体)也不能脱离属性而存在。人们认识客体,也就是认识客体的属性。莱布尼兹说,凡物莫不相异,即宇宙间没有任何两个全部属性都相同的客体,这可以算是一个定律。全部属性相同的客体就是同一个客体,所以,认识了某一特定客体的全部属性,也就是完全认识了特定客体本身。属性范畴对物质客体论之所以重要,原因就在这里。关于属性范畴,已有许多不同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例如形式逻辑从概念的内涵上,数理逻辑从谓词或命题函数的形式上,辩证唯物论从质、量等范畴上讨论属性范畴。  相似文献   

14.
论特定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定物是民法上的一个重要概念,但对这一概念的认识却很混乱。我国大陆学者一般认为物为特定物或者种类物是由物的属性所决定的,笔者认为这一观点是导致对特定物认识混乱的根本原因。决定物为特定物的因素并不限于物的属性,与物相关的某些非物质性因素同样可以成为决定物为特定物的因素。  相似文献   

15.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了指称性在汉语谓词领属结构研究中的局限,即用关于指称性的句法分布测试出谓词领属结构为定指成分,但它们在语用上往往并非是定指(可及)的。为此,提出了定位性的概念,把定位性定义为指示物的认知特征,表示指示物是否可以认识,或者在现实世界或话语世界(说话者评介的)共有知识里,是否处于听说者可辨识的集合之中。同时,指出定位性不同于定指性,因为定位性的指示物不仅覆盖了可辨别的指示物,即包括通指或由定指表达的指示物,还覆盖了在可辨集合中的不可辨的指示物。最后,运用语义信息的定位性对汉语谓词领属结构及其作用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探讨,指出谓词领属结构的这种定位性在汉语中起到了话题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英语冠词的使用复杂,很难掌握,而零冠词的使用则更令人困惑。本文就零冠词产生的原因和语言实践中的运用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和分析,并引进新的观点,从“范围限定”的角度阐述了零冠词与名词搭配所表示的实指意义,旨在解决在名词前用或不用冠词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在现有形式逻辑的论著中,较多的逻辑学者对类比推理作了这样的陈述: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一系列属性上都相同,从而推出它们在其它属性上也相同。在他们看来,类比推理的类型是唯一的。在作者看来,以上所述只是类比推理的类型之一,而不是类比推理的一切。一类比推理的类型美国科学哲学史家约翰·洛西认为;类比推理是“在类比物与应予解释的系统之间”进行的。类比物与应予解释的系统,或者分别为两个不同的事物,如地球与火星;或者分别为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讨论普通逻辑中的集合概念及其有关问题。数理逻辑中类与集合及其相互关系的问题,不在本文范围之内。我们认为,逻辑教材中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的划分应予剔除。其理由如次。一金岳霖主编的《形式逻辑》中写道: 类与集合体是不同的。一个类是由许多事物组成的;后者叫做前者的分子。属于一个类的任何分子,都具有这类事物的特有属性。例如,人这一类,是由许多分子如曹  相似文献   

19.
人们对“概念”的理解,通常是从形式逻辑的角度来进行的。这样,就容易剔除它本身所应具有的丰富性和流变性,把“概念”抽象为某一类事物区别于他物的共同属性。但是,由于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是处于相互联系和辩证发展之中的活生生的现实世界,因此,概念又必然具有具体性、辩证性,是“具体概念”。正确认识概念的辩证本性,对发挥概念在思维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着重探讨了联合短语作定语的偏正短语———组合式偏正短语,并划分了三个小类。通过变换分析比较了三类联合短语作定语的偏正短语内部语义关系的不同,以及定语构成成分的不同等问题。通过研究发现,三类组合式偏正短语在内部结构层次和外部整体功能上具有很强的一致性。但是,隐藏在一致性背后的是内部语义关系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通过短语之间的转化即变换分析可以很好地揭示出来:一类表示具有不同属性的两种相关事物的加合,一类表示对具有不同属性的一种事物的指称,一类表示产生或存在于两种个体之间的事物或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