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浙江图书馆事业与人才培养浙江图书馆事业与人才培养课题组浙江素称“文物之邦”,人才荟萃,群星灿烂;浙江的藏书素负盛名,饮誉海内,称雄天下。考察藏书富赡与人才辈出之间的联系,探究藏书建设在创造学术氛围、培养人才中所起的作用,探索浙江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路向对...  相似文献   

2.
两宋朝的图书编刻与收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宋时期,是我国图书出版和收藏的黄金时期。北宋初期,图书的编刻和收藏具有了较好的物质和文化条件。两宋朝的图书编辑相当活跃,著名的有北宋初期的四大类书。两宋朝的图书刻印形成官、私、坊刻三大系统,两宋朝的刻书业以四川、浙江、福建为中心,遍布全国各地。两宋朝统治者将图书文献视为文治和教化的体现,建立起自己的藏书体系,官府藏书以馆阁藏书为主,辅之以各地方政府及州学、书院藏书。另外,寺院藏书也有一定的规模,私人藏书更具特色,出现了许多著名的私人藏书家。两宋朝的图书编刻之多,规模之大,收藏之丰,都堪称前世未有,后世楷模,在中国图书出版和收藏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对世界图书出版及文化交流都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先秦两汉时期私家藏书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两汉时期是我国古代私家藏书的发端和初步发展时期,开创了我国古代私家藏书的先河。这一时期的私家藏书以藏书助学术,以藏书经世道,以藏书长见识作为私藏的目的,即“藏以致用”。私家藏书有力地推动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科学的发展,也成为各个时期国家藏书的重要源泉,是文化典籍得以流传、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鲍廷博与吴骞是清代旅居浙江的徽州藏书家,他们居住的地方即现在的嘉兴地区。二人因共同的藏书爱好而结下了亦师亦友的关系,收藏书籍过程中的诗文互动、校勘题跋等活动加深了彼此之间的友谊。与此同时,在他们的交往活动中,不少江浙文化名人也参与其中,共同的书籍收藏喜好繁荣了当地的文化,客观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扩展了徽州文化的影响。而《吴骞日记》更是记载了不少关于鲍廷博的生平活动,尤其是对两人以藏书活动为中心的往来有很多详细描述,这对补遗《鲍廷博年谱》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同时也为从另外一个方面了解鲍廷博的人生轨迹提供了视角。毫无疑问,鲍廷博与吴骞的这些藏书文化活动让寓居地人民对旅外徽州人的评价也产生正面影响,因此深入研究他们的交往,对后世学者了解当时旅居浙江的徽州人融入当地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史料的钩稽,考述了明末浙江绍兴著名的藏书楼——澹生堂藏书的聚散始末,使我们在感慨古代藏书的“聚之艰,散之易”的同时,更为澹生堂主人为古代典籍的保存与传播而“苦苦以求”的执着所感动。  相似文献   

6.
论“海源阁”藏书的历史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源阁”是清晚期山东聊城杨氏的私人藏书楼,其藏书之宏富、版本之精善,(?)名中外,与江苏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浙江杭州丁氏“八千卷楼”、浙江吴兴陆氏“皕宋楼”并称清末四大藏书楼,而杨氏和瞿氏藏书特点是多藏有宋元刻木和名人手抄本,更有“南瞿北杨”的美称。“海源阁”经过了聚散无常的痛苦历程,已不复存在了。  相似文献   

7.
在历史中国,中国藏书的发展史深深地打上了中国历史社会的烙印。中国古代史、近代史上的重大政治事件,几乎无不影响于中国历史藏书的兴衰隆诎;而自然经济的历史变迁、文化学术的时代盛衰也无不同中国历史藏书发生有密切的关系。因此,研究中国历史藏书有助于人们对中国历史社会生活的全面了解,也有助于学者对中国文化史的完整认识。正如现代史学家吴晗(字辰伯,浙江义乌人,1909--1969) 在1933年《江苏藏书家史略》的“序言”中所指出的那样:“学者苟能探源溯流、钩微掘隐,勒藏家故实为一书,则千数百年来文化之消长、学术之升沉、社会生活之变动、地方经济之盈亏,固不难一一如示诸掌也。”  相似文献   

8.
在历史中国,中国藏书的发展史深深地打上了中国历史社会的烙印.中国古代史、近代史上的重大政治事件,几乎无不影响于中国历史藏书的兴衰隆诎;而自然经济的历史变迁、文化学术的时代盛衰也无不同中国历史藏书发生有密切的关系.因此,研究中国历史藏书有助于人们中国历史社会生活的全面了解,也有助于学者对中国文化史的完整认识.正如现代史学家吴晗(字辰伯,浙江义乌人,1909-1969)在1933年《江苏藏书家史略》的"序言"中所指出的那样:"学者苟能探源溯流、钩微掘隐,勒藏家故实为一书,则千数百年来文化之消长、学术之升沉、社会生活之变动、地方经济之盈亏,固不难一一如示诸掌也."  相似文献   

9.
书院的藏书、刻书活动是地方文化事业的组成部分,书院藏书、刻书事业的发展,增加了该地区文化的总量,表征着地方文化的发展.书院藏书活动有别于其他类型的藏书活动,不仅服务于书院师生,还面向当地不同阶层的民众.书院刻书在满足自身教学、研究之需外,还刊刻地方文献,致力于地方文化的保存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私人藏书活动经历绵绵数千年,虽然累遇兵乱水火之难而不中绝。其中一些良好的藏书传统和道德风范值得今人借鉴。一、诵读之资学问之本藏书的价值是什么?清代藏书家张金吾说:“藏书者,诵读之资,而学问之本也。”《爱日精庐藏书拉)可见,满足求知欲汲取知识是古代私人藏书的原动力。读书要有书,藏书为读书。苦于读书不便就要自我储存。苏武描绘当时读书人,欲求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见(苏东坡全集)卷十一(李氏山房藏书记》的情景,反映了读书人藏书的普遍心理。;。当然,在利用藏书治…  相似文献   

11.
抗战时期,中国图书文化事业备受日寇摧残,众多文化典籍被日寇劫掠而去或毁于战火。在此特殊时期,陈训慈征求各类文献,举办图书文献展览会,保护文澜阁《四库全书》与天一阁藏书,撰文与创刊宣传浙江图书文化事业,创建图书馆协会推进全省图书文化事业,为图书文化事业做出了难以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两宋数百年之历史 ,尤重国家图书的收集和整理。由于统治者积极奉行“广开献书之路”的政策 ,采取了有效的“据目求书”、“奖赏献书”、“专使访书”等措施 ,使“三馆”、“秘阁”书库的藏书得到了迅速补充。纵观两宋国家藏书事业的发展历史 ,虽历经 30 0年沧桑 ,却呈兴衰起伏之状。至南宋末年封建国家藏书数量达到唐宋以来藏书历史发展的顶峰 ,这无疑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管庭芬是清代著名的藏书家、文献学家。其花近楼藏书有管氏所自藏的手稿本、从友人处所录得的抄本及从书摊上所购得的稿本。其能勤于校雠,藏有精勘本书。还能于浙江乡贤遗著勤加搜访。其收书于史学,颇能补史料之阙,存史传记载之异,为研究古代江南地区历史与文化提供了文献基础。  相似文献   

14.
常熟翁氏历经六世、160年的家族藏书在2000年4月28日入藏上海图书馆,结束了海外漂泊,划上了中国传统私人藏书楼的句号。这是中国藏书史、文化史上的大事,更是吴地藏书史、吴文化的壮举。本文通过阅读《常熟翁氏藏书图录》,对常熟翁氏藏书的源流加以梳理和辨析。翁氏不少藏书原本就是吴地藏书名家如汲古阁毛晋、稽瑞楼陈揆、百宋一廛楼黄丕烈的珍藏精品。正是它们在吴地文献名家或世家之间的辗转传藏,确保了吴文化的典雅品位以及吴文化在明清中国文化的重心地位。翁氏藏书对于吴地和中国文化典籍的保藏贡献极大。  相似文献   

15.
清代著名的藏书家张金吾曾说:“人有愚智贤不肖之异者,无他,学不学之所致也。然欲致力於学者,必先读书;欲读书者,必先藏书。藏书者,诵读之资,而学问之本也。”(《爱日精庐藏书志序》卷首自序)国学大师季羡林在《藏书与读书》中写道:“有一个平凡的真理,直到耄耋之年,我才顿悟:中国是世界上最喜藏书和读书的国家。”余三定教授《民间藏书四题》《藏宝不如藏书》等谈到“我国自古有民间藏书的优良传统”,“学者藏书既有助于学者的学术事业和人生,也是在为整个社会的藏书和文化传承做贡献”。  相似文献   

16.
1929年夏,清华大学购买了杭州杨氏丰华堂藏书5720种,47546册,这是清华大学图书馆建馆以来所购古籍的最大一宗。杨氏父子两代穷搜极采,是近代史上江浙地区有名的私人藏书家,他们对保存古代文化典籍功不可没。丰华堂藏书琳琅满目,珍品杂陈,为清华大学培养“以著述为毕生事业”的国学研究人员做出了不少贡献,至今仍为教学提供着丰富的材料。本文考察了杨氏父子的生平及藏书事迹,追述丰华堂藏书售归清华、化私为公的历史,并简要评介其藏书内容及藏书特色  相似文献   

17.
浙江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充满浓郁的人文气息,享有“文化之邦”的盛名。在当下“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时代背景下,有必要从全球视野出发,重视审视浙江文化,挖掘其核心价值以助力浙江文化焕发出更大的活力,参与新时期的国际对话。通过分析浙江文化的开放传统及其自信底蕴,认为实现浙江文化“走出去”,要利用文化资源禀赋,打造特色文化精品;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建设传播人才队伍;融合优质媒介平台,拓展对外传播渠道,最终达成讲好浙江故事、传播浙江声音、为世界文明贡献“浙江智慧”的时代使命。  相似文献   

18.
贵阳凌氏是贵阳地区自古以来书香门第亦耕亦读的代表。凌惕安在清末民初的读书、藏书、编书生涯为贵阳地方文化的建立和传播做出了突出贡献,他收藏的古籍史料是贵州地方文化研究宝库闪亮的珍珠,是贵阳古籍藏书文化继往开来的重要节点。  相似文献   

19.
藏书建设是图书馆工作中系统建立、组织发展藏书体系的过程与活动。它是图书馆开展各项业务工作的物质基础。藏书建设的理论也是图书馆学领域中重点研究的基本课题。多年来,我国藏书建设的理论日趋完善,成绩显著,已逐步形成了较完整的藏书建设理论与方法。提出了实用性、系统性、发展与剔除、分工与协调的四项基本原则。这些理论为促进各馆藏书建设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但“藏书”是一种文化现象,它与任何其它文化现象一样,由社会的需要而产生,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伴人类的进步而更新充实。随着历史的脚步迈进信息社会大环境,未来图书…  相似文献   

20.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扬州,盐商云集,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成为东南人文荟萃之区。当时扬州藏书之浩瀚,又为发展文化创造良好条件。吴晗在《江苏藏书家史略·序言》中说:“以苏省之藏书家而论,则常熟、金陵、维扬、吴县四地始终为历代重心,其间或互为隆替。”而扬州藏书之富·则又首推“小玲珑山馆”主人马氏昆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